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日常用品中的反讽艺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晓英!
内容提要: “ 日常用品” 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 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 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 探讨作者的这一叙事技巧在表 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 日常用品” ! 反讽! 叙事
一 “ 日常用品” 是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最早收录在沃克 "#$% 年出版 的短篇小说集 《 爱与烦恼》 中。该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成为美国短篇小 说中的经典, 被许多报刊文集转载收录, 甚至被选进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科书中 ! 。小说 讲述的是来自大城市的具有独立精神和现代意识的黑人女大学生迪伊回到地处偏僻乡村的 老家, 与她在老家过着简朴传统生活的母亲和妹妹之间发生的一场冲突。表面上冲突是由 两床被子引起的, 但深层原因却在于双方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理解。迪伊想要拿走家中 的两床由外婆和姨妈用祖辈人穿旧了的衣服碎片拼制而成的百衲被, 要将它们当作艺术品 带回城里悬挂家中供人欣赏。可母亲却没有同意, 因为她早已许诺将被子送给小女儿麦吉 作嫁妆。麦吉则会将被子当作日常用品来使用。迪伊认为母亲和妹妹不懂被子作为文化遗 产的价值, 最后与家人不欢而散。 沃克写作这个故事之时, 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潮时期。黑人民族文化得到从未有 过的重视, 许多人到非洲去寻找美国黑人文化的根源。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民族文化缺 乏深刻认识而只追逐表面形式的现象。不少年轻人就像故事中的大女儿迪伊一样, 以为梳 非洲人的发型、 穿非洲人的服饰就是表现文化之根的最佳方式; 将手工制品当作艺术品悬挂 起来就是体现文化遗产价值最好途径。艾丽丝・沃克通过这个作品对当时盛行的对民族文 化流于形式的理解做出了婉转的批评, 表达了她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 日常用品” 之所以成为一篇经典作品, 除了它蕴涵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巧妙的构思也 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反讽的运用则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 对这篇小说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 探讨作者的叙事技巧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 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 反讽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将反讽定义为 “语
王晓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美国文学。本文为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 “ 艾丽丝・沃克与当代美国女性文学研究” 【 编号: &"’((&&" 】 系列成果之一。
!
"! 外国文学研究$ %&&’ 年第 # 期
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 赵毅衡 !!! ) 。反讽式的陈述或者描写, 总是包含着与直接 的感知正好相反的含义。可以说, 反讽是指在 “ 文字的表面意义和真实意义之间、 行动与结 果之间、 表象与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 不相协调甚至互为矛盾的现象。在所有这些情形 中, 一种看似荒谬的或似是而非的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作用” ( 马可云 "# ) 。正如 我们可以在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看到的那样, 艾丽丝・沃克善于使用反讽, 并能充分发 挥其艺术作用。 小说以 “ 日常用品” 为标题, 一开始就以一种意蕴悖立的反讽暗示了作品的主题。 “日 常用品” 一词极为平常, 在常人眼中一如故事中大女儿迪伊所理解的那样, 其所指自然不具 有珍贵的价值。而当它出自迪伊之口时, 甚至带有贬损或轻蔑的意味。听到母亲说要将百 衲被留给妹妹麦吉做嫁妆时, 迪伊惊呼道 “ 麦吉根本不懂这两床被子的价值!她会愚蠢到
后来她又为了迎合潮流回到家中寻找文化遗产对家中的老母亲土房子以及先辈留下来的手工制品如搅乳棒搅乳器的盖子以及百衲被等物品产生了突如其来的兴致认为可以把它们当作装饰性的艺术品挂在家中供人欣赏并由此证明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了解
王晓英: 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的反讽艺术 "!
