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教法研究
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
刘树伟
(山东省日照莒县安庄镇中心初级中学山东莒县276500)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部分。
文章从阅读中感受、积累素材;授之以渔,从阅读中学会谋篇布局;利用阅读课文的留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和阅读比翼双飞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整合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72-02
阅读和写作之对于语文教学,好比鸟儿的一双翅膀,缺少哪一个,鸟儿都不可能翱翔于万里晴空。
离开哪一个,语文教学也会成为“瘸子”。
多数学生感到作文难,怕写作文,应付作文的被动现象极为严重,怎样改变学生的消极被动,除了引导他们博览群书,积累素材,多表扬等外,结合阅读教学,以读促写,也可以改观作文教学低效的现象。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定会双丰收。
一、阅读中感受,积累素材1.阅读中体会生活感悟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在于生活阅历的困乏,生活感悟的缺少,笔端下困乏真情实感的流露。
众所周知,著名画家蒙克的《呐喊》令人振奋,令人产生怜悯、同情之心,这幅画的如此的震撼力源于他的真实悲惨的生活:5岁丧母、14岁两个姐姐先后离开了他、26岁时,唯一的亲人也病故,且自己又患有神经病……他的画都是自己生活的写照,如《五岁的男孩》《母亲的病床前》、《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等,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没有生活的感受,也不会有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
同样,作文离开生活基础,作文也没有生命力。
朱自清没有对父亲的爱,《背影》中也不会有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真挚的爱的流淌;王家新如果没有童年在深山中生活的经历,如果没有这独特的生活体验,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象山的那边是什么等,就不会有这首诗歌的创作源泉。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感到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2.阅读中积累
阅读的重要性人人皆知,阅读是写作积累的前提。
教材中的篇篇文章文质兼美,字、词、句、段等值得推敲和品味。
对于每一篇阅读文章中的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可以让学生进行摘抄,摘抄是“以写促读”的初级层次,但摘抄的确不失为一种良策。
摘抄不是随心所欲地抄写,不应成为应付检查的负担,应让学生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摘抄,如阅读《在山的那边》时,重点词语痴想、诱惑、喧腾、一瞬间等;对于认为精彩的句子,也可以摘抄下来。
摘抄不是目的,是手段,摘抄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诵,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
二、“授之以渔”,从阅读中学会谋篇布局
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文章的篇章结构的点拨,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时,会出现结构混乱、言之无序等不良现象。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章的结构分析也忽视不得,并在阅读之
后,可以提出与之相似的写作要求,让学生仿照所学习的阅读课文而习作,学习和借鉴优美的词语以及学会谋篇布局。
如阅读《春》时,除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字词外,文章的赏析应该是阅读的重中之重。
如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等待春天的到来?春天来了,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导读的问题的提出,引领学生走进文章,走进春天,和作者一起赏春,从而产生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此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谋篇和布局。
如《春》,作者在开头,“盼春”,总领全文;接下来,主体部分是“绘春”;最后是“赞春”。
文章以“盼”———“绘”———“赞”为“经”,以“春”为“维”,构建了描写“春”的美的乐章。
在写法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细节,如作者是怎样“绘春”的?又是怎样“赞春”的?对于开头的“盼春”,作者是如何盼的,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绘春”部分,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美的?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美景图?每一种春景图,各抓住什么特点进行描绘的?最后的“赞春”用了三个比喻句,将春天比作刚出生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以及状如牛的小伙子等,赞美春天的“新”、“美”和“力”……
这样,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写景散文的文章的布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春》描写景物的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让学生写篇描写“四季”的文章,如《春》、《夏》、《秋》、《冬》,先让学生说说打算怎么写,写什么,用什么方法等,再写起来就会轻车熟路,不再言而无物、言而无信。
三、利用阅读中“留白”,想象补白,服务于写作
阅读文章中的留白地方很多,如语言的留白、心理活动的留白、描写场景的留白、故事发生发展的留白等。
这些留白,令人遐想。
利用这些留白进行写作训练,就是常说的“补白”。
补白的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
想象以独创性为主要特点。
因此,“补白”在阅读中不容小觑。
如学习《木兰诗》时,对于“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词中的听不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
这个是略写,可以让学生想象木兰离家后,爷娘是怎样思念女儿的,木兰又是怎样思念爹娘的?对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几句,可以说是“故事情节”的留白,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讨论木兰和将士们征战沙场的情境;对于木兰回到故乡,还她女儿身之后,“伙
学生虽然有动力、有激情,但受时间与认知力的限制,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认知与判断事物等级方面难免存在有瑕疵,所以有学生讲授了课文后,老师还得和所有学生一起插漏补缺:补充没讲到的和没有讲清楚的东西,纠正有问题的内容,强调该注意与牢记的……
但插漏补缺并不是把课文再讲一遍,而是对学生讲授的补充与延伸;也不是否定学生的讲授,而是肯定学生的表现,让阅读课文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五、以“总结与运用”为契机,总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学习完课文,阅读教学还没有结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运用,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所以,在上完一篇阅读课文后,不能忽视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优与缺、得与失,促进学生进步。
当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还
有课外阅读。
课本中、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材料都可以用阅读来完成,熟能生巧、越用越灵、越用越牢固。
让高年级和学生走上讲台,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在这个尝试中,我看到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目睹了学生“善于学习”,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作为老师,我很欣慰,也决心不断探索,让学生能精益求精,让语文教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种绽放……
参考文献:
[1]孙亚杰,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6期
[2]韩志孝;重视课外阅读培养语文能力[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5期
作者简介:
王述兰(1975.7-),女,汉族,四川省平昌县人,大专学历,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阅读写作
