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之比较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诗经》所见齐鲁文化之差异
及所 处 的时 代 ,是我 们分 析 古文 作 品时经 常关 照 的对 象 , 对 地 域却 鲜 有关 注 。我们 常说 “ 一 方水 土
养 一方 人 ” , 地域 的差 异 对 人 的影 响很 大 , 这 种 影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2 5
作者简介 : 孙书贤( 1 9 9 1 一) , 女, 河 南 驻 马 店人 。 河 南 大 学 文 学 院研 究 生 , 研 究方向: 先秦 文 学 ; 赵奉 蓉 ( 1 9 7 9 一) , 女, 山
东潍坊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 师, 文学博 士, 研究方向 : 先秦 两汉文学。
1 7
响投射 到文 学作 品 中 ,就使作 品带有 鲜 明 的地域
可的情况下行亲迎之礼的铁证。” 姚际恒 的《 诗
o f L u i n B o o k o f S o n g s
S UN Shu x i a n
(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K a i f e n g H e n a n 4 7 5 0 0 1 , C h i n a )
S o n g s . T h e S t a t e o f Q i s h o w s t h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a n d t r a n s f o r m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o w e v e r ,t h e S t a t e o f L u
n i c i t y;Ge o g r a p h i c a l L o c a t i o n;Po l i c y
齐鲁历史文化
齐鲁历史文化齐鲁历史文化是指齐鲁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化。
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在现在的山东境内,主要有齐国和鲁国两个最大的诸侯国。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特别是治国方针的差异,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国吸收了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学术文化。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齐鲁文化。
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临淄东周车马坑(一)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齐文化主要是指先秦时期齐国的文化。
齐文化创始于姜太公(姜尚),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由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
齐国的地域特点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齐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多样化和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而齐国政治方针具有的民主性传统及统治阶级思想的开明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
文韬武略姜太公1.尊贤尚功姜太公既是周朝开国功臣,又是齐国的立国之君,齐文化创始人,也是古代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实现了灭商兴周的伟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天下。
周武王封赏“功臣谋士”,而姜太公为首封。
受封于营丘(今淄博市的临淄一带),曰“齐”。
太公初治齐,重霸道和法术,把礼、法相结合,随从民俗,令顺民心,不强制推行繁缛的礼仪制度,因俗简礼、因地制宜,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同时,“修道术,尊贤智。
赏有功”,令有德有才的人都有机会为民出力多为国建功,并成为齐国治国和用人的一种政治传统。
齐国的统治者为了称霸和统一中国,广罗人才,多方征求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理论和意见,用贤才而不计较其身份地位的例子不胜枚举。
管仲原是齐桓公的政敌,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能够以事业为重,不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为相。
齐文化与鲁文化之异同
政策 。战国时期 ,齐国的都城临淄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都会 。鲁 国与 齐国不同, 在经济上一直坚持走单一的农业发展道路, 由于鲁国推行 周礼 , 而周文化提倡的是: 好稼穑 ,务本业 “ 的较单一的农业文化 。 四 、思 想 文 化 特 征 之 异 同 齐、鲁文化特征除了共同具有 重礼、重农 、敬德保 民等相 同 点外 , 更 多的是不 同点。 齐文化 的突 出特征是兼容性 、多变性 。太公初治齐,实行 的 是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 ;管仲治国,提倡富国强兵,为后 代法 家 之先 导;晏婴相齐 ,提倡节俭,任 贤爱民,省刑隆礼 ,儒 、墨思
