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有感_读后感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有感_读后感_模板
中国梦,伴随我前行
——读《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有感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俞家小学三年级郭幸建
读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慨。
复兴中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事迹,不需要装模作样的“表演”,只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持之以恒地付出,只需要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就能做到。
比如书中所写的,瘦弱的女孩邱小二,每天接送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同学赵梦雅上学。
邱小二天天背着梦雅上学、回家,时间一晃就是五年。
这种持之以恒的行动和精神,真令人感动。
我要向她学习,也为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借铅笔给同学,给学习落后的同学辅导作业,给家庭困难的同学捐款……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不光需要爱心,更要有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
刻苦钻研,争取早日成才,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要努力学好各门基础知识,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即使成不了朱光亚、苏步青、郎朗那样的人才,也要成为祖国宏伟“城堡”上的一块有用之砖。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还有很多可以做。
孝敬父母、热爱生活、低碳环保……都是我们可以做到,可以为之做出贡献的事。
我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复兴中华”铭记于心,落实在行动上!
指导老师朱郑汇读《茶花女》有感2000字
闱尘
我看书有几个毛病,一个是看的特别快,一个是不喜欢看前言和书评,还有就是每看完一本好书之后就睡不着觉。
最近让我睡不着觉的就是这本《茶花女》,我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不包括前言,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提到小仲马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大仲马,那个《三个火枪手》的作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种放荡不羁的英雄主义,让人热血沸腾。
而《茶花女》则是爱恨纠缠,读到最后让人肝肠寸断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出身穷苦的姑娘,名字叫玛格丽特。
G伯爵带到巴黎这个纸醉金迷的城市,以卖笑为生。
她每天都佩戴茶花,有二十几天是白色的,其余几天是鲜艳的颜色,所以别人都叫她茶花女。
G伯爵把她捧为高级妓女,住着漂亮的房子,用着豪华的马车,出入各大歌剧院。
她拥有着可人的美貌,让很多有钱人为了赢取她的芳心而破产。
她傲慢,总是取笑跟她初次见面的男人,也敢对那个讨厌的N伯爵下逐客令。
她患上了肺病,去疗养院休养的时候遇上了一位老公爵。
老公爵的女儿跟她长得很像,也得了很重的肺病,最终还是没能治好,老公爵非常痛苦,希望玛格丽特能够留在他身边,他愿意付给她不菲的钱来供养她,只要她答应不再去做妓女。
老公爵不能承受一个长得像她女儿的天使面孔去做那种肮脏的交易。
玛格丽特起初答应了,可是时间长了她还是不能够忍受老公爵的管教,她去看歌剧,邀请朋友聚会,藐视老公爵,老公爵唯一能抵抗她的就是缩减她的开支。
这样她就面临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房租、马车、佣人、交际等庞大的开支让她负债累累,她只能重操旧业。
阿
尔芒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玛格丽特的命运。
年轻的阿尔芒考取了律师执照,但他并没有去找工作,靠着家族的八千法郎年金,在巴黎跟着朋友混迹,但这并不够他一年的开支,他必须每年回去四个月去看望父亲和妹妹来维持生活。
玛格丽特生病的时候,他每天都为她担心,问仆人她的病情却不留下姓名。
这个金发高个子的男人,又有着一颗爱她的心,玛格丽特答应他做她的情夫,但是必须听从她的安排。
爱情就是这么得寸进尺的东西,阿尔芒不满足于只听她的召唤,他想每天每时每刻都跟她在一起,可是他没有那么多钱来支出这庞大的开支。
他不能接受自己爱的女人继续跟别人来往,甚至嫉妒那个老公爵能够每天来看她。
他的赌运还不错,但是他赌来的钱比起在上流社会交际的开销有些微不足道。
他甚至把他母亲留给他的房产转移到玛格丽特名下。
玛格丽特爱上了他,所以她不想让她爱的人破产,她对自己的处境很清楚,也有了一个计划——就是卖掉家具、马车、首饰和开司米披肩,和阿尔芒去郊外过平静的日子。
