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自3.2章自然区划3节等级系统4景观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 D、我国疆域主要位于东亚大区和亚洲中部大区 范围。 • 东亚大区的特征是具有湿润的季风气候以及由 南向北连续更替的森林地带谱。 • 亚洲中部大区的特征是具有干早气候以及荒漠 草原地带谱。 • 青藏高原高耸于亚洲中部大区的南半部,具有特 殊的气候和地带谱,应视为一个特殊的“亚大 区”,或看作一个独立的大区。 •上述三个大区的大地构造差异非常显著,地势差 异悬殊,大区的界线几乎完全决定于地势界线。
(4)自然州
• A、自然州——是比自然亚地区低级的非地带件单位, 也称为次亚地区。目前 对自然州的研究很不充分。 • B、一般认为,自然州的划分标志是自然亚地区内地质 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自然特征的变化。 • C、在山地区域划分自然州时应注意山脉的中等组合情 况;在平原区域则应注意沉积物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和气候省性分异。
3.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 —景观
• 看书P195
图8.4 叠置交替系统示意图
(2)自然地带
• A、自然地带——是次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视为最基 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 B、每个自然地带都具有特定的反映地带分异的土壤和植被类型, 从而构成一定的优势景观型。 • C、在地势和构造地貌差异支配下,每一自然地带内部通常形成从 居于该自然地带的景观型和垂直带谱,它们与平地的显域景观型 有所差别,并且不成为优势分布。 • D、自然地带划分的主导标志往往是构成优势景观的显域性土壤 和植被类型,并可以把它们的界限作为自然地带的分界线。在缺 乏上述资料的情况下,往往选用某些气候指标(如温度指标、水 热指标等)作为划界依据。 • 必须注意,气候指标与自然地带关系只是相关关系,因此对指标 的选用要因地而异。例如,在确定华南的地带界线时,温度指标 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西向延伸;在确定华北和东北 的地带界线,水热指标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北—西 南向延伸。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精品PPT课件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精品PPT课件

一.双列系统
双列系统: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即两 个并列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1.自然带:地带性区划最高级单位,但有分歧:
伊萨钦科和格里高利耶夫:基本热力带(否认) 我国多数地理学者: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赞成)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不是区划的一级单位,作为0级单位(折中)
罗开富“草案”(东西两壁) 黄秉维“初稿”(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名称 东部季风大区 西北干旱大区
青藏高寒大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异因素 濒临海洋 深处内陆
新构造
自然地理特征 湿润;平原低山;森林植被
干旱;低高原、中山、盆地; 荒漠、半荒漠
高寒;高高原、高山;草甸草 原、荒漠
2.自然地区
① 自然大区内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② 划分依据:大洲Ⅱ级大地构造-地貌,湿润程度 前苏联:俄罗斯平原、西西比利亚低地、中西伯利亚台地、远东山
(三)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1.通过双列系统不完全区划单位交替 叠置,从而得出完全综合性的单列 系统区划单位
2.特点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
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小区(景观)才 是最综合的单位
总结:单列系统的特点
反映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性 只进行一个系统的区划研究 区划单位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合 应用于中低层次的综合自然区划
揭示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深化自然地理理论研究; 揭示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 全面评价、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服务经济建设。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为生产服务的作用。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11 2 4 5 3 6
热量带界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 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 逐级进行划分。 • “自下而上”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 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 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 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有各种实用区划,如公
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 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有机
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制