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的反讽艺术
"! 外国文学研究+ ,--. 年第 / 期
但是, 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叙述者其实只是在对自己讲述或回忆过去曾发生的往事, 故事的 叙述只是在主人公脑海里进行的一段思维过程, 那么, 这样具有悖论性质的结构安排就非常 有意义了。因为它在母亲没有受过教育的表面现象与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内在真实之间形 成了一种反衬和对比, 使作品体现了一种具有反讽张力的内在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上的非一致性所产生的效果在于, 它提供了多元的视境, 促使读者在阅读 时超越单一视角, 对叙述对象由平面认识转化为立体认识。从叙事学意义上说, 这使作品呈 现了一种叙述分层。虽然故事是从母亲的第一称视角出发展开叙述,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 由于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人物, 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间离, 因此母亲又是 “ 不可靠的叙述 者” 。我们对母亲的形象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种是外在的、 表象的, 从她的叙述内 容中得到的印象: 没有文化、 不善言辞、 外貌丑陋、 只会干粗活, 内心对聪明世故受过大学教 育的大女儿既羡慕又感到骄傲, 只是到了最后, 似乎受到 “ 上帝神力的感召” 才敢于做一件 从没有做过的事— — —从迪伊手中抢过被子交给麦吉; 另一种形象则是从叙述形式上得到的: 智慧、 幽默, 冷静、 具有洞察力, 明白如何保护和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 具有伟大的原型 母亲的诸多特征。可以说, 前者的形象实际上是叙述者以大女儿的眼睛为镜子对自己的描 述, 呈现的是大女儿或白人眼中的形象; 后者则是隐含作者所要展示给读者的黑人妇女形 象。 小说还有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反讽效果体现在流行的价值尺度和小说叙述者的视点所隐 含的个人价值尺度之间的对立上。小说中最有知识的当属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大女儿迪伊。 她真诚地相信离开家乡去大学所受的教育教给了她更多关于她的民族或非洲的东西, 可是, 从她抛弃了外婆的名字而改换一个对她毫无意义的名字, 从她拙劣地模仿非洲人的穿着打 扮, 从她对老家日用品的突发兴致和索取, 从她指责母亲不懂家族文化遗产的价值, 读者看 到的却是她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曲解和无知。故事清楚地表明, 迪伊并没有因为受到了更 多的学校教育而达到更高的认识自我的水平。 人们一般都认为, 通过学校教育可以获得知识从而变得聪明成为有文化的人, 但这篇小 说却表明教育不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它甚至还可能妨碍一个人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受过大学教育的迪伊与她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母亲和妹妹之间的对比产生的反讽揭示 了这样一个主题: 母亲和妹妹所代表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要比迪伊接受高等教育得来的文 化更加重要。但与此同时, 作品似乎也呈现了另一个更加复杂含混且无法解决的文化传统 的变与不变之间的悖论, 也许这可以视为这篇作品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反讽。正如 ! ・ 施莱格尔所言, 反讽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 唯 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的整体性 ( 转引自马可云 "# ) 。 反讽原为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现代叙事学将反讽视作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结 构原则, 从微观的修辞意义扩展到整体构思、 人物形象塑造、 主题揭示和心理概括等全局性 的宏观层次。借助叙事学研究方法, 考察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反讽艺术, 不仅可以深化对 其作品的认识, 而且对于理解她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是必须的。
