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u:64 Ag:108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2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不涉及...
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煅烧贝壳
B. 粮食酿醋
C. 古法炼铁
D. 火药爆炸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煅烧贝壳是碳酸钙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元素化合价均没发生变化,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选项A 符合;B 、醋的酿造存在从乙醇转化为乙酸的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 不符合;C 、炼铁中有单质铁的生成,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项C 不符合;D 、火药爆炸属于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项D 不符合。

答案选A 。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把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注意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注意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化学的贡献。

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将煤进行液化处理有助于减少CO 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B. 为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常常在包装袋内放入硅胶或生石灰 C. 锅炉水垢中的CaSO 4通常先用Na 2CO 3溶液处理后再加酸溶液除去 D. 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组成元素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推广使用洁净煤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选项A 错误;
B 、为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常常在包装袋内放入还原铁粉,硅胶或生石灰只能做为干燥剂,选项B 错误;
C 、锅炉水垢先用Na 2CO 3溶液处理,发生沉淀的转化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溶于盐酸,选项C 正确;
D 、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的组成为纤维素,纤维类物质,某些合成纤维为烃类物质,选项D 错误;答案选C 。

3.下列物质依次按照混合物、氧化物、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 淀粉、CuO ,HClO 、Cu
B. 普通玻璃、H 2O 、Fe (SCN )3、葡萄糖
C. 水玻璃、Na 2O•CaO•6SiO 2、AgCl 、SO 3
D. KAl (SO 4)2•12H 2O 、KClO 3、NH 3•H 2O 、CH 3CH 2OH 【答案】B 【解析】 【分析】
混合物是指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中部分电离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据此可以分
析各个选项中各种的所属类别。

【详解】
A 、淀粉属于混合物、CuO 属于氧化物、HClO 属于弱电解质、Cu 是单质不是电解质,选项A 错误;
B 、普通玻璃是硅酸钠、硅酸钙、二氧化硅的混合,H 2O 属于氧化物、Fe (SCN )3属于弱电解质,葡萄糖属于非电解质,选项B 正确;
C 、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Na 2O•CaO•6SiO 2、AgCl 均属于盐类,SO 3是非电解质,选项C 错误;
D 、KAl (SO 4)2•12H 2O 、KClO 3均属于盐类,NH 3•H 2O 属于弱碱,是弱电解质,CH 3CH 2OH 属于非电解质,选项D 错误。

答案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及各种物质的成分掌握,难度不大。

4.下列化学用语或描述中,不正确的有 ①F -的结构示意图: ②氢氧根的电子式:
③HClO 的结构式:H —Cl —O
④SO 3的水溶液能导电,说明SO 3是电解质
⑤NaHSO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HSO3=Na++H++SO32-
⑥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和同位素间的转化都是化学变化
A. 1项
B. 2项
C. 5项
D. 6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F-的结构示意图:,故正确;②为羟基的电子式,氢氧根的电子式为:,故不正确;③HClO的结构式为:H—O—Cl,故不正确;④SO3的水溶液能导电,导电离子是硫酸电离的,硫酸为电解质,而SO3不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不正确;⑤NaHSO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NaHSO3=Na++HSO3-,故不正确;⑥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同位素间的转化属于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综上,不正确的有②③④⑤⑥共5项,答案选C。

5.如图,在一个容积固定的恒温容器中,有两个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在A、B、C内分别充入等质量的X、CO2、Y三种气体,当隔板静止时,A、C内的气体密度相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质的量:n(X)<n(CO2)<n(Y)
B. 分子数目:N(X)=N(Y)
C. 气体的体积:V(X)=V(Y)
D. 摩尔质量:M(X)=M(Y)
【答案】A
【解析】
当隔板静止时,代表隔板两侧气体的压强相等,容器恒温,所以处于同温同压的环境。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比。

