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原创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材分析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绍兴的船和桥的描写,表现了绍兴独有的水乡风貌和秀美风光,以及水乡生活给儿童带来的无限乐趣..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悟,使情感重到熏陶,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在抓住语言文学解读文本的同时,提升学习语文的素养。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大量叠词的使用。

3.通过教学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能力。

4.根据课文内容,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绍兴的水、船、桥、人的和谐美。

2.激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独特风情的喜爱。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拉近学生与江南水乡的距离。

2。

以小组学习、轻松谈话的方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和意境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以各种形式的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

辅以多媒体教学方法,突出文本美的意境,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正字正音。

1.导入
师:摇哇摇,摇到外婆桥。

一句耳熟能详的儿歌,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让我们乘坐乌篷船,穿梭于有着五千座桥的江南,带上我们的小伙伴,出发吧!
2.出示小组预习要求,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把易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3.再次通读全文,正字正音。

指名读,其他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理顺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文章哪个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板书:篷船桥)
二、围绕中心话题,细读文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中心话题: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各是怎样的?它们和绍兴的孩子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画一画,读一读。

2.引导学生先来重点品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4自然段)
3.学生自学,再在小组中学习。

4.全班交流.
预设点:
(1)摇哇摇,摇到外婆桥。

师:一句家喻户晓的儿歌你想到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陶醉读.
(2)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在是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

(课件呈现)
师:你怎样理解“清”和“香"?(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到作者用了有声有色,有香有味的写作技巧,充分表现了水乡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水乡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美读.
(3)第4自然段。

师:评价一下船夫的驾驶技术吧!(让学生积累一些象声词,如:嘎吱嘎吱。

积累描写人物外貌的词,如:黝黑黝黑。

认识到船夫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到船夫也是江南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多角度去感受水乡之美。


(4)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述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继续研读文章后一部分。

师:上节课乌篷船的样子一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将穿梭于绍兴的江面,去欣赏那形状各异的桥.(出示中心话题)
1.课件呈现中心话题: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各是怎样的?它们和绍兴孩子的生活怎么的关系?画一画,读一读。

2.学生自己研读文章。

3.在小组中讨论。

4.全班交流。

品读体会美,重点点拨:
A: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好棋盘上的线.
引导学生认识过渡句的作用。

初次接触“对偶”修辞手法,反复读,体会语言美,感受水乡独有的风貌.
B: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

引导学生认识分号的作用,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模仿写出句子。

C: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想象奶奶会讲怎样的老故事?回忆自己奶奶给自己讲的故事,从中体会水乡孩子的幸福生活。

学习找中心句的方法。

(板书:儿童快乐)
D:这样,一座桥你平平安安过来了。

让学生思考:“从平平安安中,你想到了什么?”从过桥联想到人生之路,再去渗透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理念。

二、美读全文,背诵课文三、六、七自然段。

师:江南水乡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吧!
(师生配乐朗读)
指导背诵三、六、七自然段。

三、小结。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给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风貌,作者不但用笔在与,还用心在写,抒发了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四、作业。

1。

选择喜欢的句子摘抄在小本本上。

2。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把江南水乡美景介绍给游客.
[板书设计]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乌篷船享受
桥多喜爱赞美
儿童快乐
[课后检测]
1.给划线的字注音。

( ) ( )( ) ( )()
规矩粗糙黝黑薄被膝头
2。

看拼音写汉字.
jiǎn yíng zào chán chán
老( ) ( )火虫 ( )热()()
3。

按原文写生字.
(1)大河小河,,好像;大河小河,
,恰如 .
(2)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

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 .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
4.小练笔.
写一写家乡风景与儿时生活的关系。

23* 京剧趣谈
第一课时
一、下列选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控.制(kōng)锣.鼓(luó)外宾.(bīng)气概.(gài)
B.尴尬.(gà)凸.显(tū)筷.子(kuài)一眨.眼(zhǎ)
C.彻.底(chè)仆.人(pū)鲜.明(xiān)拾玉镯.(zhuó)
D.符.合(fù)装饰.(shì)唯.恐(wéi)绱.鞋底(shàng)
二、补充四字词语。

