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训练--说明文课外阅读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课外阅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

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②汉文读物有悠远的历史源流。

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

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

③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

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

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

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④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

汉语中不少形象化的词汇、成语、典故等言语,当读者读到它们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

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读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容易联想到 A 的情景;看到“沙鸥翔集”一句中的“集”字,眼前仿佛呈现 B 的情景。

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⑤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

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

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

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

⑥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汉文读物具有哪些特质。

(写出两点即可)
2.你同桌认为第③段中划线文字“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可有可无,删去更为简明,
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3.仔细阅读第③段,乘着联想的翅膀,在横线A或B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咪,中部略窄,宽9米。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④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

⑤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⑥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4.将文段按“总-分-总”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③‖③③③‖③③B.③‖③③③③‖③
C.③③③‖③③‖③D.③③③‖③‖③③
5.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作比较B.列数字打比方
C.举例子作比较D.举例子打比方
6.下列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各有”是指两边都有,说明大拱的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拱,若删去它,意思变成大拱的两肩上只有两个小拱,与事实不符。

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大拱”和“小拱”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C.“两肩上”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两端之上,而不是与大拱平行的位置。

D.“两肩”“各”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说明赵州桥小拱的对称、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读者明白它为何能长期抵御洪水冲刷。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二氧化碳快速“造冰”技术打造“最快冰面”
①北京冬奥会已拉开大幕,美丽低碳的冬奥场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为了给参赛运动员良好的冰面体验,帮助他们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天津大学马一太、田华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了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各国运动员支撑建造了“最美、最快的冰面”。

②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对于这两个项目而言,优质的冰面有助于运动员取得更好成绩,而获得优质冰面除了制冰师高超技艺外,制冰系统所决定的冰面温差均匀性和软硬度均匀性则是关键性基础。

③制冰机是人工冰场建设的关键核心,从历届冬奥会冰场制冰机来看,主要采用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冷剂技术或者氨制冷技术,前者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问题、后者具有安全隐患。

④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冰面下直接蒸发的制冰机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的方案,但其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等国家企业手中。

此次以绿色、科技冬奥为契机,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欧悦冰雪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和艾斯特制冷与太阳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联合研发、设计和建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机组,在首都体育馆冰场进行示范应用,服务冬奥会和国家冰雪战略。

⑤田华介绍,该方案从二氧化碳制冰系统压缩、冷却、节流和蒸发四个过程进行节
能设计:针对压缩过程采用双级压缩让源头耗能实现“事半功倍
....”;针对冷却过程设计全显热回收对冷却热量进行回收,实现冰场浇冰、融雪等不同温度热水需求;针对蒸发过程采用在冰面下直接蒸发吸热为冰场提供稳定的冷量供应,并优化设计冰下蒸发盘管和土建保障冰面温度均匀。

⑥值得一提的是,本方案制冰机从关键部件到整机集成,均实现国内设计、加工、组装和运行,尤其是水冷式气冷器是国际上首次应用,有效解决了首体冷却回路长的工程问题。

⑦“方案的系统综合节能达到50%以上,冰面温差控制在0.3—0.4℃以内,无论是综合能效还是冰面温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为运动员提供一个软硬度均匀稳定的优质冰面。

”田华说。

⑧此外,由于首都体育馆同时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两者对冰面的冰层厚度和冰面温度有不同的严格要求,需要根据赛程不断进行两块冰的快速转换。

⑨项目组也充分利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温度均匀的特点,结合精准控制系统和线性降
温策略,实现2小时内的快速、高效冰面转换,远远
..小于国际奥委会3小时冰面转换的要求。

⑩天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热泵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

设备所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制冰机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的核心成果,田华教授为项目负责人。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02月08日)7.北京东奥会上运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方案有哪些特点?请阅读选文简要概括。

8.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9.下面链接材料,你认为适合放在选文的哪一段?请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相交于以往用氟利昂或氨制冰,本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冰,不仅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还可以将场地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并且制冷过程中产生的高品质余热还可以回收利用,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冰面维护浇水等。

10.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问题。

能喷冰的“火山”
叶青青
①随着一声巨响,土地猛烈震动了起来。

阿胡那火山开始喷射了。

这个庞然大物高约4千米,底部直径30千米左右,大小相当于半座珠穆朗玛峰。

这次突然的爆发,地动山摇,构成山体的冰块与岩石大面积滚落。

②然而,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奇妙之处,阿胡那火山喷出的不是赤红的岩浆,竟是白色的冰岩浆,这种含冰、水、氨、甲烷和氯化物的混合物,被强大的推力射向高空,形成数百米乃至数万米的白色喷流。

落到地表时,冰岩浆呈液态四下流淌,随后,因为暴露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而凝结成固体。

③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火山喷出的都是岩浆,为什么这座火山偏偏与众不同,喷出的却是冰呢?原因就是这座火山不属于地球,而是矮行星谷神星上唯一一座圆顶形状的冰火山……
④冰火山是一种在地球上找不到,但在我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存在的地貌类型,它们通常出现在冰冻卫星或者其他一些表面温度低于﹣150℃的天体上。

在形态上,冰火山与地球上的火山很相似,它们从地表凸起,顶端有一个巨大的凹陷口,当喷发时,会排放出四处流淌的液体。

但关键性的差别是地球火山主要由岩石和重金属组成,冰火山主要由坚固的冰壳构成,冰火山的岩浆也是冰冻的沉积物,所以,在喷发时,会出现大量冰块被喷出的奇观。

⑤据资料显示,地球火山喷发是由密度和压力差造成的。

当岩浆温度比周围的岩石更高时,密度就会更低,这种压力差会使得岩浆做上升运动,当岩浆上升时,岩浆释放
的气体会形成气泡,气泡会释放大量的压力,这一压力使岩浆喷出地表。