王晓英: 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的反讽艺术 "! 大西。 ” 也许麦吉根本就不知道民族文化遗产为何物, 其价值何在, 但家族历史和家人的事 迹都牢牢地印记在她的脑海中, 与她血肉相系, 并通过她被重新赋予了生命。以百衲被为 例, “ 迪伊对被子的欣赏是艺术的, 历史的, 表层的; 而麦吉对被子的喜爱是感情的, 个人的, 深入的。因为被子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留有外祖母和姨妈的气息, 每一块被面都是一段故 事, 一串回忆” ( 刘英 !" ) 。更重要的是, 麦吉还从外婆、 姨妈和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缝制百 衲被, 这意味着她同时继承了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 而那正是黑人文化遗产的灵魂。见姐姐 要争夺那两床被子, 她怯怯地说 “ 让她拿去吧, 妈妈, 没有那些被子, 我也能记得迪伊外婆” 。 这一句话就让两人的形象对比发生了逆转, 也让母亲明白麦吉才应该是继承家族遗产并能 维护民族文化价值的人, 于是母亲 “ 做了一件从没有做过的事: 将麦吉一把搂过来, 拽进屋 里, 又从万杰罗小姐手中夺过被子, 放在麦吉的大腿上” 。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昭示了 故事的主题: 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通过被作为日常用品使用而保持绵绵不断的生命力的, 它不是供人观赏的僵死的陈列品。 接下来的情节更显示了反讽的效果: 迪伊见得不到被子, 便批评母亲说: “ 你根本不 懂” 。 “ 我不懂什么? ” 母亲问。迪伊回答道: “ 你的遗产说话人迪伊自己不知道。作者正是运用了反讽的技巧, 于不 着痕迹中将迪伊这个口口声声要保留文化遗产但实际却不懂如何保留文化遗产的人物置于 可笑境地, 从而达到批判目的。我们可以看到, 小说中的反讽的效果虽隐幽委婉, 但却深刻 有力、 耐人寻味, 很好地表达了创作主题。 三 在叙述结构上的反讽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是表层结构反讽, 一是深层结构反讽。通 过对 “ 日常用品” 的深层结构的分析, 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隐而不现的反讽, 以及由此产 生的一种较为宏观的和整体性的反讽效果。 从作品叙事的表层结构看, 故事由母亲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 情节发展是依据传统小说 的结构模式来安排的: 先是对场景的描述, 接着是人物介绍— — —分别介绍了故事中两个重要 人物小女儿麦吉和大女儿迪伊, 然后进入故事的主要情节— — —迪伊与她男朋友的到来、 家人 一起进餐、 谈话, 母亲与迪伊因为被子的争吵, 出现故事高潮, 最后是结尾的场景描写— — —麦 吉和她的母亲一起惬意地坐在自家屋前的院子里, 伴着斜阳西下, 结束一天的活动。整个故 事的叙述在平铺直叙中又富有戏剧性, 情节处理干净利落, 紧凑完整, 完美地体现了传统小 说结构上的统一性。 然而, 对小说深层结构的分析, 却让我们发现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不一致和非统一 之处。譬如, 作为叙述者的母亲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声明自己没有文化: “ 我自己从未受过教 育。我上了小学二年级, 学校就关门了。 ” 她还说到两个女儿都曾读东西给她听, 这无疑表 明自己是个文盲, 或几乎是个文盲。但另一方面, 从叙述者的叙述语言上, 读者却很难感觉 这是一位文盲所为。事实上, 叙述者母亲语言流畅, 词汇丰富, 语法标准, 并善于将人或事物 描述得栩栩如生。为什么在叙述者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形象与叙述者实际 展示给读者的形象之间有着这样的不一致性?答案是, 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一个隐而不现的 反讽结构, 即由于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态度不一致而形成的反讽。 作品并没有表明叙述对象是谁, 一般读者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存在一个缄默的听者。
! 将它们当作日常用品来使用。 ” 实际上, 在这篇作品中, “ 日常用品” 一词的真实意义与其字
面意义是对立的。作者想要传达的是, 正是因为被子被当作日常用品才更加体现了它作为 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反讽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两极因素的相互对比, 于不着痕迹中冷静地呈现事物存 在的悖逆状态, 从而既凸显作品的主题又形成蕴涵丰富的艺术张力。在 “ 日常用品” 中, 通 过对立互比而产生的反讽效果不仅体现在如人物名称、 梦境与现实等诸多的细部环节上, 更 显著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并因此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故事中的大女儿迪伊聪明漂亮,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一向是想要什么便一定要得到, 就 像麦吉认为的那样, “ 这个世界还没会对她说 ‘ 不’ 字” 。更重要的, 母亲和教会还筹钱送她 上了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迪伊在母亲和妹妹眼中, 简直就是知识与高贵的象征, 尽享母亲 和妹妹的敬畏和羡慕。