无( )无()不可()()()( )而止
()()不透一( )一()
三、词语搭配。

失去解决小小的道具
彻底优美虚拟的高强
表演方式武艺的马鞭
姿态控制必胜的信心
四、把词语填入合适的句子中。

无穷无尽戛然而止不可开交风雨不透
1。

师傅这会儿正忙得(),他一只手麻利地翻炒这肉片,一只手用刀剁着案板上的青椒。

2.他的话音(),发现老头儿脸色陡地变得青灰……
3。

你会在她的身上找到( )的力量.
4。

她的话说得(),让对方很难找到破绽。

五、课文内容我知道。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和“”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和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

参考答案
一、B
二、无穷无尽不可开交戛然而止风雨不透一动一静
三、失去控制彻底解决表演方式姿态优美
小小的马鞭虚拟的道具武艺的高强必胜的信心
四、不可开交戛然而止无穷无尽风雨不透
五、马鞭亮相喜爱之情强烈自豪感
选读八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二)
教学目标
1。

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作者主要写了父女之间发生的一些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

3。

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毕业典礼开始了-—毕业典礼结束后)
(2)课文先讲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担心父亲的病,想起父亲过去多么喜欢花;毕业典礼开始了,韩主任说“我们"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又想起大人们说的话和父亲要“我”去给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毕业典礼结束后,“我”急急忙忙赶回家,得知父亲去世了,“我"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品读课文
1。

快速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女的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感受的内容如:
(1)父亲喜欢花。

通过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如:抱起弟弟,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可以感受到父亲喜欢花,热爱生活,更热爱自己的儿女。

还有陈家伯伯的语言,也反映了父亲对儿女们的爱。

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要注意读出幸福、快乐的感受。

(2)父亲要“我”去寄钱。

这一部分要抓住父亲的语言,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领悟父爱的深沉。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流露出了女儿对父亲的爱,找出相关的词句,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讨论。

(1)看外面的天,有点儿阴。

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呢?(一连串的问句,表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担心。


(2)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

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作者开始为父亲的病而焦虑不安了,她害怕失去父亲的爱。

)
(3)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悲痛、但想到父亲的教育而又坚强起来的心情.)
四、将选读七、选读八合起来.想想整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时、毕业典礼开始后、毕业典礼后。

)
五、交流学习体会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体会:
(1)谈人物,领会父爱的深沉、博大。

(2)谈情感,感受父女之间的感情的真挚.
(3)谈写法,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六、拓展活动
向全体学生推荐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背影》,再一次感受深沉、博大的父爱。

3 鸟是树的花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

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蹈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

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

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
怎么读到的?(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

这又是怎样的花朵呢?
千姿百态的花朵。

师:为什么呢?(因为鸟儿各不相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真是千姿百态。

)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花朵吧。

学生朗读。

预设2:(第三段)
“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

”“瞬间.装点”
生:白鸽落在这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早春开放的玉兰花一样。

让这冬天的树,无比灿烂.
师:用你的声音读出这种灿烂。

生读
多么美丽的花朵,多么绚烂的花朵,多么灵性的花朵,这孤单的大树,因为有了它们的陪伴,一定不再孤单。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棵树,你想对鸟儿说点什么呢?
生:“再歇一歇吧.我就是你的家。

”“谢谢你们来陪伴我。

”“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孩子们。


师:善良的大树,温柔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盛开的花吧!指名读,自读。

师:作者抓住了鸟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盛开在枯树上的美丽图画,乌鸦.八哥霎那间让树焕发出无限生机,白鸽如那绽放的玉兰花,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麻雀更让这冬天的树活力四射,真是冬日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预设3:(第5段)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抓住“弹性.凝滞"等关键词,来理解鸟儿为大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生:鸟儿来到树上,连冬天的风都变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师:冬天的风,你怎么形容?
寒冷.刺骨.凛冽
为什么此时的风则是柔和而富有弹性呢?
生:此时此刻,鸟儿的跳跃,让人们倍感冬日的生机勃勃,所以似乎连风也变得柔和。