A、C内的气体密度相等,所以气体X、Y的摩尔质量相等。

题目中通入的三种气体的质量相等,所以X、Y物质的量一定相等,所以选项A错误。

X、Y物质的量一定相等,即分子数相等,所以选项B正确。

X、Y物质的量一定相等,同温同压下体积一定相等,所以选项C正确。

A、C内的气体密度相等,所以气体X、Y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选项D正确。

6.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1 mol的11B中,含有0.6N A个中子
B. pH=1的H3PO4溶液中,含有0.1N A个H+
C. 2.24 L(标准状况)苯在O2中完全燃烧,得到0.6N A个CO2分子
D. 密闭容器中1 mol PCl3与1 mol Cl2反应制备PCl5(g),增加2N A个P—Cl键
【答案】A 【解析】
A.11B中含有6个中子,0.1mol11B含有0.6N A个中子,A正确;B.溶液体积未定,不能计算氢离子个数,B错误;C.标准状况下苯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苯的物质的量,则无法判断其完全燃烧产生的CO2分子数目,C错误;D.PCl3与Cl2反应生成PCl5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则1molPCl3与1molCl2反应生成的PCl5小于1mol,增加的P-Cl键的数目小于2N A个,D错误;答案选A。

7.25℃时,下列离子组在给定条件下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 使甲基橙显红色的溶液中:Fe2+、ClO-、Na+、SO42-
B. 溶有少量NaOH的溶液中:NH4+、Mg2+、HCO3-、NO3-
C. 水电离出的c(H+)=1.0×10-12mol·L-1溶液中:K+、Na+、S2-、SO32-
D. 溶有大量FeCl3的溶液中:NH4+、Na+、Cl-、SCN-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甲基橙显红色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Fe2+、ClO-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O-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A错误;B.NaOH与NH4+、Mg2+、HCO3-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C.水电离出的c(H+)=1.0×10-12mol•L-1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K+、Na+、S2-、SO32-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选项C 正确;D. Fe3+和SCN-之间反应生成硫氰化铁,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D错误;答案选C。

8.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NaHCO3溶液中加足量Ba(OH)2溶液:HCO3-+Ba2++OH-=BaCO3↓+H2O
B. 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SO32—+2H+=SO2↑+H2O
C.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SO2:SiO32—+ SO2+ H2O=H2SiO3↓+SO32—
D. 醋酸除去水垢:2H+ + CaCO3 = Ca2+ + CO2↑+ H2O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HCO3溶液中加足量Ba(OH)2溶液,离子方程式:HCO3-+Ba2++OH-=BaCO3↓+H2O,故A 正确;B.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的离子反应为3SO32-+2NO3-+2H+=3SO42-+2NO↑+H2O,选项B错误;C.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SO2,离子方程式:SiO32-+2SO2+2H2O=H2SiO3↓+HSO3-,选项C错误;D.用醋酸除去水垢,碳酸钙和醋酸都需要保留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2CH3COOH=Ca2++H2O+CO2↑+2CH3COO-,选项D错误;答案选A。

9.下列图示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A.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
B.过滤时漏斗下端需要靠在烧杯壁上,故B错误;
C.碘易升华,升华后的碘蒸气在冷的烧瓶底部凝华,故C正确;
D.蒸馏时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汽的温度,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故D错误;故选C。

10.对于某盐溶液的检验,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一定含有CO32-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一定含有SO42-
C.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一定含有Ba2+
D.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一定含有NH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可能含CO32-或SO32-,或HCO3-等,选项A错误;B.白色沉淀为AgCl或硫酸钡,则原溶液中可能含SO42-或银离子,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选项B错误;C.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或碳酸钙等,则原溶液中可能含Ba2+或Ca2+等,选项C错误;D.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气体为氨气,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选项D正确;答案选D。

11.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评价均合理的是()


离子方程式评价
A
将1mol Cl2通入到含1mol FeI2溶液中:
2Fe2++2I﹣+2Cl2═2Fe3++4Cl﹣+I2正确;
Cl2过量,可将Fe2+、I﹣均氧