爱情就是这样,愿意为了对方付出所有。
那段短暂的日子也许就是这个可怜姑娘最快乐的时光,拥有了爱情,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
可是厄运还是降临了,阿尔芒的父亲插手了,一个正直的税务官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儿子跟一个妓女在一起的,哪怕这个妓女已经决心要从良。
阿尔芒妹妹的未婚夫,是家世清白的,对方也需要未婚妻的家世清白,这位父亲认为阿尔芒如果娶一个做过妓女的人,是对他们姓氏的亵渎。
他软硬兼施,让玛格丽特彻底离开阿尔芒,为了阿尔芒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她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心机,她筹划的将来不过是南柯一梦。
她为自己曾经做过妓女而感到羞耻,为了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人而感到痛心。
在那个下着雨的黑夜,她回到了巴黎,做了那个她最讨厌的N伯爵的情妇。
两个相爱的人就这么走散了,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
阿尔芒对父亲所做的一切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她最爱的女人背叛了他,开始了一些列的打击报复,一次一次地当众羞辱她,一次一次地伤害这个可怜的姑娘。
玛格丽特的病越来越重了,那些情人也不再供养她,女伴们得不到好处就诋毁她,债主们已经上门索债,法官清点了所有物品,只等她一死就要拍卖她所有的家当。
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守在她身边的,只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女邻居。
那个曾经最爱他的人,却远在天涯。
这个可怜的姑娘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便把这些真相写信告诉他,请求他的原谅,也请他来参加拍卖会,买走自己的一件遗物。
等阿尔芒得知真相赶回来时为时已晚,他没能见她最后一面,甚至连拍卖会都没能赶上,只能在她的坟墓上放满茶花。
这个茶花女,情人众多,在她的葬礼上,只有最初捧她的G伯爵和那个曾视她如女儿的老公爵。
茶花女没能等到阿尔芒的原谅,阿尔芒也再没有机会向他深深伤害过的女人忏悔,就连她的遗物也是他求别人让给他的拍卖品,那本他送给她的《玛侬。
莱斯科》。
小仲马在开头跟结尾都在说:我并不是在宣传堕落,可我无论在哪儿听到高尚的心灵在祈求,我便要为之大声疾呼。
这就是茶花女的一生,终年23岁。
那个时代,贫穷毫无地位,女人只是战利品。
贵族男人只要有钱就可以拥有很多情妇,而女人一旦做了别人的情妇就休想再嫁出去。
是谁害死了玛格丽特?是G伯爵,他不应该把这个单纯的乡村姑娘带到复杂的巴黎来,让她深陷泥潭。
是那些情人们,他们有着高贵的身份,只垂涎美貌的姑娘,却吝啬爱情。
是阿尔芒的父亲,他只顾着阿尔芒的前程,和自己的家族名誉,连几个月的时间都不肯给她。
是阿尔芒,他给了她爱情,却没有能力给她好的生活,误会她、伤害她、折磨她,让她痛苦地死去,他的罪过最大。
也是她自己,不应该为了钱,而去做妓女,如果不做妓女,她或许能够活的久一些,她不该去巴黎,在巴黎没有钱,寸步难行。
似乎也只有死亡才能还清所有的债,只有死亡才能洗刷所有的罪过。
那个老公爵,再也看不到那个长得像他女儿的姑娘,而阿尔芒,他的一生,只能在忏悔中度过。
巴黎曾经有个喜欢茶花的姑娘,她是个善良的姑娘,她宽恕了伤她最深的人,却没能宽恕她自己。
巴黎还是巴黎。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700字(一)
看完《骆驼祥子》,心中涌出一股莫明的激动.为什么祥子从始至终那平凡的梦想,终究还是破灭了。
文章仿佛将我们置身于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天桥,大杂院,街巷……那儿没有丝毫快乐,有的只是祥子那对”出号”的大脚在马不停蹄地奔走的街巷.无论酷暑寒冬,哪都有他的身影,可这样一位争强好胜的劳动者,却被那兵匪的鞭子毒打,刘四爷臭骂,孙侦探明抢……种种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悲剧,渐渐磨灭了他那勤劳朴实的本性,使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对生活的梦想.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祥子,拥有最平凡的梦想,却从未被别人所尊重过,这是他最大的不幸。
如今的我们都会说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即使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即使他的梦想无法实现,他仍然值得尊重.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像祥子一样,虽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勤恳努力,有梦想有追求的还大有人在,他们甚至同祥子一样,梦想朴实简单:吃饱饭,穿件暖和的衣裳……但他们被逐渐遗忘,有时得到更多的是鄙夷……这,又有什么尊重可言呢!难道,所谓的尊重梦想,就只是一个口号而没有行动。
不!不是的!
