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是相互对立或相互替代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趋势。

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内容。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避免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农业现代化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上不可能完全相同。

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和12公斤。

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

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强国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大量出口农产品,雄厚的农业基础使这些国家不用为粮食产量不足而发愁,从而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提倡和实施农业可持续战略。

与之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尚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薄弱,仍受人口增长过快、科技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灾害频繁、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多种因素困扰。

因此,首先要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产业升级,因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那种一味强调可持续而延误或忽略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的长远规划。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避免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农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结合,注重持续能力,这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1994年“国际土壤学大会”,关注的焦点就是“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更高生活需求的同时,如何避免和降低土壤和环境退化对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危害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家,简单地将环保技术或自然农业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甚至以传统农业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是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受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批评。

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能代替农业现代化,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因为,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这样一来,就可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发达国家由于采取能源和化学上高度集约的工业化模式而造成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负面效应,引导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那种持西方生态农业的观点,主张不投入、少投入,不用化学品等,在科学上和农业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还可能导致战略决策上的失误。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过程。

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重大转型期,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如何从我国国情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出发,做出科学的路径选择是转型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探索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基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层级性。

1998年我国学者何传启首次提出“第二次现代化”概念,并于翌年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在他看来,人类从诞生到2100年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其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而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其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它也具有许多自身独特的内涵与发展层次。

黄祖辉、张冬平等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其生产目标和追求农业科技的主要特征是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水利化,这一过程即为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第二个层次是指在第一个层次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为提高农业的生产和生态效益,维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其生产目标和追求农业科技的主要特征是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物化、农业设施化、农业产品化和与之配套的管理现代化等,这一过程即为第二次农业现代化。

虽然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如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人,尤其粮肉生产已过剩,但是目前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产品市场还比较脆弱、农民还比较贫穷。

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在追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协调发展第一次农业现代化和第二次农业现代化,在提高农民收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的同时,维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共识。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能够满足当代人类需要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强调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

所谓可持续农业,就是一种既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和纤维,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甚至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保持农业的长久永续发展,保证满足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的农业系统。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业自然资源中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浪费现象又相当严重,水、肥、种子以及土地、劳动力的利用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对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也不到40%(发达国家达
到70%—80%),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高达2/3以上。

相对短缺和浪费严重并存的资源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且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也将不断升级。

如果不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资源投入将难以为继。

另外,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功能、效益、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延伸、丰富之中,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在逐步增大、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资源约束和需求增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基于以上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求状况,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能沿袭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道路,否则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将会受到一系列发展难题的困扰,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试验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模式。

因为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虽然充分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但由于产出水平低,无法满足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方面吸收“石油农业”的长处,适量投入石油产品,追求农产品的高产出,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满足人类社会对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