小女儿麦吉则与迪伊形成鲜明反衬, 她不仅相貌丑陋, 四肢留有烧伤 后的疤痕, 而且 “ 正如美貌和金钱一样, 聪明也没有光顾她” 。她没上大学, 读起东西来结结 巴巴, 看上去愚钝无知。总之, 不论在外貌还是聪明才智上, 两个女儿都显示出天壤之别。 然而被家人所敬慕的, 自认为拥有知识, 懂得民族文化价值的迪伊, 却对家族以及这个 家所代表的 “ 落后、 贫穷” 的黑人文化, 先是表现出十分的蔑视甚至引以为耻。她离开家乡 去上大学时拒绝接受母亲送给她的祖传的被子, 平时也从不愿带朋友到她老家来。后来她 又为了迎合潮流, 回到家中寻找文化遗产, 对家中的老母亲、 土房子以及先辈留下来的手工 制品, 如搅乳棒、 搅乳器的盖子以及百衲被等物品, 产生了突如其来的兴致, 认为可以把它们 当作装饰性的艺术品挂在家中供人欣赏, 并由此证明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了解。更可 笑的是, 她将自己原来的名字 “ 迪伊” 改成了一个连她母亲都难以发音的所谓的非洲人名字 “ 万杰罗・里万里卡・克曼乔” 。母亲问其原因, 她回答说 “ 我不能再用这个压迫我们的人 所起的名字了” , 因为她自作聪明地认为 “ 迪伊” 是白人用的名字。可是母亲却告诉她, “迪 伊” 的名字是沿用姨妈的名字, 而迪伊姨妈的名字又是照迪伊外婆的名字取的, 外婆则是照 她母亲的名字取的。如此追溯下去, “ 迪伊” 这个名字实际承载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迪伊所做的一切不仅显示了她的无知, 而且也使她更加远离了自己的 传统文化。 妹妹麦吉虽然不聪明, 没有上过大学, 在姐姐面前总是感到自惭形秽, 但她却得到民族 文化精髓。小说描写到当迪伊弄不清家里的那根搅乳棒是谁做的时候, 麦吉马上用低得几 乎听不见的声音说: “ 那是迪伊姨妈的第一个丈夫做的。他的名字叫亨利, 但人们总叫他史
内容提要: “ 日常用品” 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 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 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 探讨作者的这一叙事技巧在表 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 日常用品” ! 反讽! 叙事
一 “ 日常用品” 是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最早收录在沃克 "#$% 年出版 的短篇小说集 《 爱与烦恼》 中。该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成为美国短篇小 说中的经典, 被许多报刊文集转载收录, 甚至被选进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科书中 ! 。小说 讲述的是来自大城市的具有独立精神和现代意识的黑人女大学生迪伊回到地处偏僻乡村的 老家, 与她在老家过着简朴传统生活的母亲和妹妹之间发生的一场冲突。表面上冲突是由 两床被子引起的, 但深层原因却在于双方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理解。迪伊想要拿走家中 的两床由外婆和姨妈用祖辈人穿旧了的衣服碎片拼制而成的百衲被, 要将它们当作艺术品 带回城里悬挂家中供人欣赏。可母亲却没有同意, 因为她早已许诺将被子送给小女儿麦吉 作嫁妆。麦吉则会将被子当作日常用品来使用。迪伊认为母亲和妹妹不懂被子作为文化遗 产的价值, 最后与家人不欢而散。 沃克写作这个故事之时, 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潮时期。黑人民族文化得到从未有 过的重视, 许多人到非洲去寻找美国黑人文化的根源。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民族文化缺 乏深刻认识而只追逐表面形式的现象。不少年轻人就像故事中的大女儿迪伊一样, 以为梳 非洲人的发型、 穿非洲人的服饰就是表现文化之根的最佳方式; 将手工制品当作艺术品悬挂 起来就是体现文化遗产价值最好途径。艾丽丝・沃克通过这个作品对当时盛行的对民族文 化流于形式的理解做出了婉转的批评, 表达了她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 日常用品” 之所以成为一篇经典作品, 除了它蕴涵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巧妙的构思也 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反讽的运用则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 对这篇小说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 探讨作者的叙事技巧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 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 反讽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将反讽定义为 “语
王晓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美国文学。本文为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 “ 艾丽丝・沃克与当代美国女性文学研究” 【 编号: &"’((&&" 】 系列成果之一。
!
