2020-2021学年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

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

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

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材料二: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

【甲】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

当下,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

对此,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乙】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

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居世界第一位。

[丙]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丁】中国人爱好和平的历史基因,曾经遭受的苦难境遇和渴望发展的现实愿望,以及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都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

目前,中国累计派出3.6万余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彰显了我们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

(摘编自孙敬鑫《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材料三:
国家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呈现的,其形式有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和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坦诚地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则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今天翻阅这段历史,足以让人思量中国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取得重要成果,但在世界上有时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

我们要把“道”融通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中,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用外国人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人认可认同并自觉践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面对困境,我们要冷静、客观分析。

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

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国家形象的真实性容不得半点虚假,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我们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讲述故事。

近些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主动出击,快速发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已成为常态。

但也要看到,在目标国家的落地率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

从这个实情出发,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仍然是必要的。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世界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仅限于中国科技、经济、文化,而对中国其他方面不太了解。

B.只要中国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各国联动发展,就可彻底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C.中国出兵和出资进行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重大实践。

D.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的整体形象稳定上升,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是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B.海外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能给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带来积极意义。

C.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塑和他塑方式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虽然时代不同,但对于目前中国形象的展示仍有借鉴意义。

D.因为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

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证明“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家”,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如今中国拥有强大的声音,中国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引领性的角色。

A.【甲】
B.【乙】
C.【丙】
D.【丁】
4.目前中国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展现丰富多彩的自我形象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5.新冠肺类炎疫情发生之后,西方有些国家对中国有不实报道,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此种情况下中国该怎样具体应对,树立好中国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
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

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

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

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

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

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

有的一来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

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

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
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

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

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

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

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

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9. “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一项是
①盛情邀请()
②盛况空前()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10. 结合解释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不同于平常的乐曲,形容不同一般,很好()
②还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指保留了原本的核心价值和精髓。

)()
11. 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 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 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 本文的写法是“以虚写实”,与《苏州园林》写法相同。

12. 本文中没有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A. 记叙
B. 议论
C. 说明
D. 抒情
13. 第③段中不能表现贾文斌老人盼望亲人时激动心情的词语是()
A. 紧紧地
B. 抓住
C. 颤巍巍
D. 黯然的
14. 第③段中老乡与我们交谈时神情“黯然”是因为什么?而“铿锵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15. 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相呼应的句子?按照原文将句子抄写下来。

16. 作者来台北干什么?
17. 听到《卖苗郎》《寻儿记》让观众们想到了什么?
18.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是()
A. 文中通过描写了人们在看戏时“大哭失声几回”,表现出剧情勾起了人们人生际遇中最让人伤心的记忆。

B. 文章中写当地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就是因为戏很好看,大家都没有看过。

C. 文中通过描写台下观众的表情,表现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一道海峡不可能切断这血脉深情。

D. 文章中多次写到下雨,更突出表现了即使下雨也不能阻挡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国家统一的热切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古塘传
方苞
佘从先兄百川求友,得邑子同寓金陵者曰刘古塘,于高淳得张彝叹。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宇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然其年或先后生于余,而自有其侨;或年相若,而交期则后。

惟诸君子同时并出,而为交皆久且深,故世莫不闻。

丁酉秋,作《四君子传》。

刘捷宇古塘,先世怀宁人,迁于桐,既而流寓金陵。

其为行笃,自信而不牵于众,文亦然。

始入江宁县学,课试必压其侨,名日起。

独自谓所业弗善也。

中岁发愤,究讨经史诸子。

久之出所为文,众弗善。

以进于有司,则摈焉,而私自喜。

有与同姓名者,为江宁学武生,大患乡里,督学邵嗣尧闻其名而未察也。

捷入试,忽命榜笞数十,已而知其误,乃置其文四等,比郡皆哗。

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家甚贫,僦屋穷巷,无一亩之回。

以名在天下,诸大府常不远数千里以厚币招之,一语不合,则驾而归,无能留者。

遂宁张公鹏翻督学江南,招入使院,有故人以夜诣捷,出千企为其姻家请事。

捷曰:“吾不意君以此等人视余!”其自远方归,解装常得数十百金,族姻故旧环至,视其所急而分给之。

随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宴如也。

捷故名家子,其祖若宰,明崇祯辛未及第第一人,兄辉祖,康熙庚午乡试举第一,及辛卯,捷复举第一。

议皆谓:“味明科目有三试皆一者,今独无有,惟捷可当之。

里而为礼部者独不喜捷所为文,磨勘停一科。

癸已秋,将赴公车,会其友方苞以《戴名世文集》牵连编旗伍。

橄有司解送妻子北上,捷日:“吾义不可不偕行。

”至京师,试期已过。

其后病且衰,竟未得一与礼部之试。

(节选自《方苞集》,有删改)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B.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C.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D.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南京的别称,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临安”也是南京的别称。

B. 督学:又称“视学”,旧时教育主管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是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

C. 磨勘:吏部和各道观察使对官员考绩进行复验或翰林院儒臣对乡、会试试卷进行复核,文中指后一种意思。

D. 公车:泛指科举时代举人进京应试或入京应试的举人,后来也指入京请感或上书言事,本文指举人进京应试。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结交了众多朋友,他们志趣相投,学业相近,年龄比作者或大或小,唯独四君子年龄相近,交情久深。

B. 刘捷在江宁县学时,考试必定超过同辈,声名鹊起;中年发愤读书,研究经典,但是写出的文章不被别人看好。

C. 刘捷家境贫寒,租货房屋居住在陋巷,但是只要有钱,他会根据族人、姻亲、老朋友的情况缓急分给他们钱财。

D. 刘捷是名家子弟,乡试、会试都取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认为刘捷可以承担科举考试“三试”皆第一的重任。

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2)随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宴如也。

23.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刘捷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消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大为赞赏。

②新丰酒:典出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锦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2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原无题,后人取“风雨”为题,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也指诗人的现实处境。

B.颔联上下句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风雨中黄叶凋零的冷寂,青楼上管弦鸣奏的喧闹。

C.本诗重视炼字,颔联“仍”“自”在转折后突出表现了权贵在青楼肆意享乐的丑态。

D.本诗首尾借用郭震和马周典故,虽处逆境,但诗人相信自己终能如二人一般得到赏识。

25.诗歌尾联写道“消愁斗几千”,从全诗看,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荀子在《劝学》中引用车马行千里、舟楫渡江河的例子,所要证明的结论是“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5)杜甫《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深秋猿悲、鸟旋的悲凉图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7.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3处措辞不得体。

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护,真是不胜感激。

至于您托我为令堂在本地查找心脏病特效药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

此外,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A. 笑纳
B. 令堂
C. 鼎力相助
D. 惠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办法,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