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互联网工商管理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通政发[2016]18号
【发布部门】南通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3.07
【实施日期】2016.03.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的通知
(通政发〔2016〕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通市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
2016年3月7日
南通市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
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南通行动纲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企业互联网化发展水平,全面支撑网络强市、制造强市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重要会议部署,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先进制造强市、新型智慧南通建设目标,以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全产业链渗透融合,推进企业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全面实现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提升,持续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经济提质增效、服务便捷普惠,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欧先行绿色智慧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

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拓展互联网与企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要素资源向制造业企业集聚,释放发展活力和潜能。

坚持融合示范。

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坚持“互联网+”与“+互联网”并举,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环节渗透,加快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以融合示范促创新应用,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坚持开放共享。

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引导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

坚持安全有序。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夯实技术支撑能力,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完善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构建科学预警及应急机制,增强企业互联网化发展的安全防护和自主可控能力。

(三)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业务流程协同、电商拓市提升、基础设施互联四大工程,促进互联网化成为企业发展主要形态,全市企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以融合创新、开放共享为特征的企业互联网化运行模式和生态体系。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两化深度融合。

到2016年底,培育10家全省领先的互联网化典型企业,培育30家两化融合创新示范企业;到2020年底,培育100家两化融合创新示范企业,推动1000家以上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化提升,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型(O2O)普及应用。

2.业务流程协同。

到2016年底,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的比例达到52%以上,其中,大中型企业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8%,关键管控软件普及率达到70%,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35%;到2020年,企业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关键业务互联网化率提高22个百分点,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提高32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实现全覆盖,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PLM)、供应链管理(SCM)等重点管控系统普及率达96%以上,集成覆盖率达52%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的比例达到82%以上。

3.电商拓市升级。

到2016年底,规模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和采购额超过450亿元;到2020年底,规模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和采购额超过800亿元。

4.基础设施互联。

到2016年底,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超过35亿元,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500G;完成全市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G级宽带接入网建设,为全
市100家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高速宽带接入服务;到2020年底,全市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4000G;推广G级宽带接入网服务,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普及高速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工程。

1.全面推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认定制度,逐步形成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用培训、考核奖惩、政策保障等标准体系。

组织开展大中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培训工作,鼓励企业积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快制定实施互联网化转型战略,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重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增强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新型管控能力。

2.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采取“培育+服务+扶持”的模式,开展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咨询诊断和指导服务,培育百家融合创新示范企业。

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为牵引,引导企业对照“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四阶段发展标准找差距,促进企业开展新型能力顶层设计,实现战略优化、业务转型及组织变革。

建设并完善两化融合贯标评定线上线下协同工作平台,建立市场化贯标模式及贯标质量保障体系。

在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工业强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中采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加快形成市场化采信机制。

3.全面促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深度参与工业企业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提供工业设计咨询、数据挖掘分析、流程优化重组、设备能源管理等服务。

引导风电、智能终端、大型数控成套装备等行业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在线检测、远程维护、质量诊断、故障预警、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协同生产、远程服务、个性定制等融合创新应用示范企业。

面向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支持制造企业、
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开展设计工具、生产装备、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智能芯片及工业控制设备等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一批行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培育一批具备架构设计、综合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综合能力的工业自动化及信息技术集成服务企业。

(二)实施业务流程协同工程。

4.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升级。

以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放创新交付平台、在线工业设计中心、创客中心、创新工场建设,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实现产、学、研同步协同研发的试点示范企业。

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加强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设计体系,缩短研发设计周期,提高研发设计的数字化、协同化水平。

支持规模以上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研发设计工具和协同设计系统,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智能化研发设计平台,发展众创、众包、众筹、云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等互联网新型研发设计模式,在线实时发布研发设计资源,促进创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研发测试、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开放服务。

5.推进生产制造管控集成。

综合运用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M2M(机器与机器通信)、增材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构建网络化生产制造系统,建立纵横集成、端端集成的智能制造体系。

加强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构建连接生产与管理各环节的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设备、制造单元、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

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建设面向车间执行层的计划排程、生产调度、过程控制等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智能控制、机器学习与人机交互。

加强物联网集成应用,通过在设备及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模块等智能互联装置,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

加快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推广应用,实现生产管理的可视化、实时化、精准化。

6.推进经营管理智能转型。

加快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促进企业资源计划(ERP)、制
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数据管理(PDMPL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关键管控软件的普及推广应用,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力。

支持制造业服务化支撑平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设,引导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拓展在线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处理、远程诊断和产品后市场服务。

7.提升“云计算+大数据”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工业云”平台等新型生产设施,形成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