丛飞,就是一个为尊重梦想做出了无私的奉献的人!当他看到那些渴望读书,走出山区的孩子们因贫困而无法上学时,便下定决心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他的付出不是一般人的力所能及,而是倾尽所有,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几年来,他没为自己存下一笔款,还四处借钱去帮助别人.他最大的痛苦并不是自己生活上的困窘,也不是别人对他的误解,而是担心那些期待帮助的人生活没有着落,求告没有门路.当他被确诊患有胃癌时,他甚至舍不得花钱治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在与病魔斗争的半年里,他还四处奔波劳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丛飞倒下了,但是会有千千万万个”丛飞”站起来!在父母细心呵护下成长的我们,更能体会尊重的幸福,让我们向丛飞学习,”每个人都来尊重梦想,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有梦想的人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吧!”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700字(二)
面对30年代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老舍怀着对旧社会的憎恶,手里握着一支沉甸甸的笔,胸中揣着一颗沉甸甸的心,用朴实的文字写下了对腐朽黑暗的旧社会的控诉书——《骆驼祥子》。
书中以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为线索,真实地折射出了一个大世界。
身为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
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地赚钱。
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
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地熄灭。
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我不由地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
虎妞的死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
虎妞死了,车也卖了,一切都化为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
但他还尚有一线希望——小福子,他知道小福子是真正对他好的女人,他拉车也全依赖着这一希望。
可是,当祥子终于回去的时候,小福子已经死了。
祥子悲痛欲绝,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所有人。
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的败类,原来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一切都骗抢过来。
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
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于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终于成为了“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一个积极向上,扎实肯干的大好青年,最终沦为无恶不作,好赌成性的社会败类,人间渣滓,充分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肮脏腐败,狠狠批评了当时政府的无能,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的遭遇与思想行为上的巨大变化,将人性的丑陋与社会肮脏的一面毫不保留地揭示出来。
老舍先生对当时的政治,当局的黑暗并没有作过多的描写,凭着一条主线,批判了万恶的旧社会。
旧社会的肮脏,腐败和时局的动荡不安对贫苦老百姓带来的磨难是深刻而久远的。
它毁了许许多多像祥子一样的,出身贫寒,但对生活仍然满怀着信心的人。
祥子的堕落是令人心痛的,但这是对旧社会的有力控诉。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故事离奇感人,发人深省。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于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灭后的精神坠落。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我们会遭遇很多坎坷,就是困难与挫折。
我们遇到坎坷时,不能逃避,要去面对它,要去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也不要绝望。
俗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
只要我们不气馁,鼓起勇气重新爬起来,继续前进,就能看到光辉的明天。
祥子在人生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摔倒了,但在站起来三次以后,他没有坚持下去,被那个旧社会给同化了。
然而,他如果再坚持一次,继续要强,做一个正直的人,便不会是现在这个结局了。
在挫折面前,强者会迎难而上,弱者则会知难而退,祥子在做了几次强者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弱者。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700字(三)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这是美国《独立宣言》里的一部分。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由,拥有幸福。
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尊严!
而老舍笔下的祥子却是不幸的:它具备一生幸福的各种条件,却生在了错误的时代。
祥子老实,健壮,坚韧,如同骆驼一般吃苦耐劳,向往美好的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
他自尊好强,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到车厂老板的盘剥。
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的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3年,终于买下了一辆车,但这辆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
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第三次,是他和虎妞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虽然心里不踏实,但毕竟不用再去车厂凭车了,但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
到故事的最后,祥子已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正是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老舍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说明人刚出世时是纯洁无暇的,但因接触社会,性情便大变。
说得好听点,是与时俱进,说得难听点,就是同流合污。
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所在生活的时代,迫使他屈服于世俗的淫威之下。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
既然你来了,你就有权力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你只有一件破旧的衬衫遮羞,你也可以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样,尽情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生的喜悦;即使你目不识丁,你也可以和世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一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问心无愧地接受光明给予的礼物;即使你的身体有缺陷,你也可以和舞蹈跳得最好,歌曲唱得最甜的艺术家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秀出另一番精彩,感受被鲜花的芬芳环绕时的陶醉,接受在节目结束后仍源源不绝的掌声与欢呼声。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所以,我们应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
读孟子有感
篇一:读《孟子》有感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
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
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
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
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篇二:读《孟子》有感
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文章。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
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篇三:读孟子有感
马端阳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
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
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
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
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
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
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
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
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
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
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
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
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篇四:读《孟子》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孟子》的书。
小时候的孟子很贪玩儿,有一次,他逃学回家母亲问他为什么放学这么早。
孟子知道瞒不过去就把事情说了一遍,孟母听了之后,把快织好的布给剪了,说这就像你一样做事情半
孟子听了之后,便发奋读书,学识果然突飞猛进,从中我明白了:做仍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在生活中不能遇到难题就不做,只要多动脑,勤思考,就会解决问题的。
篇五:读《孟子》有感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
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篇六:读《孟子》有感
徐煊博
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向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 反省“ 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该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智慧,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
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 常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幸福。
“ 人与人相处,就像是照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中人也对你笑。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盛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追寻孺家之美,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七:读《孟子》有感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
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
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
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
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