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级上册地理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
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
情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
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教学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8课时第三章:5课时
第四章:9课时第五章:3课时
计划上半期完成1至3章的学习,后半期完成4至5章学习
教学要求:
1、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精备细备每一堂课。

2、教学过程悉心讲授,引导学生弄清重点,突破难点。

3、精心设计作业,严格学生认真完成。

4、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力图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2010.9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之
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
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难点:使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启发法、1课时
[教具准备]地图册、小黑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师生有感情的朗诵本章前言,引入
(过渡)什么是地理地理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展示小黑板出示的若干问题)
一、解开地理之谜
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黑板上的若干问题,而后各派代表回答,教师略以点拨。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感到疑惑的地理问题呢
2、学生提出若干地理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回答
(小结)通过刚才的提问,不难看出,地理这门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总述)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创设情境:假设从常德出发,到内蒙古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旅行,你会考虑到哪些
和地理有关的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2、设问: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需要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小结)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学好地理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
生活,进一步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懂得确认方法,知道天气和气候,了解世界各
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不但如此,在我们的生产建设中,
也离不开地理。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1、展示小黑板上的问题,学生分组探究,各派代表发言。

(小结)无论工农业生产布局也好,还是农业生产也好,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如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新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条件。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1、引导学生看图P4图1-3,揭示荷兰风车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看图P5图1-6,揭示阿拉伯人的服饰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学生齐读P4文字,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课堂小结]
派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P5活动1、2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解开地理之谜
地理
与日常生活与生产建设与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教学目的]
1、学会看地图,并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2、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3、通过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地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

难点:弄清比例尺大小与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地图册、常用图例符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拿出课前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抽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教师对此评价。

(过渡)通过刚才的了解,同学们绘制的地图都很认真,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在本节课解决.
1-17、设问:你的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引导学生阅读P6图1-7、图2-8,了解地图的绘制过程
3、小结:用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就成为一副地图。

4、设问:庞大的地图家族中,地图可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类型(学生看书回答)
(过渡)尽管地图种类繁多,但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要素
一、方向
(过渡)阅读地图,一般要学会看方向,你知道在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
1、教师板画一个“米”字行,由学生填注方向
2、检测:A在B的什么方向B在A的什么方向阅读P7图1-10,回答:国际机场在
北大屿郊野的什么方向
(过渡)在地图上,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定方向的方法各是怎样定方向的(围绕教材最后一段文字自学)
3、学生回答,教师举例具体讲解如何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

4、设问:在野外,如果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你有哪些定方向的方法呢(学生讨论回答,
而后教师结合P8活动系统讲述,重点突出太阳和手表定向)
5、学生完成P10活动1题
(过渡)在地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的符号以及标在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这就是图例和注记
二、图例和注记
1、解释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2、引导学生熟悉图1-17的各种图例,注意区分相似的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差别
3、学生快速熟悉,而后抢答小黑板上的图例符号
(过渡)我们熟悉了图例和注记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
4、引导学生阅读P9图1-16,查找运河、长城、首都等图例。

(小结)学生小结重点,教师点拨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地图上有哪两种定方向的方法,各是怎样定方向的野外有哪几种定方向的方法
三、比例尺
(创设情境)假设给你一张长宽均为10厘米的纸,把我们教室的形状画在纸上(教室长9米。

宽7米),你会怎样画(学生回答)
1、教师引入比例尺的含义及公式表示
2、举例计算:在地图上量的甲、已两地相距5.4cm ,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080千米,
求该地图的比例尺
3、设问:比例尺有哪几种表达方式呢(学生阅读教材P9文字,思考)
4、教师重点突出比例尺三种方式的相互转换
5、举例:比较大小 A 1:3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 C
(过渡)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要求内容详细,有的要求内容简单,在绘制地图时,如何选择比例尺的大小呢
6、学生认真阅读P9图1-15,图1-16 ,讨论完成小黑板上的表格
7、设问:由此可见,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理事物范围大小之间有何关系与地理事
物的详简之间有什么关系
8、出题检测(见教材)
(过渡)在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中,线段比例尺能很方便的量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9、引导学生完成活动3
(过渡)认识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后,我们基本上能够看懂地图。