齐鲁 两国都 “ 事鬼神 ”但二者有显著的差别 。主要表 现在 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 ,齐崇拜的是 自然神 ,鲁崇拜的是祖先 。齐地 有著 名的 “ 八神祠 ” ,祭祀 的八神分别是天主 、地主 、兵 主、阴 主、阳主 、月主、日主、四时主 。除兵主外,其余全是 自然之物 。 祭祀 之所 多在 山川 。【 s ] 第二 ,齐人将祖先神化 ,鲁人将祖先伦理 化。齐人 在传 说中逐步把姜太公神化 ,使其成 了法力无边的神 。 而周公在 鲁人 眼里 ,则是伦理教条的人 格化 身,是一个儒家理想 中的 “ 完 人” 。第三 ,齐之神与海洋有关 ,在齐燕之地产 生大 量 的能够在 人、 神 之间接通 关系 的人——方士 。 鲁之神 与农业有 关。 《 左传 。昭公元年 》载:“ 山川之神 ,则水旱厉疫之 灾,于是乎 崇之 ‘ 日月星辰之神 ,则雪霜风雨之不时 ,于是乎崇之 。 ”【 9 ]
之间的一片丘陵地带。 文化渊源之异同
一
、
齐 国与鲁国地处东夷地 区,是殷 商和 周的重要领地 ,其发展 都受到殷商和周文化的影响, 从而打上 了殷商文化与周文 化的烙 印。2 0世纪 9 0年代 中期在齐地史家遗址 ( 淄博桓 台县境 内)发 掘 出土 了殷商前期的 甲骨文 【 3 】 。这说 明齐文化与殷商文化有着密 切 的关系 。周文化的对齐 的影响更为 明显 ,姜太公辅佐文王、武 王灭商纣后 , 武王把齐 国营丘分封给 了姜 太公,齐国成为姜姓 之 国,世代 与周王室及周之宗 国有联姻关系 , 齐文化也就与周文化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了。再说鲁文化,鲁地 中心 曲阜 曾一度是殷 商 的都城 ,这 期间,鲁 地成 为殷商 的政治 、文化 中心 。曲阜,本 是先商 民族的一个活动中心,因此 , 商文化与鲁文化是有着密切 联系 的。到 了周武王平定天下之 后,将鲁地分封给 了周公,周公 之子伯禽替父治理鲁 国,在鲁地 “ 变其俗 ,革其礼 ” ,进 行较 彻 底的 “ 周化 ”改革 。从而,成为周文 化的典型代表 。 除 了这些相 同点之外,齐和鲁因地理环境 的差异,又逐步表 现 出各 自的特色文化。齐地处滨海和半岛地区,形成 了以渔猎为 主 的滨海半 岛文化 。鲁地处汶、泗河流域 ,形成 了以农业为主的 内陆河谷文化 。
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
齐鲁文化-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齐鲁文化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
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
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
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镇,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大体一致,距今约3900~4400年前。
这两种文化(大汶口、龙山)的发展时期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鼎盛时期。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
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齐鲁大地地图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
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战国时期,以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
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
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
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儒学的影响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
齐鲁文化概述
鲁国
武王姬发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地。由于当时天下初定,周 公旦留在王室辅佐周成王,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封,成为了 鲁国的第一任君主。
“鲁”名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周公旦最早受封于河南鲁山一带。伯禽在平 叛鲁地部族叛乱的同时,其势力也开始由西向东发展,渐 渐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大片土地。不久,伯禽由鲁山迁 往曲阜。随后的鲁国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齐鲁文化概述
2.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齐鲁文化的形成
齐国 早在殷商之时,临淄一代就被称为“齐”。西周初年,姜
太公受封于齐地,都成设立在营丘,建立齐国。 “齐”名的来历 1.天齐渊。“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
言如天之腹齐也。”《齐记》 2.“齐与小麦种植业的关系。 3.“齐”字与弓箭和东夷人崇尚武术的习俗有关。
鲁文化的特性: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鲁人 皆以儒教。”
孔子及儒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 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创始人。
儒学思想核心:道德教化、“仁”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 悌。
其他:子思、孟子、荀子等
孙子 以正义的战争止不义之战