"! 外国文学研究$ %&&’ 年第 # 期
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 赵毅衡 !!! ) 。反讽式的陈述或者描写, 总是包含着与直接 的感知正好相反的含义。可以说, 反讽是指在 “ 文字的表面意义和真实意义之间、 行动与结 果之间、 表象与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 不相协调甚至互为矛盾的现象。在所有这些情形 中, 一种看似荒谬的或似是而非的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作用” ( 马可云 "# ) 。正如 我们可以在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看到的那样, 艾丽丝・沃克善于使用反讽, 并能充分发 挥其艺术作用。 小说以 “ 日常用品” 为标题, 一开始就以一种意蕴悖立的反讽暗示了作品的主题。 “日 常用品” 一词极为平常, 在常人眼中一如故事中大女儿迪伊所理解的那样, 其所指自然不具 有珍贵的价值。而当它出自迪伊之口时, 甚至带有贬损或轻蔑的意味。听到母亲说要将百 衲被留给妹妹麦吉做嫁妆时, 迪伊惊呼道 “ 麦吉根本不懂这两床被子的价值!她会愚蠢到
后来她又为了迎合潮流回到家中寻找文化遗产对家中的老母亲土房子以及先辈留下来的手工制品如搅乳棒搅乳器的盖子以及百衲被等物品产生了突如其来的兴致认为可以把它们当作装饰性的艺术品挂在家中供人欣赏并由此证明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了解
王晓英: 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的反讽艺术 "!
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的反讽艺术
"! 外国文学研究+ ,--. 年第 / 期
但是, 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叙述者其实只是在对自己讲述或回忆过去曾发生的往事, 故事的 叙述只是在主人公脑海里进行的一段思维过程, 那么, 这样具有悖论性质的结构安排就非常 有意义了。因为它在母亲没有受过教育的表面现象与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内在真实之间形 成了一种反衬和对比, 使作品体现了一种具有反讽张力的内在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上的非一致性所产生的效果在于, 它提供了多元的视境, 促使读者在阅读 时超越单一视角, 对叙述对象由平面认识转化为立体认识。从叙事学意义上说, 这使作品呈 现了一种叙述分层。虽然故事是从母亲的第一称视角出发展开叙述,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 由于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人物, 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间离, 因此母亲又是 “ 不可靠的叙述 者” 。我们对母亲的形象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种是外在的、 表象的, 从她的叙述内 容中得到的印象: 没有文化、 不善言辞、 外貌丑陋、 只会干粗活, 内心对聪明世故受过大学教 育的大女儿既羡慕又感到骄傲, 只是到了最后, 似乎受到 “ 上帝神力的感召” 才敢于做一件 从没有做过的事— — —从迪伊手中抢过被子交给麦吉; 另一种形象则是从叙述形式上得到的: 智慧、 幽默, 冷静、 具有洞察力, 明白如何保护和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 具有伟大的原型 母亲的诸多特征。可以说, 前者的形象实际上是叙述者以大女儿的眼睛为镜子对自己的描 述, 呈现的是大女儿或白人眼中的形象; 后者则是隐含作者所要展示给读者的黑人妇女形 象。 小说还有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反讽效果体现在流行的价值尺度和小说叙述者的视点所隐 含的个人价值尺度之间的对立上。小说中最有知识的当属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大女儿迪伊。 她真诚地相信离开家乡去大学所受的教育教给了她更多关于她的民族或非洲的东西, 可是, 从她抛弃了外婆的名字而改换一个对她毫无意义的名字, 从她拙劣地模仿非洲人的穿着打 扮, 从她对老家日用品的突发兴致和索取, 从她指责母亲不懂家族文化遗产的价值, 读者看 到的却是她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曲解和无知。故事清楚地表明, 迪伊并没有因为受到了更 多的学校教育而达到更高的认识自我的水平。 