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一、课程性质: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属于主干课程。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建筑力学知识;要求了解材料结构的组成规律,掌握物体的平衡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掌握一般常见的材料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小型结构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熟悉各种结构的受力性能,及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打下一定的力学基础。
三、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前面的高等数学、物理学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本课程要求的数学知识有:解析几何,矢量代数的基本计算,简单函数和复合函数的导数,微分和偏导数。
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线积分的概念,一元函数的极值,二元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又为后续的建筑结构等专业课作基础。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以施工员等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工学结合阶段企业和施工现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制定了具体的工学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再将各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能力培养分解到本课程实践教学中,引领实践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
3、遵循"以行动为导向,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以施工员等施工技术岗位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并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而行动则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和独立完善,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4、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务实性和前沿性。
课程内容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和学校教师共同选择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序化于由实际情境建构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
课程内容服从和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5、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差异性的特点,实行差异教学,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的学习考核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五、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课程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知识紧凑。
教学方法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为目的,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目标。
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 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 边讲边做, 边学边练。
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1)讨论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分组准备并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争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如果统一不了,不同的观点可以允许存在,以后继续讨论,甚至保留。
(2)任务驱动教学 教师提出几个典型性的习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从中领会思路,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综合练习法教学 采用集中一周时间,进行大作业练习方式煅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
想,都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六、成绩评定及标准:
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分为二个部分:
(一)平时成绩(40%)
主要是: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10%);平时书面作业(20%);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情况;(10%)
(二)期末考试(60%)
七、教学模式创新
行动导向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综合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因素,采取工作目标导向、教学任务联系生产实际( 工学结合) 、理论与实训( 实习、大作业) 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打破了学科式课程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