综合自然区划-景观解析

综合自然区划-景观解析
❖ 区划单位和类型单位:区划单位是地域上连接的不同自然 地理综合体合并的结果,其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 能出现两个命名相同的区划单位;类型单位则是在地域上 可以是不连续、彼此分离的,在地表可以重复出现的自然 地理综合体。
❖ 类型系统是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由多种多样的低 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单位,越是高级单位越抽象,分 类就越简单,但更具有本质特征。
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
❖ 界线:是区域划分的具体体现,表明两个相邻的、彼 此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在质上转变的线或带,一般处在 自然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显著的带段。
❖ 界线是一条龙逐渐变化、宽窄不一的过渡带,具有相 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固体基础界线明确 ,易确定, 土壤和植物界线往往变化多端,但能用仪器或目视观 察确定,而气候,水文,动物等要素界线则表现模糊, 不能目视,需要专门方法确定
景观的同一性
❖ 发生同一性
❖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 组成成分同一性
❖ 结构同一性 ❖ 1.组成结构同一性 ❖ 2.土地结构同一性
第5节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 地带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 经度省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 山势特征对山地垂直带结构的影响 ❖ 非地带性单位类型 ❖ 山地景观的划分 ❖ 实例
❖ 特点
❖ 自然带 自然地带 自然亚地带 自然亚次带
❖ 自然带: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 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净辐射与热力条件相关 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其是最高级的 地带性区划单位。自然带应该按热量的地域 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
❖ 自然地带:
❖ 亚地带:
❖ 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 概念:由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形成的非地带 性单位
❖ 特点
❖ 大区 地区 亚地区 州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从源,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 从众,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 从主,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古地理法 类型制图法 顺序划分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因此对于要进 行区划的地域和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形成和演变、 分异的历史背景、自然特征成因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及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然后逐级划分综合自然区域。
自然区划的划分依据: 相似性和差异性
自然区划与土地类型
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但划分的单位等级 不同。
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 小范围自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 地类型研究的范畴。
自然区划单位:面积大,结构复杂,独特性明显, 能反映一个区域全面的自然特征。
土地分级单位:面积小,结构简单,相似性突出, 只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个自然片段
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的研究,区划时关注的重 点是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发展和变 迁过程。
相对一致性
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域 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如,自然带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基础的大致相 同。
区域共轭的原则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 为农业区划服务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具有统一发展过程,都是在地域 分异因素作用下的一个发生上统一的整体。
统一性不应理解为组成成分的所有特点形成的同 时性,而应以区域单位整体特征的发展史为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综合自然区划
大致相同;
地区(次一级单位)的一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 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也大致相同,如半湿润地区:干 燥度,1~1.49,年降水量,500~1000㎜,森林草原。
3. 区域共扼性原则
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区 域系统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部分。
如山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山地极不相似,但根据区 域共扼性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一个区域单位中。同 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类似但彼此隔离的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 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一个组成要素为 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以地貌为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地貌区划

以气候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气候区划
以水文为对象所进行的水文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 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 的区域等级系统。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 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 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的研究; (2)反映某一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
认识性区划方案的研究; (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应用的研究。
综合自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
(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 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 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 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因 地制宜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 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而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 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良性生态平衡提供基本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第九章综合自然区划

第九章综合自然区划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 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 的一致性。 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 第二,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
带是按照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反映来划 分的。 划分带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的气候指标,如地面热量平 衡值、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活动积温等。 关于全球带的划分存在不同的见解。目前公认的自然带 的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 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 带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物理风化与物质移 动较强烈,冰川和流水 的搬运与堆积 由于化学风化微 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 成很粗,土壤剖面一般 发育很差 荒漠、草原与草甸 为主,山地及谷地中间 有森林 第四纪冰期以后, 在地面上升过程中形 成。除柴达木外,与西 北干旱区的植物关系较 少,植物种属很少 第四纪冰期的冰川 遗迹广泛分布
系统,高级别的区可以划分为低级别的区,低级别的单位可以合并 为高等级的单位; 第三,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的一致性具有不同的标准。

区域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 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也称为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 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
基本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地带性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地理学界对于带的定义和是否作为划分单位的问题尚存在争议。 主要有四种观点: ①认为带并不具有一定的水热平衡值,也不具有共同的气候, 生物,土壤类型,不能作为地理综合体区域单位,而只是一种 气候区划单位,既然有地带,没有分带的必要; ②认为带是一个假定单位; ③认为热量带基本上是热量类型,而不是一个自然区域; ④目前大多数区划工作者认为,带是高级区划单位。

