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试卷课外阅读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试卷课外阅读练习题
一、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真爱这一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好的故事”是指________。
(2)你对选文第一段是怎样理解的?
(3)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怎样理解?
2.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A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mímǐ)全班,以至全校。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
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huōhuò)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B,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C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于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钓)。
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诧)(zhà chà)风云的古战场。
D
还有同学①,想②,给竹节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一有机会,便③招呼大伙儿来观摩。
谁知④,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嗑)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
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2)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成语依次是________
A.弄巧成拙 B.别出心裁 C.技高一筹 D.得意扬扬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盛行________ 绞尽脑汁________
B.找反义词:陈旧________ 沉默寡言________
(4)第5、6自然段末尾都有“神气”,这属于________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从句式和标点符号两方面分析第10、11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效果。
(6)第12自然段主要抓住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7)对文中ABCD四处句子,批注有误的一项是()。
A. 我们小时候的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
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
B.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C.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D. 运用了比喻,富有趣味,“古趣”指的是把竹节人装扮成孙悟空、窦尔敦等。
“斗趣” 指的是玩竹节人的两个同学打闹。
(8)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 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 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 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 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4)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按《花之歌》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1)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2)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5.阅读训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________。
(2)“碰壁”指的是________。
(3)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6.课内阅读。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
③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
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按原文填空。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春节
冰心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
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
从腊月廿三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
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
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
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
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兼卖各种的灯,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
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恋恋不舍”的意思是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
(2)我”屋墙上挂的是“________”上面的人物是“________”,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________”,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作者家乡元宵之夜南后街的热闹景象。
(4)为什么“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现出两片________,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________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________的潇洒,________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①城里街旁,忽然呈现出两片________,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________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月光下________的潇洒,________的朦胧。
(2)用横线画出这两段话的中心句。
(3)这两段话分别从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4)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礼
离军区司令部门岗只有几步远,她仍骑在车上,旁若无人地朝门岗驶去。
“喂,同志,请下车。
”
下车?她不屑地瞥了哨兵一眼,脚一蹬……
___站住___随着喊声___她的车后架被人拉住了___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___扭头一看___不由得气恼地问___你干什么___
“请你下车。
”岗哨不动声色地回答。
“真新鲜,我在司令部进进出出快一年了,第一次听说‘下车’二字。
”
“第一次听说,就请你第一次执行吧。
”
“得了吧,你看你的门,我走我的路,何必这么啰嗦。
”说着,脚一蹬,又要上车。
不妨哨兵抢前一步,迅速地将车锁住,拔出钥匙。
“你!”她傲气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气冲冲地走进岗室,拿起话筒,拨了个号码,“喂,爸爸吗?爸爸,我进大门没下车,被岗哨拦住了,他还锁了我的车。
你快来,我等你!”‖
不一会儿,朝门岗走来了一位年过半百的军人,他身材魁梧,脚步分外沉重。
“爸爸!”她迎上前去,神气地瞟了哨兵一眼。
陈司令员并不理睬她,径自向哨兵走来。
他深沉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哨兵那涨红的脸上,然后,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霎时,热血在战士的心中沸腾了。
他强忍着要涌出的泪水,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了一个军礼。
一老一小两代军人的心在这庄严的军礼中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她呆呆地望着,好像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
‖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站住________随着喊声________她的车后架被人拉住了________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________扭头一看________不由得气恼地问________你干什么________
(2)根据已经分出的两段(文中已用“‖”标明),写出段意。
(3)在文中找出三个“看”的同义词。
(4)陈司令员为什么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________
①哨兵向陈司令员行礼,陈司令员向哨兵敬了一个军礼。
②陈司令员向哨兵表示歉意,并对哨兵的认真表示赞扬。
③陈司令员有礼貌,爱战士,向哨兵行了个军礼。
(5)陈司令员的女儿为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11.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用小标题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
(2)画出文中有“看”的意思的两个词,并体会这两个词的含义。
A ________ B________
(3)他们的脸上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因为________
(4)从“纵身跳下深谷”和________ 我们看到了五壮士________ 光辉形象。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
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不太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
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
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
”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它黑黝黝地卧在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一句用的修辞方法
是________,这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丑石的________的特点。
(2)第②③段各写了丑石“无用”的哪些方面?(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第2段中它不能________
第3段中它不能________
(3)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六段“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了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
(5)“丑石的伟大” 在文中指的是?