人们一般都认为, 通过学校教育可以获得知识从而变得聪明成为有文化的人, 但这篇小 说却表明教育不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它甚至还可能妨碍一个人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受过大学教育的迪伊与她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母亲和妹妹之间的对比产生的反讽揭示 了这样一个主题: 母亲和妹妹所代表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要比迪伊接受高等教育得来的文 化更加重要。但与此同时, 作品似乎也呈现了另一个更加复杂含混且无法解决的文化传统 的变与不变之间的悖论, 也许这可以视为这篇作品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反讽。正如 ! ・ 施莱格尔所言, 反讽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 唯 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的整体性 ( 转引自马可云 "# ) 。 反讽原为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现代叙事学将反讽视作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结 构原则, 从微观的修辞意义扩展到整体构思、 人物形象塑造、 主题揭示和心理概括等全局性 的宏观层次。借助叙事学研究方法, 考察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反讽艺术, 不仅可以深化对 其作品的认识, 而且对于理解她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是必须的。
王晓英: 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 “ 日常用品” 中的反讽艺术 "! 大西。 ” 也许麦吉根本就不知道民族文化遗产为何物, 其价值何在, 但家族历史和家人的事 迹都牢牢地印记在她的脑海中, 与她血肉相系, 并通过她被重新赋予了生命。以百衲被为 例, “ 迪伊对被子的欣赏是艺术的, 历史的, 表层的; 而麦吉对被子的喜爱是感情的, 个人的, 深入的。因为被子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留有外祖母和姨妈的气息, 每一块被面都是一段故 事, 一串回忆” ( 刘英 !" ) 。更重要的是, 麦吉还从外婆、 姨妈和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缝制百 衲被, 这意味着她同时继承了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 而那正是黑人文化遗产的灵魂。见姐姐 要争夺那两床被子, 她怯怯地说 “ 让她拿去吧, 妈妈, 没有那些被子, 我也能记得迪伊外婆” 。 这一句话就让两人的形象对比发生了逆转, 也让母亲明白麦吉才应该是继承家族遗产并能 维护民族文化价值的人, 于是母亲 “ 做了一件从没有做过的事: 将麦吉一把搂过来, 拽进屋 里, 又从万杰罗小姐手中夺过被子, 放在麦吉的大腿上” 。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昭示了 故事的主题: 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通过被作为日常用品使用而保持绵绵不断的生命力的, 它不是供人观赏的僵死的陈列品。 接下来的情节更显示了反讽的效果: 迪伊见得不到被子, 便批评母亲说: “ 你根本不 懂” 。 “ 我不懂什么? ” 母亲问。迪伊回答道: “ 你的遗产说话人迪伊自己不知道。作者正是运用了反讽的技巧, 于不 着痕迹中将迪伊这个口口声声要保留文化遗产但实际却不懂如何保留文化遗产的人物置于 可笑境地, 从而达到批判目的。我们可以看到, 小说中的反讽的效果虽隐幽委婉, 但却深刻 有力、 耐人寻味, 很好地表达了创作主题。 三 在叙述结构上的反讽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是表层结构反讽, 一是深层结构反讽。通 过对 “ 日常用品” 的深层结构的分析, 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隐而不现的反讽, 以及由此产 生的一种较为宏观的和整体性的反讽效果。 从作品叙事的表层结构看, 故事由母亲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 情节发展是依据传统小说 的结构模式来安排的: 先是对场景的描述, 接着是人物介绍— — —分别介绍了故事中两个重要 人物小女儿麦吉和大女儿迪伊, 然后进入故事的主要情节— — —迪伊与她男朋友的到来、 家人 一起进餐、 谈话, 母亲与迪伊因为被子的争吵, 出现故事高潮, 最后是结尾的场景描写— — —麦 吉和她的母亲一起惬意地坐在自家屋前的院子里, 伴着斜阳西下, 结束一天的活动。