《自然区划》课件

《自然区划》课件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区资源, 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
研究各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 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自然区划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局限
• 能够科学地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 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划分标准和方法有一定主观性。 • 忽略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实施自然区划的步骤
自然区划的分类方法
单因子区划法
根据单一因子(如气候、地势 等)进行划分,简单直观。
多因子区划法
综合考虑多个因子(如气候、 地形、植被等)进行划分,更 全面准确。
层次区划法
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层次态环境保护
2 资源管理与规划
3 自然灾害防治
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 学依据和管理参考。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自然条件进行 城市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划
根据土壤肥力和降雨情况划分不同 类型的农业区,提高农业产能。
《自然区划》PPT课件
自然区划是一种将地球表面根据自然元素特征进行划分的方法,它有助于深 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自然区划简介
自然区划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区 域,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
自然区划的定义
自然区划是根据地球表面的自然元素,如地势、气候、水文等特征,将地球 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
1
收集数据
收集与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2
选择划分因子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划分因子。
3
划分区域
根据划分因子进行区域划分,形成自然区。
4
评估和调整
评估自然区划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自然景观养护三等级标准

自然景观养护三等级标准

自然景观养护三等级标准
引言
本文档旨在确定自然景观养护的三个等级标准,以便指导相关养护工作的实施和评估。

通过对景观的维护和保护,我们可以提供更美丽和可持续的自然景观环境。

一等级标准
1. 一等级标准适用于自然景观中最重要且风险最高的区域。

2. 一等级标准的养护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定期巡视和监测,以保证景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 经常修剪植被,维持景观的美观度;
- 清理垃圾和杂物,保持景观的整洁;
- 定期检查和维护园路和设施。

二等级标准
1. 二等级标准适用于自然景观中次重要的区域。

2. 二等级标准的养护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定期巡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植被病虫害问题;
- 做好除草和施肥工作,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
- 清理垃圾和杂物,保持景观的整洁;
- 定期检查和维护园路和设施。

三等级标准
1. 三等级标准适用于自然景观中次级和次要的区域。

2. 三等级标准的养护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定期巡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植被病虫害问题;
- 做好除草和施肥工作,保证植被的基本生长需求;
- 清理垃圾和杂物,保持景观的整洁;
- 定期检查和维护园路和设施。

结论
通过制定自然景观养护的三等级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规范和管理自然景观环境的养护工作。

不同等级的养护要求能够帮助我们优先关注风险较高的区域,确保景观的美观和安全。

希望本文档能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合自然区划课件

综合自然区划课件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 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 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 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 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 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这种地 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第7页,共45页。
• 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不同 的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
第13页,共45页。
3、地理相关分析法
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 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 行区划:①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 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 坐标网格的工作底图上;②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 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 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③在此基础上逐 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带的划分应该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通 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
第18页,共45页。
• 自然地带
次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 带性区划单位。每个自然地带都具有特定的反映地带分 异的土壤和植被类型,从而构成一定的优势景观型。在 地势和构造地貌差异支配下,每一自然地带内部通常形 成从属于该自然地带的景观型和垂直带谱,它们与平地 的显域景观型有所差别,并且不成优势分布。
一、概述
(一)概念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是确定
区域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方法。 广义:区划是确定地理界线的研究
第2页,共45页。
区划的特点
• 所划分的区域在空间上统一,不可分割 • 区划的对象是地域综合体 • 区划就是“地域系统法” • 区划不仅是划分,还有合并 • 地域分异规律学说是区划的理论基础 • 区划不排除分类

综合自然地理本科教学第三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本科教学第三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3.亚地区
(1)定义:
地区内进一步划分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 性质等基本相似,相当于第三级大地构造单 元,其气候、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区域共 同性。 (2) 划分: 相应的地貌组合特征为标志
我国典型自然亚地区
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 地、秦巴山地、闽浙丘陵等
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
规律,建立两种并列的
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
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 的,而单列系统中联系单 位是基本的。
区划单位。
总结2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有四种,分别是: ①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 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统一的双列系统; 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 一的单列系统; ③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 ④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 性单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2.地区
(1)定义: 自然区内划分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 位,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原 苏联有的学者把这级区划单位称之为“国”。 自然地区比自然大区的发生统一性和区 域界限更加鲜明。 (2) 划分: 地质地貌基础
我国的自然地区划分
东部季风大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华中 华东地区 、华南西南地区 等; 西北干旱大区: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等; 青藏高原大区 :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青藏 高原东南部地区
③分类:统一单列系统
交叉单列系统 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由陈传康等学者提出的,是通过双列系统相叠置而 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 该系统是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列区划单位入手, 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运用主导标志法进行两 类区划单位的界线网格的叠置,是地带性区划单位 内有非地带性差别,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内有地带性 差别,从而相应形成省性单位和带段性单位,为单 列系统在带内划分地区(自然国),地区内划分地 带,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课件