(6)了解了丑石前后不同的遭遇,你明白了什么?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的日子甜得流蜜,我和妻子合计一下,决定出国旅游一趟,辛辛苦苦几十年,也该风光风光了。
可令我们犯愁的却是:娇小的“莉莉”。
我们出国旅游十多天,没人照顾,请别误会。
“莉莉”并非是我们的女儿,而是一只纯种的“松鼠狗”。
它金黄色的绒毛,闪闪发亮,晚上还摇头摆尾地钻进我们的被窝里。
此刻,妻子抱着小“莉莉”,抚摸着它的头说:“我们出国十多天,没人照顾它,准饿死。
”小家伙好像也知道我们此刻正在做“重大决策”似的变得格外乖顺听话。
②妻子抱着“莉莉”走来走去,苦思冥想,突然惊喜地来到我的身旁,说:“有办法!”我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③晚上,我们带上水果点心等东西,抱着小“莉莉”去探望母亲。
母亲独自一人住在河对面,由于我们工作忙,离得也算远,而母亲又习惯独居一处,因而我们一般都是“逢年过节”,左拎一包,右提一盒,回家探望老人家,连邻居见了也赞誉有加,我则免不了有点飘然自喜:口碑不错!
④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看电视节目,我把东西放下,便直截了当地向母亲说明来意:“我们打算出国旅游十来天,这只小家伙就有劳您来照顾了。
”据说母亲小时候让狗咬过一次,从此以后就没养过狗。
而这次为了出一趟国门,只好让老妈勉为其难了。
母亲听了十分爽快地说:“行!这小东西就放在这里吧,保证一日三餐有肉吃!放心吧。
”
⑤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闲聊。
老妈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出外游时要注意安全,就好像小时候学校组织郊游的前夜一般,反复强调:药品、日常用具、御寒衣服都应带齐,尤其是必须把钱放好,放妥当!
⑥突然间,母亲不说话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画面。
原来此刻正播放电视专题“古稀老人,携母万里游”,讲的是哈尔滨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儿,骑着三轮车携带百岁老母亲,从北到南,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母亲看着看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嘴角微微地颤动着。
此刻,我看着电视,心里真不是滋味:古稀老人尚能携母走南闯北,看风景,而我们今天却为了图自个快乐,居然斗胆让母亲去照顾“宠物”。
相比之下,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为人之子,亏你想得出来!
⑦母亲用手背擦了擦眼角,慢悠悠地站了起来,从衣柜的角落里掏出一只淡红色的小布袋,走到我面前,从袋子里拿出一千块钱,递给我说:“这钱是你们平时给我的,我没花,你们把它带上,路上用!”
⑧此刻,我又能说什么呢?母亲这一千块钱,就像鞭子一般一下一下地抽着我。
我有的只是自责。
我用眼睛狠狠地瞪了妻子一下,只见妻子也羞愧地低下了头,抱起“莉莉”轻声地说:“我们走吧。
”
⑨母亲说:“太晚了,把小东西放下,你们回去吧。
”妻子并没有把小“莉莉”放下,而
是内疚地说:“妈,不用了,我们再想法子安顿它。
”母亲觉得有点迷惑不解,她一边说一边把钱“强行”塞进我的口袋里。
⑩我拉着母亲的手,说:“妈,这只狗我们另外设法安置。
把你的身份证拿给我。
”母亲从枕头底下拿出自己的身份证,问道:“你要身份证干嘛?”
⑪拿起母亲的身份证一看,粗心的我这才留意到妈今年已经75岁了,我心里一酸,嗓门有点哽涩:
⑫“妈,给你办护照,我们一起出国旅游!这钱我帮你保管,留着到了国外再花。
”
⑬“一起?我?一个老太太?”
⑭ 我坚定地点点头:“我们一起出国旅游!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去!”这回轮到母亲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了,喃喃自语:“出国?出国旅游?”眼角流露出光彩……
(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的“有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把办法写出来?
(3)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揭示主题。
请你列举两处,并说说其作用。
14.课外阅读
小草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多彩;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
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信息报告给人们。
不信你瞧,冰雪刚刚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这时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的小草,已经钻出针尖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再过些日子,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小草却默默地躺在万花丛中。
那绿油油、软绵绵的草地,可供孩子们游乐,供大人们休息;那鲜美柔嫩的茎叶,是牛羊虫鸟的美餐。
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狂风暴雨休想摧毁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镰刀锄头,把它拦腰折断,车轮把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从地下倔强地挺直身躯,开始了新的生长。
多么可爱的小草!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1)写出第四小段的段意。
________
(2)写出开头与结尾照应的句子。
________
(3)短文赞扬小草________。
15.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
在天底下,_________,而并不_________。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柔
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_,好像________。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 ,天空是那么________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 。
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________ 。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 ,好像________ 。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柔软柔美]________
[勾勒勾画]________
(3)“一碧千里”描写了________,“翠色欲流”描写了________。
16.理解感悟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结合句子理解加横线字的意思。
再生:________滥用:________
(2)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观赏玩赏欣赏)_______楼上(优良优美优秀)_______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
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打扰干扰)_______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