墨家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发愤忘食,乐以忘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 善养“浩然正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管仲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四.“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在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之长 形成的具有兼容性的文化形态。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文化重心的南移,仍哺育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辛弃疾、 李清照、蒲松龄、戚继光、傅斯年、丘处机等
齐鲁文化
.齐鲁,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为学慕齐鲁”之誉。
齐、鲁文化以其不同的形态,对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特别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整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从文化渊源上讲,“齐起炎帝,鲁起黄帝”。
中国文化最早的源头,是炎帝和黄帝,所以我们说是炎黄子孙。
齐鲁文化的不同,首先是渊源上族源不同。
从治国理念上讲,齐文化尚霸道,鲁文化信王道。
所谓霸道就是追求霸业,在国家的治理上追求富国强兵。
所谓王道,主要是注重礼乐教化,重德保民。
齐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实际上就是一个称霸不断的过程。
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是最高峰,之前还有一个齐庄公和齐熙公。
齐桓公称霸之后到了齐勤公,齐灵公时期,就把整个山东半岛统一了。
到了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都是很有作为的国君。
所以齐国总的来讲是追求霸业,追求富国强兵的。
而鲁国一直追求的是礼乐教化,所以从春秋和战国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齐国一步一步地强大,鲁国一步一步地衰落。
后来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鲁国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了。
在治理国家上,齐国注重氏族管理,鲁国注重贵族管理。
由于齐国是追求霸业,所以崇尚变革,怎么有利于国家富强,就怎么改革。
鲁国比较注重继承,或者说是比较注重守旧。
从治国理念来看,齐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鲁国后来则逐步地衰落了。
当然,从治国理念来讲,霸业不一定就比王道好,这要看当时的社会情况。
到了汉代,就把霸道和王道合而为一了,所谓“霸王杂用之”,后代之国大多是既有霸道,又有王道。
今天来看,这就是既吸收了鲁文化,又吸收了齐文化。
从经济发展模式讲,齐国重工商,鲁国重农业。
而在哲学思想方面,齐国崇尚道学,鲁国崇尚儒学。
齐国从姜太公开始,“新其俗,建其礼”,实际上就是不太过多地干预老百姓,所以汉学里才把姜太公列为道教之首。
在学术风气方面,齐学重兼容,鲁学尚统一。
所谓的兼容就是多家思想共存,所以重用各种学术。
鲁学崇尚一统,所以容易出大家。
春秋时期的齐鲁文化比较研究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春秋时期的齐鲁文化比较研究孟天运 内容提要 本文纵向地考察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流变。
春秋前期,齐国管仲在原有的基础上光而大之,形成了齐法家学说;鲁国出现了臧文仲与柳下惠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
春秋后期,孔子是柳下惠而非臧文仲,杀少正卯,儒学在鲁国占据统治地位,使鲁学更加纯粹;齐国以法家为主要特色的思想文化至晏婴重礼而淡化法,齐文化趋向多元化。
我们所说的齐鲁,指西周封建的诸侯国;文化,主要指思想文化,对于西周时期齐鲁两国文化特色及交流。
人们论述较多,而对春秋时期两国文化交流及融合论述较少。
本文对此略作探讨,敬请批评。
一、春秋前期的齐鲁文化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又加内乱,礼乐队伍和典籍流失,鲁国的周之礼乐正统地位更加巩固。
各国诸侯如欲了解周的礼乐文化,只能去鲁,后来韩宣子聘鲁,逐有“周礼尽在鲁矣”之叹。
(《左传》昭公二年)在鲁国,礼成为极重要的社会规范,上自诸侯,下至卿士大夫,皆须循礼而动,无论“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皆须依礼而行,否则便视为“不祥”。
鲁人认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上》)乐也有极重要的社会规范功能。
“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
”(《礼记·乐记》)礼乐一刚一柔,“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论·乐记》)是教化万民、协调秩序的有力工具。
在当时,鲁国保存完整的周礼和秉行周礼,成为诸侯国敬重鲁的一个重要原因。
齐欲伐鲁,桓公征求仲孙湫的意见,仲答:“不可,犹秉周礼。
周礼,所以本也。
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亡’。
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
”(《左传》闵公元年)周礼也成为鲁发挥国际影响,怀柔小国,进行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鲁的礼乐传统,造就了一些礼乐大师,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夏父展。
里革、申 、叔孙豹、左丘明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鲁国文化,并最终造就了孔子、孟子这样的儒学大师和儒学。
齐鲁文化