综合自然地理课件

综合自然地理(李春花)第一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一、系统概述1.系统概念2.系统分类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3.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相关性(系统、子系统、环境间)、稳定性、变异性二、整体性概念的发展1.传统观点的整体性—内在联系性指的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定性的描述,不能定量地表达整体性原理。

2.系统观点的整体性——功能和结构的整体性(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原理——功能超越性原理,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2)结构整体性结构是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是各组成元素的相互结合的方式。

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

注意:系统观点的整体性涉及能量流动,所以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探讨地球表层的能量流动和转换。

a.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如太阳能进入地球表层后的转化过程。

b.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指的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

注意: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的过程都不可能自动地复原,要使系统从终态回到初态必需借助外界的作用。

熵:克劳修斯所创,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均匀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混乱。

他认为:根据熵增加原理,整个宇宙在走向混乱趋向无序,一切运动都将停止,最后达到“热寂”。

景观与区划

景观与区划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
类型学派
类型学派把景观抽 象为类似地貌、气候、 土壤、植被等的一般概 念,可用于任何等级的 分类单位,将整个地球 表面称作景观壳。
区域学派
区域学派则把景观理 解为特定分类等级的单位,相当 于自然地理小区,它在地带性和 非地带性两方面是一致的,并且 是由地方性地理系统的复杂综合 体在其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相 互联系的地域组合。
景观生态学
自然地理系统或景观的研究是以自然地域为中心,通过 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把那些处境、生境和生物 群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地域性的考察。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
二、国内外景观研究简史
景观认识
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的近代地理学。拉采尔注意到人文景观或文化 景观的研究,1906年施吕特尔的《人的地理学目标》之后,景观成为地 理学普遍承认的科学术语。 苏联的景观研究偏重于自然景观方面,自成一派,影响较大。贝尔 格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的概念,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称之为景 观地带。卡列斯尼克提出了景观学的定义和景观的分类、类型、结构等 概念。伊萨钦科认为景观学包括景观学说、地域分异学说和景观区划理 论。索恰瓦则认为景观就是地理系统。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
第一节 研究简史
第二节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第三节 行政区划 第四节 自然区划 第五节 经济区划 第六节 综合区划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
教学重点
• 了解景观研究的历史和研究内容。 • • • • 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阐明中国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分异规律。 掌握自然、人文、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阐明主要的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划方案。
有明确的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
洪堡概念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一、名词解释: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优点:(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

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 可以把常用的区划原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区划 的一般原则,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 则;二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 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般性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 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 遵循上述原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和差异性”,才具有自然区划的意义。
• 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
• 二者的不同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一般说来,大 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小范围自 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 • 总之,综合自然区划是一种揭示等级较高的地域个体
单位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它需要以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
为生产服务的作用。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 自然区划是在比较全面地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和具有
比较适当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的。
• 自然区划需要对研究区域各级自然综合体作全面的 认识,即不仅要认识各自然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还要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掌握区域 的地理现状,还要了解区域自然历史过程。
• 自然区划代表着一定时期区域自然地理研究最后的
• 自然区划的依据: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域的联系性。
• 区域的联系性:主要是指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 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 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

自然区划名词解释

自然区划名词解释

自然区划名词解释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指对地球表面按照自然要素的特征和分布进行划分和区域划定的工作,目的是为了研究和管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它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资源分布。

以下是一些与自然区划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1. 生态区生态区指在地球表面上,根据生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地理分布规律而划分的区域。

生态区的划分依据包括植被类型、动物种类、气候水文等因素。

•示例:热带雨林是一个生态区,它具有高温多雨、丰富植被和动物种类多样等特点。

2. 气候带气候带是根据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一系列纬度带状区域。

气候带的划分主要依据是降水量和温度等因素。

•示例:副热带气候带是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一个气候带,它的特点是温度适宜,降水量适中。

