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公司加油(气)站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评价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气公司加油(气)站安全生产标准化
风险评价准则
编制:XX 20XX年4月1日
审核:XX 20XX年4月1日
批准:XX 20XX年4月1日
目录
目录 (I)
1 目的 (1)
2 适用范围 (1)
3术语解释 (1)
4 职责 (1)
5 控制程序 (1)
5.1作业风险等级判定 (1)
5.1.1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1)
5.1.2危害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2)
5.1.3风险等级R判定(表3) (3)
5.2工作危害分析(JHA) (3)
5.2.1分析步骤 (4)
5.2.2分析过程 (4)
5.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 (7)
6风险评价频次 (10)
7评价组织 (10)
1 目的
建立适用于公司所属加油(气)站的安全标准化风险评价方法,为风险评价提供指导原则。
2 适用范围
所有作业活动、岗位、部位、装置等的风险评价和风险分级。
3术语解释
风险:风险(R)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L)及后果(S)的结合。
风险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 职责
(1)公司安全部门负责制定风险评价方法;
(2)风险评价使用单位选用适合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3)加油(气)站站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由记账员协助风险评价工作,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
5 控制程序
5.1 作业风险等级判定
5.1.1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表1:危害发生可能性L判定
5.1.2危害后果严重性
S 判定准则
表2:危害后果严重性S 判定
5.1.3风险等级R判定(表3)
表3:风险等级R判定
5.2 工作危害分析(JHA)
作业危害分析将对作业活动的每一步骤进行分析,从而辨识潜在的危害并制定安全措施。
作业危害分析有助于将认可的职业安全健康原则在特定作业中贯彻实施。
这种方法的基点在于职业安全健康是任何作业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单独剥离出来。
所谓的“作业”(有时也称“任务”)是指特定的工作安排,如“操作研磨机”、“使用高压水灭火器”等。
“作业”的概念不宜过大,如“大修机器”,也不能过细。
5.2.1分析步骤
开展作业危害分析能够辨识原来未知的危害,增加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促进操作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得到更为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
作为操作人员的培训资料,并为不经常进行该项作业的人员提供指导。
作业危害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标准,并协助进行事故调查。
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
(1)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2)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4)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5.2.2分析过程
(1)分析作业的选择
理想情况下,所有的作业都要进行作业危害分析,但首先要确保对关键性的作业实施分析。
确定分析作业时,优先考虑以下作业活动:
(2)将作业划分为若干步骤
选择作业活动之后,将其划分为若干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应是作业活动的一部分。
划分的步骤不能太笼统,否则会遗漏一些步骤以及与之相关的危害。
另外,步骤划分也不宜太细,以致出现许多的步骤。
根据经验,一项作业活动的步骤一般不超过10项。
如果作业活动划分的步骤实在太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危害分析。
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步骤正确的顺序,顺序改变后的步骤在危害分析时有些潜在的危害可能不会被发现,也可能增加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危害。
按照顺序在分析表中记录每一步骤,说明它是什么而不是怎样做。
划分作业步骤之前,仔细观察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观察人通常是操作人员的直接管理者,关键是要熟悉这种方法,被观察的操作人员应该有工作经验并熟悉整个作业工艺。
观察应当在正常的时间和工作状态下进行,如一项作业活动是夜间进行的,那么就应在夜间进行观察。
(3)辨识危害
根据对作业活动的观察、掌握的事故(伤害)资料以及经验,依照危害辨识清单依次对每一步骤进行危害的辨识。
辨识的危害列入分析表中。
为了辨识危害,需要对作业活动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
辨识危害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可能发生的故障或错误是什么?其后果如何?事故是怎样发生的?其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发生的可能性?以下是危害辨识清单的部分内容:
·是否穿着个体防护服或配戴个体防护器具?
·操作环境、设备、地槽、坑及危险的操作是否有有效的防护?
·维修设备时,是否对相互连通的设备采取了隔离?
·是否有能引起伤害的固定物体,如锋利的设备边缘?
·操作者能否触及机器部件或机器部件之间操作?
·操作者能否受到运动的机器部件或移动物料的伤害?
·操作者是否会处于失去平衡的状态?
·操作者是否管理着带有潜在危险的装置?
·操作者是否需要从事可能使头、脚受伤或被扭伤的活动(往复运动的危害)?
·操作者是否会被物体冲撞(或撞击)到机器或物体?
·操作者是否会跌倒?
·操作者是否会由于提升、拖拉物体或运送笨重物品而受到伤害?
·作业时是否有环境因素的危害——粉尘、化学物质、放射线、电焊弧光、热、高噪音?
(4)确定相应的对策
危害辨识以后,需要制定消除或控制危害的对策。
确定对策时,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具体对策依次为:
确定的对策要填入分析表中。
对策的描述应具体,说明应采取何种做法以及怎样做,避免过于原则的描述,如“小心”、“仔细操作”等。
(5)信息传递
作业危害分析是消除和控制危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应当将作业危害分析的结果传递到所有从事该作业的人员。
5.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b.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c.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危险性,则为:D=L×E×C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表4)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
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
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
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与点,定其分数值为0.1。
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
表4:事故或危害发生可能性L判定
(2)暴露频率E判定(表5)
表5:暴露频率E判定
(3)发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结果C判定准则(表6)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规定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分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
在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
表6: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结果C判定
(4)危险性D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表7)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分值。
据此,要确定其危险程度时,则按下述标准进行评定:
表7:危险性D判定:
(5)评价程序
6风险评价频次
(1)常规活动,每隔一两年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非常规性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应进行危害识别,进行风险评价,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
(3)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它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较大调整。
7评价组织
按公司的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评价组织,评价组织分为公司级和站级,公司负责所属单位的风险的评价并指导站级评价组织开展活动;站级
负责评价本站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