2、廉颇,出生于前3 世纪,生活在战国时 期。 是今德州陵县人,赵 惠文王时曾率军大败 齐师,被拜为上卿, 以勇力过人闻名于诸 侯各国。他被蔺相如 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的言行打动,负荆请 罪,与之成为刎颈之 交,同保赵国,传为 佳话。
3、东方朔(前154-前 93),字曼倩,平原厌 次(今陵县神头镇)人。 深得汉武帝器重, 召 为公车令(管理百官上 书及皇帝征诏事宜)。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 《非有先生论》、 《封泰山》、《责和 氏壁》、《试子诗》 等, 后人汇为《东方 太中集》。
齐鲁名人
孔子、孟子,墨子,晏婴,姜太公,管仲,
孙武,孙膑,诸葛亮,戚继光,蒲松龄, 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王羲之, 王献之,郑板桥,颜真卿,刘墉,刘统勋, 扁鹊,贾思勰,鲁班,闵子骞,董永,季 羡林,臧克家,老舍,孔繁森,邓恩铭, 王尽美,丁肇中。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 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 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 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 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 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 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 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 化,而是齐文化--商业海洋文化 和鲁文化--原 始儒家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 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 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 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 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 的齐鲁文化。
从《齐风》《鲁颂》《豳风》看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不同
从《齐风》《鲁颂》《豳风》看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不同作者:孟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齐鲁两国作为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大重要诸侯国,在建国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传统民俗以及封君治国方略的不同,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开放务实见称,鲁文化则以厚重严谨闻名。
下面拟从对《诗经》中《齐风》《鲁颂》和等同于鲁风的《豳风》的研读来粗浅归纳《诗经》里齐文化与鲁文化在经济、政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诗经》;齐文化;鲁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33—02西周初分封于东方的齐国与鲁国分别继承了东夷和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文化,但是由于两国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建国方略的差异使得这两个原本同属一个文化圈的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传统——尊贤尚功的齐文化和尊尊亲亲的鲁文化。
下面拟从对《诗经》中《齐风》《鲁颂》以及《豳风》的研读对齐、鲁两国的文化差异作一次试探性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风民俗等方面分别叙述。
一、经济制度(一)齐国:务实开放齐国地处泰山之北的滨海平原,多山地丘陵和海滨盐碱地,农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
而齐国东、北两面临海,当地又有煮盐的传统,再加上齐地的崇尚功利的风俗,齐太公于是“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历代统治者均奉行农工商并举的政策。
对于这种经济政策,《齐风》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是我们通过阅读、分析这些篇章,也可略知一二。
《南山》中“葛屦五两”、“蓺麻如之何”说明种植作物有葛、麻,《东方未明》中“折柳樊圃”体现了蔬菜种植业。
《敝笱》首句“敝笱在梁”说的是将破了的笱放在拦鱼坝上,可见齐国的捕鱼方法多,而其后提到的鲂鱼、鳏鱼、鱮鱼也说明齐国渔业资源丰富。
这种综合的经济政策充分利用了齐国的各类资源,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开放性,极大地刺激了齐国经济的发展,促使齐国增加了大量财富。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异同
齐文化,有两种理解,一是齐地文化,二是齐国文化,齐国文化是齐地文化的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通常所说的齐文化是指齐国文化历史沿革齐地文化共分4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东夷文化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商末,是齐地的原始的本土文化。
