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2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小城呼兰河。

书中作者萧红给我们看小城里的人屈服于传统,迷信,愚昧,麻木,甚至于残忍。

作者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也同情他们。

书一开始就交待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

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但未有人说去填坑。

也可见这些人是多么愚昧,不知变通,不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现状。

作者鞭挞他们不去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思想被限制。

书中有一个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学校校长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堂建在龙王庙里冲撞了龙王所以降罪于人。

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学。

可见人们过度迷信,并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开放思想的时候不重视教育,说明人们屈服于传统,愚昧无知。

也写出他们思想闭塞的可怜与悲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

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本应是最活泼,天真的年纪却已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来打了三个月只为让她听话,可以说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

更是生病后人们用各种偏方,各种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让她在开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虽看她可怜却无人愿意帮她解脱。

最后痛苦凄惨地离开人世。

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钱。

作者将人们迷信、愚昧、麻木、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团圆媳妇的同情,批判了当时恶浊不堪的社会风气。

其实小城里的人生性不坏,只不过在这样社会风气下铸就了这样的他们。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冯歪嘴他们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造成的。

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用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黑暗社会,用司空见惯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社会风气,麻木冷漠的人性,读来让人唏嘘感叹,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呼兰河传》出自萧红笔下。

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本书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是萧红的成名作。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呼兰县去看看“小萧红”吧!
本书共有七章,叙述了风俗人情、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

作者用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了儿时的记忆。

其中这里有描写景色的让我深有感触,如:“天空是灰色的”,“严冬已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等,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严冬的天气。

我最喜欢第三章,写得是“我·祖父·后园”,其中一段还上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哩!萧红在这一段中总说“在后院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这让我产生了疑惑:难道在呼兰县天天不都是自由的吗?当我看到她的标题“我·祖父·后园”时,才发现在萧红的心中,祖父带给她了快乐、自由和幸福。

祖父很爱孩子,天天都会逗她们笑,多么慈祥的老人啊!虽然他早已过世,那快乐的记忆一直在萧红的心中。

祖父过世后,萧红倍感孤独与失望。

没关系,萧红,坚强起来!
如果你深入故事情节,又可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讽刺,愚昧,麻木……有一段说了人们病了就请巫婆跳大神,突出了人们的迷信。

“大神穿着奇怪的衣裳,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

人们对大神就像员工对领导似的,让人感到遗憾。

作者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叙述起了她的童年往事,也充当起了呼兰县的“小日记”。

虽然人生艰难坎坷,但是不能忘记的却是那一个个幸福的笑脸,把伤心抛到脑后,你也不知,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加油,做最好的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暑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

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

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

“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

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

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

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

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

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呼兰河传》,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开学还念念不忘。

时不时拿出来品尝,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受益匪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童年的生活故事,比如:“我”把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惹得全家笑成一片;每年下雨,泥坑会惹出事,淹鸡淹鸭,抬车抬马;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整座小城热闹非凡;小圆圆媳妇被胡家人折腾死
《呼兰河传》里讲述了许多小故事,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当我读到“我”把祖父的帽子插上一圈玫瑰花,祖父毫不知情,还说今年春天雨水大,他们这棵玫瑰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祖父一进屋就惹得全家笑哈哈。

从这里,我读出来慈祥而犹有童心的祖父和天真活泼的“我”都是家里的开心果,一个也不能缺少。

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熟悉的面孔——我的爷爷。

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在书房玩,脚一滑摔倒了,爸爸重要的文件也被我打乱了,爸爸刚要来教训我,做完事的爷爷回来了,看见我立刻扔下锄头冲过来,轻声细语地问我受了伤没有。

我慈祥的爷爷在我们家也是不可缺少的。

读到每年下雨东二街道上的泥坑子就会涨很多水,路过的人
个个弄得满头大汗,浑身发烧才过得去。

有的人说把墙折了过去,有的人说种树爬过去,而说用土填平的一个也没有。

从这里我读出呼兰河的人都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不顾别人。

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种事情。

在公园里,一个空牛奶瓶不知被谁扔在最显眼的地方,三个小男孩朝那个方向走去,他们会捡吗?让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小男孩竟然把空瓶子一脚踢进了池塘!多么不文明的行为!踢瓶子的人不文明,扔瓶子的人更不文明。

做个文明的公民其实并不难,即使只是把你手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样一件小事,也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素质。

真希望身边的人们都能做一个文明的人。

读一本好书,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呼兰河传》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终身难忘。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亲情故,两者皆可抛。