要学好地理,仅会看地图不行,还得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四、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1、设问:常生活中,你可以从哪些途径来获取地理信息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过渡)收集地理信息,仅仅是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粗浅的了解,还要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五、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结合教材讲述
(过渡)学好地理,光靠坐在教室里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周边环境,走进大自然,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六、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设问:1、你曾经外出在哪些地方旅行有什么收获/
2、野外旅行前,做过哪些物品准备
3、采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旅行路线如何
(小结)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长地理知识。

地理学习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意我们就能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

(拓展思维)假设我们全班将去太阳山旅行,请设计一条旅行线路,内容包括:时间、旅行线路、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本节收获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1、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2、方向
(1)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倍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图例和注记
4、比例尺
(1)含义及公式
(2)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二、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三、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四、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教学反思]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
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具准备]
地球仪、经纬网仪、经纬网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地球的形状
1、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2、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3、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4、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6、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P15材料,回答)
(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二、地球的大小
1、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
1、活动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学生上台指出
3、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
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4、(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
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一)经线和纬线
1、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
格练习
2、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
(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4、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
5、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
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6、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
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

四、经纬网
(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
1、举例说明:假设你要向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由此引人
经纬网的学习。

2、展示经纬网图,提问:
3、引导学生观察图2-12、2-13、2-1
4、2-15,了解经纬网图的几种变换过程
4、展示平直经纬网图,回答:
5、讨论完成P21活动的1、2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
1、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2、经线和纬线(见表格)
3、经度和和纬度
四、经纬网(见图)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充分利用地球仪、经纬网等教具,让学生自主探究,弄清纬
线、经线的特点,利用板图,让学生掌握了经度、纬度的划分。

对于如何判断经纬度,能够充分联系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经纬网的应用意义,并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如何判断东西半球这一难点突破不够。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j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

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
何简图勾画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划难为易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
难点: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
疑点: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自学法、绘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地球仪、七大洲轮廓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

你想知道天空又多大,海洋有多广吗
一、海洋与陆地
1、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地球仪上的兰色代表了什么兰色以外的颜色又代表了什
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谁占的面积大
2、学生阅读图2-17,回答:世界海陆分布的具体比例
3、讨论P22活动1、2,得出结论: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
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七大洲
(总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1、看书思考回答:a 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根据定义,在地球仪上指出大陆、岛
屿、大洲。

2、教师讲述半岛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指出。

3、提问:全球可分为哪几个大洲
4、学生先熟悉图2-20,讨论:怎样快速的记住七大洲的轮廓能给七大洲的面积排
序吗。

5、展示单独的大洲轮廓图,学生抢答。

6、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而后上台指出
7、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讨论下述问题:
(1)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穿过的大陆有哪些
(2)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拿些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打洲有哪些
8、学生对照地球仪,上台指答
9、展示“东西半球挂图”,学生识记七大洲的位置,口答P23活动题
10、提问:我们所在的大洲是哪个/亚洲的西面是哪个洲西南面又是哪个洲引入洲
界的学习。

11、引导学生阅读图2-23,找出洲界符号,观察讨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些
地理事物亚非洲界、南北美洲各以什么为分界
12、学生回答,教师在挂图上指出其具体位置。

13、学生完成P25活动2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世界的海陆比例七大洲的海陆分布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

(过渡)你们发现,不同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为分界(海峡、海、山脉、运河等)那么,什么是海、海峡它们与我们常说的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四大洋
1、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
2、根据预习,回答海、海峡、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结合地球仪指出,以加深理解。

3、全球可分为几大洋各有什么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组合作进行自述。

4、结合挂图,引导学生识别四大洋在东西半球的分布。

并强调:面积最大的洋最小的洋纬度最高的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洋
5、指导学生绘制七大洲轮廓几何图形并在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课堂小结]
结合绘制的板图小结四大洋的位置、各自的特征。

洲界、七大洲的位置[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洲界
亚欧:乌拉尔山、乌啦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三、四大洋
1、海、洋、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采用“看图-析图—得结论-绘图”的教学思路,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动手绘图能力。

使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的掌握较为形象直观,
落实教好。

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的]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

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陆地地形
1、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2、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3、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4、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5、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6、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7、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海底地形
1、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三、学看地形图
1、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2、继续阅读图2-39,并和图2-38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
(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3、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并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4、学生回答P31活动第1题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5、学生观察图2-42,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6、学生口答P31活动2
7、出题检测:
(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
位类型。

8、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

(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
9、引导学生阅读P30图2-44,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10、出题检测:
11、引导学生观察P30图2-40,思考: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

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12、结合图2-41和2-45,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并得出结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

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基训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