文化代表人物有:舜帝、太昊(伏羲)、少昊、后羿、蚩尤、商汤文化代表朝代:商朝文化代表特质:一种巫蛊文化、天下共主的文化、开放文化文化代表学说:巫蛊学第二时期齐国文化时期,从齐国建国到汉武帝时期,齐国文化是一种继承文化,是从东夷文化继承而来,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提。
齐文化的保留不得不感谢太公: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
文化代表人物:钟无艳、缇萦、东方朔、邹衍文化代表朝代:齐国文化代表特质: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齐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是半岛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使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星空中一颗亮丽的明星。
文化代表学说:阴阳学第三时期齐鲁融合时期,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唐宋年间。
文化代表人物:董永、王羲之、诸葛亮第四时期鲁文化时期,至今。
文化代表人物: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齐地疆域为圈定范围,即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编辑本段资料欲了解中国人的特点,必先了解人类的共性。
同理,欲了解齐文化,必先了解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我以为,它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的总和。
这个定义中的产品,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比较抽象但制约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宗教、科技、文艺、思想等精神产品。
同样为周朝的封国,都发源于东夷文化,为何齐、鲁文化会不同
同样为周朝的封国,都发源于东夷文化,为何齐、鲁文化会不同众所周知山东号称齐鲁大地,在三千年多年前,西周建立,为了周朝统治者“封建亲戚,以潘屏周”的目的,分封齐、鲁两国。
齐、鲁封国不仅是两国建立的开始,也是齐、鲁文化真正形成的开始。
齐鲁两地同属东夷文化区域,齐文化与鲁文化均发源于东夷文化。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虽然二者同发源于东夷文化,但两种文化特色迥异。
齐文化继承东夷的文化传统,较少受到周礼的束缚,其特点为重功利趋理性。
因此出现了孙武、管仲、孙膑、扁鹊等重实力型人才,管仲更为后世称为商业鼻祖。
齐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变成强国,称霸一时。
鲁文化选择继承了“周礼”,以东夷文化为辅的方针。
在西周灭亡之后,鲁国依然成了周礼保存和实施者,所以就有了“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
鲁国更是出现了思想巨匠,出现了主张非攻尚义的墨家和儒家,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齐、鲁同处东夷文化区域,为何会出现二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得不从两国立国之初,不同建国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开始谈起。
分封齐、鲁两国动因为何要分封齐、鲁两国,作为周朝统治者来说,大致有二个动因。
西周初期分封动因一:给予建立周朝的功臣和王室贵族的一种奖励手段。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而太公和周公都是在灭殷兴周的斗争中立了大功勋的人物。
太史公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而周公旦则“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帮助周武王创建周朝非常重要的二个人物,姜子牙和周公,二个人贡献非常大。
给予有功之臣,最高奖励无非给予封地。
因此两人成为首封之列,还把对周王朝最为重要的东部土地封于二人。
动因二:巩固周朝统治的需要周武王的私心,在周朝建立之前,齐、鲁两地还不属于周朝的领地。
给你土地无非就是帮助周朝拓疆镇敌,巩固统治的需要。
殷商是一个统治范围极广的大国。
虽然在牧野之战之后,商朝灭亡,但残余势力依然还存在,特别在商文化中心地带的商奄、薄姑等方国,反周势力非常强大。
齐鲁文化
南
被 誉 为 我 国 古 代 四 大 名 楼 。
昌 滕 王 阁 、 武 昌 黄 鹤 楼 齐 名 ,
蓬 莱 阁 同 洞 庭 湖 畔 岳 阳 楼 、
糖 醋 鲤 鱼
鲁 菜 酱 牛 肉
孔子
❖ 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 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 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 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 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又名“武老二”。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一 带。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初为演员 两块相片掌握节拍,后出现打竹板和铜 板的,现较多使用铜板。一般采用站唱 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 袱”。“扣子”的运用,动作幅度较大。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兼 以说白。
方言
