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糙.(cāo)酒肆.(sì)黝.黑(yòu)广袤.无垠(máo)B.匿.名(nì)禁锢.(kù)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
C.吹嘘.(xū)佃.农(diàn)戾.天(nì)深恶.痛疾(è)
D.诘.责(jié)滞.留(zhì)锃.亮(zèng)颔.首低眉(hàn)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小说《我是猫》,虽然没有抑扬顿挫
....的故事情节,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读者的青睐。

B.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
....,青丝变白丝;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
C.今天他鹤立鸡群
....,和平日嬉皮笑脸的样子判若两人。

D.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消息
....。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新华社报道,缅北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已有至少2万余缅甸籍边民涌入中方境内临时避战。

B.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C.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能力。

D.华亭县关山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5、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
梯子。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6、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你没有过走进别人内心世界的机会,你就永远不会理解历史和个体的复杂性。

②只要你进入过一次别人的内心世界,你再看待其他人的时候,你就会去考量:是不是我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了人家身上?
③我们以前老讲“要推己及人,要学会宽恕”,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即要学会去体谅别人。

④实际上,态度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是能力问题。

⑤因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所以才看不到别人经历的东西。

A.③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②① C.③④①⑤② D.①②⑤③④
7、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

(王绩《野望》)
(2)________,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3)相顾无相识,________。

(王绩《野望》)
(4)昔人已乘黄鹤去,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5)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7)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8)重岩叠嶂,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

(郦道元《三峡》(9)________,清荣峻茂。

(郦道元《三峡》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
(2)阡陌交通
..(________)
(3)博学善.属文(________)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风吹白鸽拨琴弦
黄舒灿
①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慢慢逛,细细看,转眼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带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框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

他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他,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

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转换让我目不暇接。

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

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

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

一曲终了,我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枚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

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赞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

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

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

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

最后高亢激昂,让人赞叹。

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这寻常的一幕,原来可以这么美好。

我感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与应和。

⑧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椅,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看,远远地望着。

无关风月,无关忧愁,我也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⑨“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女士问我,“对的”,我微笑回答。

“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

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

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他,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

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

这么多年了,他积攒的铜币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用来救助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多么希望没有战争啊。

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

”听后,我对老人又多了几分敬佩。

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⑩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

我忽然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

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

⑾我呆若木鸡地驻足在这位老艺术家的面前心潮涌动。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⑿突然,最后的曲子结束了,清风拂过,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碎成一地的金光斑,所有的白鸽都朝着蓝天的同一方向起飞……
⒀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选自《黄舒灿作品集》,有删改)1.文章以“风吹白鸽拨琴弦”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选文第⑥段老人的琴风是怎样变化的?
4.试分析第12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从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

2、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里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却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

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

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

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

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
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

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

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里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

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

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

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

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

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朵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1.选文采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_______ 爱花、_______
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4.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5.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含义。

四、写作题(40分)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

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D
B
D
A
C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长歌怀采薇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飞漱其间

1.(1)对……感到惊异;(2)交错相同;(3)擅长,善于;(4)停止
2.(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

这反应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

1.风吹白鸽拨琴弦巧妙地借用了白鸽,象征了老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进一步体现了老人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主旨。

也赋予了文章艺术气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热爱和平。

3.开始时反复快奏回旋、忽而节奏轻快;接着琴风突转,像悲伤的颂歌;最后高潮激昂。

4.环境描写,渲染了伦敦鸽子广场因老人弹奏产生的和谐、宁静、快乐的气氛,烘托了老人通过弹奏传播快乐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变魔术来比喻老人弹吉他,形象生动,表现老人技
艺之高。

1.托物言志(或象征、以物喻人)悟花学花
2.“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这里有“有力证明或辩护”之意。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花朵平静的心态和洁净的心灵,虽然凋落,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从而展现出一种难言的美丽。

3.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深情的最后一瞥”无不展示了花对土地的呼唤及对人间深情的依恋,落花有情,即使凋落,也依然美丽。

作者爱花,爱花的美丽,同时也怕美丽的失去,“惆怅”一词正是作者复杂心境的体现。

4.示例: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由上段的卖花因缘过渡到下段的爱花因缘,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5.示例:文章托物言志,借花寄寓了高远的人生志向:作者珍爱人间的每一朵好花,花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和永恒的智慧,所以作者愿把自己变成一朵花。

同时,作者更愿像花那样,即使不被欣赏,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地注视人间的美好,用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把花的“芬芳”“香给这个世界看”。

点拨:联系主旨回答。

作者借花抒写感悟,希望自己具有花的品质和智慧。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