3. 地貌单元地貌单元是指地面上具有独特地貌特征的单元区域。

地貌单元的划分基于地形形态、地质构造和地貌过程等因素。

•示例:高原是一种地貌单元,它通常位于山脉之间,地势相对平坦,植被矮小。

4. 资源区资源区是根据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将地表划分为不同区域,以便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示例:盆地是一种资源区,它通常具有富含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地下结构。

5. 生物地理区生物地理区是根据生物种类和分布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区域。

生物地理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是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差异。

•示例:北极是一个生物地理区,它寒冷且缺乏植被,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种类较少。

通过对自然区划相关名词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地带

次亚地带
举例: 带段:
我国东部季风大区可分为五个带段:赤道 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
国:
东北-华北地区叠置带段。
特点: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只有自
然区才是最综合的单位。
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景观(Landscape) 的起源
“三大区”
西北干 旱区
青藏高 原高寒 区
东 部 季 风 区
中国三大自然大区
西





旱 区 青 藏 高 原 大

季 风 大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大区 气候 地貌 水文
东部季风大区
季风,雨热同期 海拔500m以下, 多平原
多外流河, 雨水补给为主
西北干旱大区
干旱 高大山系分割的 盆地、高原
多内流河,雨水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次亚地带
最低级的地带性划分单位。
不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区域,在某些亚地带内自然 地理综合特征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局部的和更次 级的地带性分化才构成次亚地带。
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次亚地带划分的可能性只 有深入研究后才能判断。一方面由于其地带性特 征十分微弱;另一方面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干 扰强烈,使其地带性特征更为削弱。
大 区
东部季风大区
西北干旱大区 甘新 地区
青藏高原大区
地 东北 华北 区 地区 地区
华南 内蒙 华中华 西南 古地 东地区 地区 区 长 江 中 下 游 平 原
西北部 东南部
部 分 亚 地 区
大 兴 安 岭
东 北 平 原
华 北 平 原
黄 土 高 原
四 川 盆 地
塔 岭 内蒙 里 阿里- 川西南 南海 天 古高 木 昆仑山 藏东地 丘 诸岛 山 原 盆 地 区 陵 地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征
地带性区划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 延伸,并呈带状分布的趋势;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 响,单位空间变的复杂,延伸方向偏离纬线方向; 区划单位的空间变化有南北半球大致对称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的分化及其边界的 主要原因; 等级愈高,其共同的属性越少,即相似性愈简单。 而区划单位的等级愈高,则各个区域的结构愈复杂, 个性愈突出。
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带 地带 亚地带 次亚地带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最高单位。 依据:热量地域差异——太阳辐射。 实际工作中以气候来划分带,以植被和土壤特征来 表述气候特征。 自然带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为过渡带所衔接,因此 在决定自然带范围时,还应参照其他自然标志。土 壤与植被是重要的参考标志,与自然带的气候特征 相互映照。 分为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 热带、热带和赤道带。
自 然 地 区
亚热带 湿润常 绿阔叶 林地区
热带湿 润季雨 林地区
干旱草 原荒漠 草原地 区
干旱 荒漠 地区
亚地区
地区的一部分
亚地区是自然地区的一部分,主要是 最近地质时期在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 由地区分化出来的。
共同性
其范围内具有最明显的地势起伏与地质 构造一致性,每个自然亚地区的地质构 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 相似,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土地类型 的组合等也具有明显的共同性
(二)景观的特征 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 的区域。景观内的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分带性 和地貌分异均很不明显。 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 界限是相吻合的,即景观界限与气候区、地貌 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的界线大致符合。 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典型特征。它能够提 供对区域的典型自然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全面认 识从而有别于土地单位。
(2)这两种属性虽然在空间分布上有不同的 秩序,但地表自然界地域差异和区域空间分 布的规律性是两种因素交织作用和两种规律 的综合体现。
研究方法: 从划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入 手,然后进行等级相称单位的叠置。 在地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交替运用主导标 志法进行区划。
等级体系
大区 国 地区 省 亚地区 州 地带段 亚 地带段 次亚 地带段 区 地带 带段 带
“景观”一词最早出自希伯莱文的《圣经》(旧约
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
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
景观一词的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
画面,它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象等一致,等同
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从17世纪开始直到现在,大多数风景园 林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 意义上的景观,即风景。 而到文艺复兴之后,景观逐渐被引申为包 含着“土地”的地理空间概念,尤其在 18~19世纪,这个空间概念获得了一个更 为广泛的含义,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 可见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这时景 观才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
其地势、构造和地理位臵决定了自然 条件在其范围内水平的或垂直的一定 地带性型
大 区 地 区 东北 地区 寒温带 和温带 湿润半 湿润针 叶林与 草原地 区
东部季风大区
华北 地区 暖温带 湿润半 湿润至 半干旱 夏绿林 与草原 地区 华中华 东地区 华南西 南地区
西北干旱大区 青藏高原大区
内蒙古 地区 甘新 地区 青藏高 青藏高 原西北 原东南 部地区 部地区