❖ 语言崇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许 多风俗习惯的形式与民俗故事的流传是与语言崇 拜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到了胶东,宴席一般要备 “吉祥菜”——鱼和炖豆腐。宴席到了最后,如 果端上一盘整条的鱼,便表示酒宴结束,即使再 贪杯的客人也应该知趣地干完杯中酒准备吃饭。 以“鱼”谐“余”,表达幸福欢快的生活没有完 结,余福长久。长岛等地过年少不了“炖豆腐”, 也是取其谐音:“炖”音近粮囤的“囤”,“豆 腐”谐音“都富”,还有“幸福”的寓指,可见,
齊 魯 文 化
齐鲁地理位置
❖ 现在意义上说来, 现在的临沂,日照, 泰安,济宁,枣庄, 荷泽一带就属鲁 国;
❖ 潍坊,济南,淄博, 东营,滨洲,青岛, 威海,烟台等地 属齐国
我看齐鲁文化
我看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而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国庆期间,我有幸欣赏了泰山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泰山的街道小巷还偶尔可以看到吹糖人的小贩肩挑挑子走街串巷,吹糖人是旧京城一个行业,制作时,小贩从铜勺里取出一点儿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防止粘连,趁热将糖搓成卵形,团成一个空膛的长球状,空膛的一端抻细,就形成了一根空心的小管子,如吸管,马上就用嘴对着管子的一头朝里吹气,双手立即在糖泡的另一头随手就拉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
糖人虽好看,但吹糖人的艺人们工作很辛苦,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冷。
寒来暑往,吹糖人以精湛的技艺更为游客们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泰山皮影戏不仅是山东皮影戏的嫡脉流传和重要代表。
还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在《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明代山东皮影戏的记载。
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是泰山皮影戏比较活跃繁荣的时期,在民间还流传着影了戏与白莲教起义的一些传说。
根据普查传承谱系,艺人大都为山东籍,这里的影戏大多为家传或收徒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自清末民初至今,泰山皮影戏已传承了六代。
清末民初为泰山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演出遍布泰山周边地区。
泰山皮影戏主要分布于泰安市城区、肥城市、东平县、宁阳县、新泰市等地,并影响到临沂、济南、鲁东等地区。
解放后,五十至六十年代,泰山皮影戏再度繁荣。
但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视线,孩子们几乎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皮影,我多么希望政府能在节假日,多组织演出几场皮影戏,让皮影戏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多认识它,接触它, 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永远绽放光彩。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
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
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
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基本精神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它像源头活水,给齐鲁文化以无穷的生命活力。
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太公、管仲、晏婴、孔子、孙子、墨子、孟子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墨、管、兵等家学派,都是积极入世、救也,充满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精神的。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恶屈服的品质。
气节之中,民族气节为重。
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它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最突出的还是儒家。
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孙丑》)的壮语。
齐文化、鲁文化与齐鲁文化圈的关系
齐文化、鲁文化与齐鲁文化圈的关系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文化除了与外在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以推进自身的演变之外,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是促使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比如齐尚霸道,鲁行王道;齐尚变革,鲁重守成;齐重兼容,鲁尚一统;齐通权达变,鲁严守古义;齐重功利,鲁尚礼义。
但二者之间又并非绝缘,有着一定的相通性:第一,关于“仁”的思想。
“仁”是齐鲁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齐鲁文化圈形成之前,齐文化和鲁文化都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过。
在《诗经·国风》的《齐风·卢令》中出现过“仁”字,虽然含义较模糊,但它所透露出的温和宽厚、纯真美好的内涵与齐国风俗中的好礼无争、与人和谐融洽的风尚是相同相息的。
齐立国之初,姜太公就以“因俗立国”,即沿用旧的夷地风俗治理百姓,以顺乎民心作为立国基本方略,这一政策影响后来齐国历代统治者,形成齐国重视人民意愿的传统。