”亲情是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一种情感,让人感到温暖。

亲情最好的诠释,也许就在这本《呼兰河传》中,它维系在一
个一生勤勤恳恳的老人与一个享有“民国四大才女”美称的女人之中。

当你翻开这本书,心头定会漾起一丝汹涌澎湃却又波澜不惊的无言感动……
这是一个发生在东北哈尔滨黑土地上的故事。

她叫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他叫张维桢,一个把孙女照顾地无微不至慈祥老人。

书中屡屡描述祖父与萧红的
生活,老祖父总是那么平易近人,从不与年幼的萧红计较,用一颗宽容的心,给了萧红一个充满趣味的童年。

这里,有祖孙俩学唐诗,你一句我一句的温暖课堂;有祖孙俩拿起农
具干活的热闹场景;有小萧红误把狗尾巴草当做麦穗的搞笑情节……祖父特别爱笑,他用微笑给早年丧母的萧红一个完美的童年。

文中处处可见描述祖父笑的句子,那笑容,是呼
兰河人民特有的一种充满信心,期盼美好的微笑;那笑容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映出了萧红的快乐童年。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爷爷,我和爷爷相处的时间不长,有时爷爷会在周末骑着摩托车来看望我们。

每次见面他都会笑盈盈地问:“虫虫啊,有没有考100分啊?”有什么好吃
的,他都舍不得吃,非要留下来送给我吃。

后来,家中添了一辆汽车,车子刚买回来时,调皮的我在汽车里钻来钻去不慎撞了头,爷爷第一个走来安慰我,他的关心就像一张创口
贴,治愈我的伤口并给我依靠。

爷爷脾气特别好,面对困苦的生活从不怨天尤人,当他不幸患上癌症与病魔抗争被降服时,也是面带微笑的。

爷爷生病时,我陪在他身边的时间非
常少,现在想念爷爷时只能看看照片。

爷爷,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孙女。

祖孙情,浓浓的情,千丝万缕的.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6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
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
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
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
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

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

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

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7
寒假里,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在呼兰河边上的一个偏远小镇里度过的童年。

那里的条件并不发达,存在着许多有趣但迷信的活动: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却到山上去请大神;女人们为了今早给孩子办婚事,竟“指腹为婚”!因此,不少女人嫁过去后,不是被婆婆欺负,就是自杀了。

我真为他们而难过!
地方偏远,吃不到新鲜的食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那里的人,善良而愚昧;可恶又无辜。

读完以后,心中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慢慢尝。

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中为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

他们家是个外来户,也是个大户,可并不知道当地的风俗,所以他们家连连闹事。

于是,各种偏方可就来了:跳大神,抽帖……
他们订了一个媳妇。

我的天!她叫“团圆媳妇”。

这我的天!人也是能订的吗?个媳妇才12岁呀!事就出在“团圆媳妇”身上,为了给她治病,老胡家花了不少钱。

那婆婆也够狠!团圆媳妇生病前,每当她不高兴了,出事了,都要打团圆媳妇,好像一切都是她惹的。

甚至去拿火钳烙团圆媳妇,常搞得半夜尖叫声连连。

我看了以后,真想骂那婆婆几句。

她也是个财迷。

后来,团圆媳妇病死了,那婆婆也哭。

但不是哭团圆媳妇,而是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那五千多吊钱!“为了治病,五千多吊钱又怎样呢?更何况是你把这个媳妇弄病的,你还有脸哭?你也不反思一下,你是怎么对待团圆媳妇的!”我读完以后,气愤地想。

但读完全书以后,我又不禁感叹:
知足!知足呀!
疫情当前,我们都被封在家里,但我们却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但想一下呼兰河的人们,他们连新鲜的东西都吃不到!而我们呢?果冻、饼干、糖……堆满屋子。

生了病,也可以及时去医院。

比偏远的呼兰河,要好太多了!
知足者常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8
你知道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

她出生于黑龙江省,1933年发布第一部作品《弃儿》,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名为呼兰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无情、迷信、虚假的人。

最大的悲剧就要数小团圆媳妇,年仅12岁的她被卖到了胡家当童养媳,单单因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来给她下马威,用嘴骂,用手掐,用鞭子抽接着团圆媳妇就被婆婆给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为了治好病,听了那些愚昧的人话,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洗澡水更是烫的让人无法想象,围观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就没人一个人上前阻拦,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凶手是那些迷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

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

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

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

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

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

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9
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

在这本书前面描写出了呼兰河这小城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儿的人们愚钝、麻木、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的活着,淡淡的离开,让人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意社会,但是天意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的封建,在无形中竟成了刽子手。

这才是多么的可悲啊。

其中最大的悲剧就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

他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的被卖给胡家做童养媳。

明明是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吃的多,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她,用烧红铁烙她的脚心……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以为,这样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好心”帮她治病的婆婆而丧失了生命。

我们到底该责
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无法意识是自己做错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在这里,呼兰河不再仅仅是只是呼兰河,而是在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迷信、愚昧、无知,上演着一出出悲剧……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

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关于书,呼兰河留给作者的,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虽然没有美好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我希望你能买一本回家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0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

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

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

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

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

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

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

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

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

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

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1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

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

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

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

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

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

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

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

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
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

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

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

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

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

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

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2
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

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

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

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

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

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

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

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