生读.
师:此时此刻,大树看着这小小生灵的舞蹈与歌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快乐.幸福.温暖.生读文。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和她们起舞吧!自读。

师: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儿赖以生存的家园,鸟儿只有在这里,才会如孩子般尽情.欢快地歌唱.舞蹈,多么美丽.和谐的一幅画卷.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动作,和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的树,走进了冬天里一幅自然天成的画。

齐读。

预设4:(第6段)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赞同,因为鸟儿从春到夏一直陪伴着树,在冬天更为树增添了生机.因此鸟儿比真实的花朵更美。

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鸟儿这朵花从春开到冬,是朵百开不败的花。

生读。

生:赞同.这朵花会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比真的花朵更美。

师:你认为是朵?
生:会飞的花朵.(生读)
师:飞动的鸟如同一朵会飞的花,好美啊!
生:赞同。

这朵朵花儿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是朵会唱歌的花.(生读)
师:多么美丽的花朵,能歌能舞,简直是花中仙子,真令人羡慕!
指名读。

预设5:(第8段)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

”“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
生:我从鸟从来就是树的花朵这句话,读到鸟儿就如树上的花朵一般,只是它隐藏在树上,所以人们从未曾注意,鸟是被人遗忘的花朵。

生读。

生: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是鸟让自然界充满无限生机,它才是真正的花朵。

生读。

师:是啊,鸟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于是春天,我们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

而冬天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鸟儿歌唱
用它们镶满梦幻的脸
向着大地上的树木
袒露着心语和爱
有谁曾告诉我
十二月的瓦蓝色天空
缺乏一种春天的等待呢
这歌声中倏地绽放的羽翼
映衬着冬季阳光
多么地自由和浪漫
一如栖落枝桠的花朵
把一个季节充分点亮
让我们一起和树木感谢这一年四季的鸟儿,齐读第9段.
二、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

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在小本本上.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你生活中的想象记录下来,写在小本本上。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

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2。

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
(1)融情入人。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

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

《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

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

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

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

三、初试身手
1.出示例句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1)指名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什么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2)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哪几个词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开心、快乐、感觉高兴得要飞起来一样……)
(3)你现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去就能看到妈妈给你买回来的心爱的小狗,你的心情一定愉快极了,这时你看路旁的景物会是怎样的?(色彩上是明丽的,情态上是可爱的、活泼的……)
(4)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是不是和自己的心境很相衬?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
2。

出示例句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沮丧、伤心、难过……)
3.小结:看了刚才的两个例子,我们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否有了一定的感受了呢?花还是路边的花,鸟还是树上的鸟,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态,只是因为观景人的心情不同罢了。

“我"看景物,景物就染上了“我”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习作例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看看作者何紫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变化表达出
来的。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别了,语文课》,讨论:
1。

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陈小允原来讨厌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但当他即将移民海外,不再有学习国语的机会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好,对故土、对母语的依依不舍,从而下定决心即使到了海外,也要好好自修国语。

2。

读完全文,“陈小允"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要好好自修国语.
3.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的?
(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以前“不喜欢国语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2)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国语课的真实情感.
①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感受到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②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国语的机会,心里很难过,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3)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感情.
4.过渡:《别了,语文课》中作者用质朴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前后态度的转变、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一个少年儿童即将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涌动在他心间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定也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请大家说说: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让你觉得开心或难过、感动或愤怒、激动或害怕的是什么事情呢?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
1.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两件有趣的事。

(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说说你对“老阳儿”深刻内涵的理解.
“把老阳儿叠起来"“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老阳儿”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

母亲这种“智慧与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练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因此,更深一层“老阳儿”指的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智慧,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3.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4.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

四、小结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变化来表达,如,《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前后对比写出“我”对国语课的情感变化。

有时,我们不仅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情中,还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下节课,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