低级
比自然亚地区低级的非地带性单位
划分标志
自然州的划分标志是自然亚地区内地质 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自 然特征的变化
应用实例 在山地区域划分自然州时应注意山脉的中等 组合情况;在平原区域则应注意沉积物的性 质及其分布特征和气候省性分异
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
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 的形成过程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决定于地势构造和 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
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 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按其区域从属关 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 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在区域合并或细分过程中,必然形成一个 区域等级系统。
任何一级区域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的影响下形成的;
有的区域单位划分以地带性因素为主,有的则以
非地带性因素为主,因而,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 类区域单位,称之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双系 列”。 而地表自然界存在着的反应这两种分异因素综合
作用的区域单位,则称为“单列系统”。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双列系统
单列系统
地带性等级 单位系统
非地带性等级 单位系统
综合性区划 单位系统
自然区划两列系统对比
双列系统 单列系统
大区
地区 亚地区


最高级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 占据大陆的巨大部分
与基本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
相当于古地台或巨大的地槽褶皱带
具有大气环流特征
每个大区在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都占 有特殊位臵
பைடு நூலகம்
综合自然区划
极带 14.6.3世界自然区划 冷温带 暖温带 青藏高原 高山区 热带
“五带”+“一区”
赤道带
14.6.4中国自然区划
这两因素共同作用 于地表自然界,其 影响是相互交织的, 具体表现是综合的 这一事实。 拟定单一系列的等 级系统来反应客观 存在的地域分异。
强 调 重 点 主 张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起因不同,规 律互不从属。
拟定两个独立的、有某些联系的 等级系统,分别反应地域分异的 两个方面。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是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 划分---即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单位在空间上的分布大致沿纬线方 向延伸,并呈带状分布的趋势。 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地带
(一)景观的概念
1、德语中:表示人们看见的地面外观,也表示一片 有限的土地。 2、英语中 (1)韦贝认为:景观是”从特定地点眺望时我们视 域内的那部分地球表面和天空。” (2)P.詹姆斯认为景观是指“区域的一部分,无论 用多少种必要的观点进行检查,它看起来仍然呈 现基本上相同的面貌。” (3)格拉内说景观是“地球表面某一片段及其相应 的天空给我们唤起的总印象。”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 2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 等级系统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 特点
3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根据区域的非地带性属性来 划分的。
气候干湿度变化
相应于各大地构造单元的山系、高原、平原及 其组合关系的差异 目前的等级系统: 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景观的个性特征和非重复性比土地单位显 著。土地单位由于典型特征反复出现于众 多个体之中,一般只着重类型研究。 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 史,面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干草原、荒漠草原、 荒漠,局部山地为 针叶林、荒漠草原 以牧为主,绿洲农业
有机质分解慢,作草 毡状盘结,机械风化 强
高山草甸、高山草原、 高山荒漠, 河谷中有森林 沟谷及较低海拔高原 面有农业,高原牧业


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
比大区次一级的非地带性单位,通常 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
大陆的宽广部分
不是呈带状按纬线延伸,而是“切断”按纬线延 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 在高纬度和低纬度不具有明显的更替现象,而 在中纬度有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更替的规律。
常常具有明显的界线。
三、综合性区划系统 理论依据: (1)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虽然起因有 别,但它们共同作用于自然界,使之同时具 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
地带
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每一个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 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物群系纲系。 依据:植被和土类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