整个故 事的叙述在平铺直叙中又富有戏剧性, 情节处理干净利落, 紧凑完整, 完美地体现了传统小 说结构上的统一性。 然而, 对小说深层结构的分析, 却让我们发现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不一致和非统一 之处。譬如, 作为叙述者的母亲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声明自己没有文化: “ 我自己从未受过教 育。我上了小学二年级, 学校就关门了。 ” 她还说到两个女儿都曾读东西给她听, 这无疑表 明自己是个文盲, 或几乎是个文盲。但另一方面, 从叙述者的叙述语言上, 读者却很难感觉 这是一位文盲所为。事实上, 叙述者母亲语言流畅, 词汇丰富, 语法标准, 并善于将人或事物 描述得栩栩如生。为什么在叙述者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形象与叙述者实际 展示给读者的形象之间有着这样的不一致性?答案是, 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一个隐而不现的 反讽结构, 即由于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态度不一致而形成的反讽。 作品并没有表明叙述对象是谁, 一般读者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存在一个缄默的听者。
! 将它们当作日常用品来使用。 ” 实际上, 在这篇作品中, “ 日常用品” 一词的真实意义与其字
面意义是对立的。作者想要传达的是, 正是因为被子被当作日常用品才更加体现了它作为 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反讽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两极因素的相互对比, 于不着痕迹中冷静地呈现事物存 在的悖逆状态, 从而既凸显作品的主题又形成蕴涵丰富的艺术张力。在 “ 日常用品” 中, 通 过对立互比而产生的反讽效果不仅体现在如人物名称、 梦境与现实等诸多的细部环节上, 更 显著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并因此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故事中的大女儿迪伊聪明漂亮,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一向是想要什么便一定要得到, 就 像麦吉认为的那样, “ 这个世界还没会对她说 ‘ 不’ 字” 。更重要的, 母亲和教会还筹钱送她 上了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迪伊在母亲和妹妹眼中, 简直就是知识与高贵的象征, 尽享母亲 和妹妹的敬畏和羡慕。小女儿麦吉则与迪伊形成鲜明反衬, 她不仅相貌丑陋, 四肢留有烧伤 后的疤痕, 而且 “ 正如美貌和金钱一样, 聪明也没有光顾她” 。她没上大学, 读起东西来结结 巴巴, 看上去愚钝无知。总之, 不论在外貌还是聪明才智上, 两个女儿都显示出天壤之别。 然而被家人所敬慕的, 自认为拥有知识, 懂得民族文化价值的迪伊, 却对家族以及这个 家所代表的 “ 落后、 贫穷” 的黑人文化, 先是表现出十分的蔑视甚至引以为耻。她离开家乡 去上大学时拒绝接受母亲送给她的祖传的被子, 平时也从不愿带朋友到她老家来。后来她 又为了迎合潮流, 回到家中寻找文化遗产, 对家中的老母亲、 土房子以及先辈留下来的手工 制品, 如搅乳棒、 搅乳器的盖子以及百衲被等物品, 产生了突如其来的兴致, 认为可以把它们 当作装饰性的艺术品挂在家中供人欣赏, 并由此证明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了解。更可 笑的是, 她将自己原来的名字 “ 迪伊” 改成了一个连她母亲都难以发音的所谓的非洲人名字 “ 万杰罗・里万里卡・克曼乔” 。母亲问其原因, 她回答说 “ 我不能再用这个压迫我们的人 所起的名字了” , 因为她自作聪明地认为 “ 迪伊” 是白人用的名字。可是母亲却告诉她, “迪 伊” 的名字是沿用姨妈的名字, 而迪伊姨妈的名字又是照迪伊外婆的名字取的, 外婆则是照 她母亲的名字取的。如此追溯下去, “ 迪伊” 这个名字实际承载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迪伊所做的一切不仅显示了她的无知, 而且也使她更加远离了自己的 传统文化。 妹妹麦吉虽然不聪明, 没有上过大学, 在姐姐面前总是感到自惭形秽, 但她却得到民族 文化精髓。小说描写到当迪伊弄不清家里的那根搅乳棒是谁做的时候, 麦吉马上用低得几 乎听不见的声音说: “ 那是迪伊姨妈的第一个丈夫做的。他的名字叫亨利, 但人们总叫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