⑥那么,冰火山是如何喷发的呢?
⑦冰火山的喷发原理和地球火山相似。

由于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热能聚集,或由于潮汐摩擦而生热,致使深部的冰层熔融。

如果这时上部的冰层破裂,深部融化了的冰水就像地球内部的岩浆一样,在周围压力的挤迫下,沿裂缝喷发出来,这就是冰火山爆发的过程。

而如果冰岩浆跟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冰火山就会处于休眠状态,
甚至可能
..会成为永远的死火山。

⑧不过,虽然冰火山名字听上去似乎是火山的一种类型,喷发过程又跟地球火山类似,但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有与地球火山相似的地貌,并不是真正的火山。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文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VR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①带上一个特制头盔,你就可以“身临其境”地站在火星上,直观感受这颗星球的奥秘;在房地产交易中,它可以立体呈现公寓房,让买家对室内状况一目了然,无需去实地看房;它还可以构建一个虚拟机舱,加入飞机颠簸等状况,帮助特定人群减缓飞行恐惧感……这些听上去不可思议的场景,都可以借助VR技术得以实现。

那么,VR到底是什么?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②VR,是英文Virtual Reality的简称,意为虚拟现实。

这种新兴技术能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接口设备,包括数据手套、眼球跟踪装置、超声波头部跟踪器、摄录像设备、语音试别与合成等,生成可交互的、提供沉浸感觉的三维世界。

与3D的“视觉欺骗”不同,VR不仅能让用户完全融入虚拟环境,真假难分,还能捕捉用户的意图、举动,及时进行调整和互动。

③如此火热的VR技术到底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和体验?
④以刚刚落幕不久的中国两会为例,对普通大众而言,是没有机会出现在两会会场的。

然而今年两会,VR终端被不少媒体应用到了新闻报道上,用户在佩戴VR眼镜后,能够720°全景观看通过VR摄像机摄录下的场景,头部任意摆动,四处观看,仿若置身两会现场。

通过VR设备,人们将不再受限于地理空间,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虽然你在家中,通过VR设备,你却可以仿佛置身珠穆朗玛峰之上,也可能是在跳伞或冲浪。

VR设备能使普通用户置身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场景。

⑤另据报道,在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时,爱知县用VR进行灾害预防模拟;
在美国,包括国土安全部、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等机构都在探索VR在安全教育和培训中的独特优势。

某网购平台也拟推出Buy+VR购物,用户即使在家里,也可以戴上VR 眼镜,进入VR版网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意穿越至各地商场,各类衣物、鞋帽随便试穿。

VR设备已经能够提供给用户逼真的培训、选购体验。

⑥VR带来的视觉冲击能够让电影、游戏等内容更具吸引力。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都看过2D和3D电影,比起2D电影,3D可以让你在子弹飞来时本能地闪躲身体,那么比起3D电影,VR电影会让你有被击中被炸飞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沉浸感。

近两年,已有厂商着力于VR游戏市场,Sony宣布即将推出的PS VR以及扎克伯格的Oculus公司推出的Oculus Rift VR,上述设备的共同点在于,都与游戏有关。

通过这些设备,游戏用户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世界中。

与传统的游戏交互体验相比,VR将给用户带来飞跃性的游戏体验。

⑦VR是一件非常酷炫的事,但是一项优秀的科技背后,必将是一把双刃剑。

夹杂着血腥、色情片段的VR电影,可能对人的神经、心理造成冲击。

家长还不免担心:普通的2D、3D游戏都能让不少青少年沉迷其中而无暇学习,更别提VR游戏了。

在体验VR视频或者游戏时,孩子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以便集中注意力获得更深入的沉浸感,电子屏幕会反射出蓝光,长期的蓝光辐射会对人眼造成伤害。

⑧总之,VR技术可能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变人类生活,但其长远影响值得慎重研判。

11.下列对VR技术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VR,意为虚拟现实,它生成可交互的、提供沉浸感觉的三维世界。

B.VR可以带来良好的网购体验,它能捕捉用户的意图、举动。

C.VR终端如果应用到新闻报道,用户佩戴上VR眼镜就仿若置身现场。

D.VR不仅是一件非常酷炫的事,而且能够提升个人能力、改变人类生活。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③段列举了各种现象,引出说明对象VR,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③段从三个方面举例子介绍了VR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体验。

C.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突出地说明了VR带来的视觉冲击能够让电影、游戏等内容更具吸引力。

D.作者既介绍了VR技术的种种好处,也指出了VR的弊端,说明内容比较全面。

13.VR“是一把双刃剑”,请结合文章内容,针对家长们的担心,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做?阅读下面文章和相关链接,完成小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

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

”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
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

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

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

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

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

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

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

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做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

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

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
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
...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1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

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

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

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

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

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
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

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它们的根系能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

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链接材料】
在自然中,动物也具有预测功能。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通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

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

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

14.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5.文中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16.第③自然段“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
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
...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这句话中的“很可能”能删去吗?为什么?
17.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你有了哪些认识?简单概括。

说明文课外阅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

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②汉文读物有悠远的历史源流。

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

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

③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

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

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

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④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

汉语中不少形象化的词汇、成语、典故等言语,当读者读到它们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

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读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容易联想到 A 的情景;看到“沙鸥翔集”一句中的“集”字,眼前仿佛呈现 B 的情景。

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⑤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

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

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

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

⑥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汉文读物具有哪些特质。

(写出两点即可)
2.你同桌认为第③段中划线文字“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可有可无,删去更为简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