课程教育研究
172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法教法研究
小学生朗读技巧培养的困境和方法初探
王细华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小学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加深的今天,小学语文等基础学科的作用日益明显,同时相关的小学生朗诵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的重视。
朗读是小学生阅读的起点和语文基本功,可实际情况是小学生朗读技巧缺乏,现状堪忧,这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技巧困境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73-01
一、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但实际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小学生朗读时吐字不清,语速较快,一句话念下来,能听清的字寥寥无几,有时候又语速过慢,一字一顿,耽误进度;有的小学生朗读不通畅,断句、停顿不明显、不准确;有的学生口语化严重,普通话不标准,乱添字词或者遗漏,还有些会出现方言,如“啥”“咋”等地方性词语;还有的学生声音细小,听不清声音。
吐字不清、口语问题、声音问题、语速问题等主要朗读问题成为制约小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瓶颈问题。
二、小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困境的原因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已经有不少老师注意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同时也注意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但往往是毫无效果,或进步微小,结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小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学生的学习习惯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习惯,其中在语言化的朗读方面尤为明显。
有些小学生平时普通话说不标准,方言较多,平时又不注意纠正,在语文课照着课本朗读的时候这一缺点就愈加突出。
有的小学生从小性格害羞,说话轻言轻语,不习惯大声说话,当众朗读时就听不清在说什么。
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培养时就应该从改变学生的不良语言习惯做起,重视对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
可是有的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不考虑音调、口语问题,先教导学生语气停顿和情感的表达,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基础问题还没有解决,朗读水平无法有大的提高。
2.盲目学习,无条理
任何事物都要条理清晰、计划明确的进行,朗读培训也是如此。
朗读培训应该由难入简、由浅入深有层次的进行。
但是有些教师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相关培训,教学生的时候也是盲目训练,妄想“一把抓”。
有些学生朗读基础较差,断句不顺,教师应该提供简短、易读的简单文章让学生练习,以读通、读顺为基本学习目标。
但是有些教师观念错误,以为抓住一切朗读机会就是正确的,无论难易、不分深浅的让学生自由读、随机读、通读,训练太过随意,无条理,多次训练也是毫无进步。
3.方向错误,无效训练
方向错误是学生朗读技巧培养的又一大误区。
主要体现在朗读的标准错误、指导错误。
教师在训练之前应该让学生多听、多学,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让学生在训练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读错了,哪里读错了,具体是错在语气的不贴切还是停顿的不准确。
在有情感的朗读的时候,应该明确区分悲伤、欢乐、亲切、沉重等情感。
有些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自己读错了却不知道,仍就照着错的练习下去;有情感朗读时把握不好情感,有时情绪不够,有时候清绪过于夸张,画蛇添足。
方向错误还体现在教师朗读指导错误。
学生朗读出现错误,教师只是大致得指出问题,如“语气不对”、“情绪不饱满”,却不提出具体的纠正办法,学生胡乱猜测,随意尝试,最终也没有达到教师的
要求。
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小学生朗读技巧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想要改变小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困境的现状,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方法初探。
1.训练学生基本朗读技能
训练学生的基本朗读技巧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
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应该由浅入深、由技巧到情感的递进学习。
首先纠正学生生活中的不良语言习惯,做到口齿清晰,语音规范,注意纠正语言习惯中的前后鼻音问题。
语言流畅,文字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
重点关注语气停顿、声音变调等容易出错点。
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有的学生性格害羞内向,不善于表达,不敢出声朗读,这时指导教师应该给学生鼓励,为学生打气加油,激励学生大声朗读。
2.因人而异,合理练习
朗读训练不能一味跟风,胡乱向他人学习,老师应该为学生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
有的学生朗读基础较差,教师应该注重对技巧性的培养;有的学生口齿伶俐,但是语气不贴切,情感不真挚,这是应该重点关注教授学生情感的表达。
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平时让学生多听录音,感受名家风范。
一篇文章多听几次录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朗读一遍,再听一遍专业录音,对比二者的不同,让学生自己找出朗读中的错误,及时改正。
学生之间相互朗读,相互点评,正确的合理的点评可以发现错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还能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3.理解文章,正确朗读
朗读训练是由念到读的一个过程。
念是注重语言的通顺、流畅,读则是情感与文字的融合。
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文章灵魂、把握文章情感的有效办法。
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学习前,教师应该对文章进行讲解,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状态、词语含义,只有在深刻的理解基础上,学生才能发挥出正确的情感。
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敬爱的周总理去世,全篇应该是悲伤、压抑的情绪,整体语气较为低沉。
在朗读散文《春》时,优美的文字配上丰富的情感,教师示范朗读,一幅美妙的春光图就展现在眼前。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成绩,对于生活中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倾诉,都是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朗读技巧培养的困境,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贾晓权《语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浅谈》2015年10期
[2]林景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015年8期
[3]王宁玲《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2012年21期
[4]张文锋、施秀娥《三层次读书教学探究》2014年2期
伴皆惊忙”一句,高度概括,可以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加以合理想象,说说将士们看到文静俊美的木兰时的所想、所感……对于留白的补白,学生融于故事情节中,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写作是阅读的升华,离开阅读的写作,写作会是“井底之蛙”,不谈写作的阅读,学生的创造力也受到压抑。
为此,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和写作的完美结
合,不能顾此失彼,应让二者比翼双飞,共同提高,使语文教学实现飞跃,迈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黄泉水.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6).
[2]梁慧珍.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J].散文百家(下),2014(12).
课程教育研究
阅读写作
173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