齐桓公称霸时进一步发展之,以为民谋利为治国之道。
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提倡“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富民、利民来爱民。
总而观之,齐文化中的这种宽惠爱民,以民为本的“仁”的思想是扎根于切切实实的生产、治国的生活中,是立足于实践层面上。
作为“宗周之嫡传”的邦国,鲁国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周礼的中心和代表。
鲁文化重道德,崇礼义,强调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它的仁学思想更多地体现为浓厚的理论色彩。
第二,从文化的历史渊源来看,齐文化和鲁文化都是东夷文化的嫡裔,作为中国东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东夷族是以齐、鲁两地为活动中心。
齐鲁立国后也未割断与东夷文化的联系,太公封齐后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东夷文化的特点。
鲁立国后,虽然“变俗革礼”,努力革除土著夷人的风俗,强制推行周礼,但齐之姜姓和周之姬姓本为一对世传婚姻的胞族,累世的联姻增加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文化的交流。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
确切地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时机。
但是,儒学复古和崇尚仁义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创造了时机。
但是,儒学复古和崇尚仁义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专权的秦始皇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史劫难。
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们才得以施展才干抱负。
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得以施展才干抱负。
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性格。
比如,山东人淳朴厚道,任劳任怨,齐鲁古代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圣贤辈出,优越于其他地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动力以及基本精神之外,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动力以及基本精神之外,还有一点,很值得深入研究,一点,很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齐鲁文化中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的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二为一的齐文化与鲁文化
合二为一的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
为了进一步弘扬齐鲁文化,构建精品文化项目,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联合推出了“齐鲁文化系列”讲座。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民教授在《齐鲁文化概说》讲座中,提出了齐鲁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对于认识齐鲁文化和接受齐鲁文化具有特别的意义——从“一山一水一圣人”到“多山多水多圣人”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
最近,又有一个新的表述,就是“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这三句话或者说三个形象,非常精确地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贡献。
“一山”是指泰山。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
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
自上古以来若干帝王,包括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尧、舜、禹,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等等,这样一些古代帝王,都是把泰山作为他们祭祀天地的场所,进行封禅。
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为什么这些古代的帝王历来把泰山作为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泰山及其周围这一带,是古代帝王成就事业的发祥地。
中国原始民族齐聚东方,围其故土,木本水源。
所谓的东方主要是在泰山周围这一带,泰山就好比是根。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
再说“一水”,这个水指的是黄河。
黄河在山东入海,不仅仅是因为在山东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这样一种气势,还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雅雯
( 山 东师范 大 学历 史与社 会发展 学院 )
摘 要: 山东又称齐鲁 , 源 于先秦时期山 东地 区孕育 出的两种优 秀的地域 文化 , 齐文化 和鲁文化 。两种文化 虽然 同源但在 内涵上
又有着十分明显齐文化是 一种开放 的、 务实际的、 尚变革的文化 , 而鲁文化则是保 守的、 尊 崇传统的文化。 本文主要 分析 了齐鲁 文化 的
传》 ) , “ ( 齐人 ) 设 智巧 , 仰机利 。” ( 《 史记 ・ 货殖列传 》 ) 而鲁 国“ 有 周公遗 风 , 俗好儒 , 备于礼 。” ( 《 史 记一货殖列传》 ) 鲁人好讲习礼 乐, 春秋时代 , 就有“ 周礼尽在鲁矣 。” 鲁人讲道德轻利益 , 《 国语? 鲁语 》 云: “ 布德于 民而平均其政 事 , 君 子务治 而小人务力 , 动不 违时, 财不过用 , 财用不匮 . 莫不能共祀 ” 孔子 曾说 : “ 知者 乐水 , 仁者 乐山 ; 知者动 , 仁者静 ; 知 者乐 , 仁者寿 ” 。( 《 论语 ・ 雍也 》 ) 齐文化 属于智文化 , 鲁 文化属 于德文 化。 通过在齐鲁两地产生的文化 就可 以看 出来 。 所谓智文化就是 理论体 系是理论思考的结果 。 具有某种哲学 的理论心态。产生于 齐地 的兵家文化最基 本的特征 就是“ 尚诈 ” 、 “ 崇利 ” “ 诡辩 ” 三个 特点 。 《 孙子 兵法 ・ 军事》 : “ 故兵 以诈立 , 以利动 , 以兮合 为变者 。 ” 诈是孙 子军事思 想的核心 ,就是通过 迷惑敌人 达到取胜 目的 . “ 兵者 , 诡道 也” , 兵家的思想就蕴含着一种诡诈机巧 的智慧 。同 样发源 于齐 国的黄老之学蕴含的则是一种“ 清静无 为” 、 “ 无所不 为” 的智慧和原始 的辩证 的哲学 思想 。黄 老思想讲 天道和谋略 。 老子 云 : “ 古之善为道者 。 微妙 玄通 , 玄通 。” 黄老之学更侧重人生 哲学 , 体现的是理性 的思想 。鲁 国的学术 思想 是仁文化 , 发 源于 鲁 国的儒家 和墨家都是更加看重人本身是一种感性思想 。儒学 就是人 学 , 研究 的是社会 的人 , 更侧重研 究人与 人的社会关 系 , 特别重视弘扬人 的道 德意志。《 论语 ・ 雍 也》 : “ 务 民之义 , 敬鬼神 而远之 。 可谓知也 。” 儒家讲“ 仁者爱人 ” 这种爱是有 阶级差别 的, 墨家 的爱人则是 无等 级无法别的 , “ 墨子兼爱 ,摩顶放踵力 天下 为之 。” 儒、 墨两家 的思想都是从人本身出发 的。与鲁文化相 比, 齐文化更加具有兼容性和变通性。齐文化 融合 吸收 了东夷文化 、 周 文化 、 商 文化并有机 融合起来 , 便有 了稷下学 宫 , 百 家争 鸣的 气 象。鲁文 化则 是单一性 的文化 , 并 且具 有守常的特点 , 严格遵 循周礼 提倡 “ 尊尊亲亲 ” 孝悌 观 , “ 周礼尽 在鲁也 ” 一直 保持先 王 传统 。 总 的来说 , 齐文化是一种开放的 、 务实际的 、 尚变革 的文化 , 而鲁文化则是保守的 、 尊崇传统 的文化 。 二者相互吸收 、 借鉴 , 交 融成齐鲁文化这一 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异 同和 内涵 。
关键词 : 齐文化 ; 鲁文化 ; 政 治思想 ; 社会风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齐鲁文化是存在并发展 于今 山东地 区的一种 古代 地域性文 化, 它是 由今属 山东的齐 、 鲁两地 文化 , 经过不 断的交流融 合形 成 的。虽然今 天齐鲁文化 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 , 但是齐 文化与鲁文化又是独立 的区域文化体系也有着很 多差 异。 齐立 国之初 ,封地位 于泰 山以北 的鲁 中平 原和半 岛地 区。 《 尚书 ・ 禹贡》 记载 : “ 海岱惟青州, 蜗夷既略, 潍 淄既道 。厥土 白坟 , 海滨广斥 。 厥 田惟上下, 厥赋 中上 。 厥贡盐, 海物惟 错, 岱畎丝 、 臬、 铅、 松、 怪石。 莱夷作牧, 厥筐丝, 浮于坟, 达于济 。 ” 青州 即今天的齐 地。《 汉 书・ 地理 志》 中记载“ 齐地负海漏 卤。少五谷而人 民寡 。” 齐国所处之地 , 土地盐 碱化严重 , 不 利于农作 物生长 , 有广 阔的 海 岸线 ,盛产 海产品 ,这种地理环境不利于 发展 单一 的农业经 济, 因而采取 的是 “ 通商工之 业 , 便渔盐之利 ” 的工商立 国政策 。 路过位 图泰 山以南平原 , 土地 肥沃适 于农耕 。 《 国语 ・ 鲁语》 “ 宜五 谷桑麻六畜 , 地小人众 , 数被水旱之害 , 民好 畜藏 , ……好农 而重 民。” 这里可 以看 出鲁 国十分重视农 业生产 。 工商业发 展 比较缓 慢。这 就造成 了“ 齐人 尚功利” “ 鲁 人重传统 ” 的特性 。 地域 文化是 生长于某一特定 区域 的文化 .所 以地 理环境对 文化 的形成 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上 的不 同造 成了 齐鲁两 国在政治 思想 、 社会风俗 以及 学术 思想 上的不同 。首先 , 在治 国方针上齐鲁两 国有所不 同。《 史记 ・ 鲁世 家》 载: “ 鲁公 伯禽 之初受封之鲁 , 三年而后 报政周公 。周公 日 : ‘ 何迟也?’ 伯禽 日: ‘ 变其俗, 革其礼, 丧三年然后除之, 故迟 。 ’ 太公亦封于齐, 五月而 报政周公。 周公 日: ‘ 何疾也? ’ 日: ‘ 吾简其君 臣礼 , 从其俗 为也 。 ” ’ 鲁国是 周王弟弟周公旦的封地 , 所以鲁国严格遵循“ 周 礼” , 革除 鲁国原有习俗。 而姜太公作为异姓功 臣又是东夷人 , 在治国方针 上既贯彻“ 周礼” 遵循东夷 旧俗 , “ 因其俗 , 简其礼 。 ” 其次 , 用人原 则 也有所不 同, 《 吕氏春秋 ? 长见 》 云: “ 吕太公望封于齐, 周公 旦封 于鲁。 二君者甚相善也 , 相谓 日 : ‘ 何 以治 国?’ 太公望 曰: ‘ 尊贤上 ( 尚) 功 。’ 周公旦 日: ‘ 亲亲上恩 。” ’ 鲁 国严格遵循 “ 周礼” 中“ 尊尊 而亲亲” 的任人原则 。他们坚持“ 非我族类 , 必有异心 的古训 ” , 使 鲁 国的政权世代被姬姓贵族掌控 , 而有才能 的异姓如孔 子、 吴起 等人在鲁 国均不受重用。 而“ 举 贤” 、 “ 尚功” 是齐 国任人的主 旨。 所 以, 与齐君异姓 的管仲 、 鲍叔牙等都掌握过齐 国的军 政大权 , 这种 不看出身 . 看重才 能的用人政策 . 对齐 国的强盛起 到了巨大的作 用 。除此之外 , 在统治思想上鲁 国重王道 , 而齐 国重霸道 , 尚法术。 齐、 鲁两 国在社会风俗上也有很 大的不 同。由于工商业的发 达 以及 “ 尊贤 尚功 ” 的用人 原则造 成了齐人 尚功利 的特 性 。《 汉 书? 地理志》 : “ 初 太公 治齐 , 修道术 , 尊贤智 , 赏有功 , 故 至今 其士 多好经术 , 矜功名 , 舒缓 阔达而足智 , 其 失夸奢朋 党 , 言与引缪 , 虚诈不情 。” “ 齐人多 匿智 ” ,甚至说 “ 齐人多诈 ” ( 《 史记・ 汲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