B
1mol•L﹣1的NaAlO2溶液和2.5mol•L﹣1的HCl溶液等体
积互相均匀混合:2AlO2﹣+5H+═Al3++Al(OH)3↓+H2O
正确;AlO2﹣与Al(OH)3消耗
的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
过量SO2通入到NaClO溶液中:
SO2+H2O+ClO﹣═HClO+HSO3﹣
正确;
说明酸性:H2SO3强于HClO
D
Mg(HCO3)2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
Mg2++HCO3﹣+OH﹣═MgCO3↓+H2O
正确;
酸式盐与碱反应生成正盐和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将1mol Cl2通入到含1mol FeI2的溶液中,只能够将碘离子氧化完全,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I-=2Cl-+I2,正确的评价为Cl2不足,只氧化I-,故A错误;B、1mol/L的NaAlO2溶液和2.5mol/L的HCl
溶液等体积互相均匀混合,设溶液体积为1L,偏铝酸钠和HC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2.5mol,1mol偏铝
酸钠消耗1molHCl生成1mol氢氧化铝,剩余的1.5molHCl能够溶解0.5mol氢氧化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O2-+5H+═Al3++Al(OH)3↓+H2O,AlO2-与Al(OH)3消耗的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2:3,故B正
确;C、过量SO2通入到NaClO溶液中,SO32-有强还原性,ClO-有强氧化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的离
子方程式为SO2+H2O+ClO-=2H++SO42-+Cl-,故C错误;D、Mg(HCO3)2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正确
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4OH-=Mg(OH)2↓+2H2O+2CO32-,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本题的难点为选项B,注意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要从盐酸与偏铝酸钠
反应的方程式和量的关系分析判断。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
B.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
C.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D. CO2、NO2、P2O5均为酸性氧化物,Na2O、Na2O2为碱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离子化合物中可以含共价键,选项A 错误;
B 、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有关,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选项B 错误;
C 、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一定是离子化合物,选项C 正确;
D 、根据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可知,CO 2、P 2O 5是酸性氧化物,NO 2不是;Na 2O 为碱性氧化物,Na 2O 2不是,选项D 错误;答案选C 。

13.向10 mL0.1 mol·L -1 NH 4Al(SO 4)2溶液中,滴加等浓度Ba(OH)2溶液x mL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 =10时, 溶液中有NH 4+、AlO 2-、SO 42-, 且c (NH 4+)>c (SO 42-) B. x =10时, 溶液中有NH 4+、Al 3+、SO 42-, 且c (NH 4+)>c (Al 3+) C. x =30时, 溶液中有Ba 2+、AlO 2-、OH -, 且c (OH -)<c (AlO 2-) D. x =30时, 溶液中有Ba 2+、Al 3+、OH -, 且c (OH -)=c (Ba 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当x=10时,NH 4Al(SO 4)2与Ba(OH)2等物质的量反应,此时OH -量不足,OH -首先与Al 3+反应,与NH 4+不反应,所以溶液中有未参加反应的NH 4+和部分剩余的Al 3+存在,同时SO 42-也有剩余,但此时不会有AlO 2-生成,溶液中c (NH 4+)>c (SO 42-),错误;b .由a 中分析可知,溶液中不会有AlO 2-生成,溶液中有NH 4+、Al 3+、SO 42-,参加反应的硫酸根离子为0.001mol ,剩余0.001molSO 42-,溶液中NH 4+未参加反应,但溶液中NH 4+水解,故c (NH 4+)<c (SO 42-),正确;c .当x=30时,0.001 mol 的NH 4Al(SO 4)2与0.003 mol Ba(OH)2反应,生成0.002 mol BaSO 4、0.001 mol NaAlO 2、0.001 mol NH 3•H 2O ,且剩余0.001 mol Ba 2+和0.001 mol OH -,由于NH 3•H 2O 也是一种碱,存在电离平衡:NH 3•H 2O
NH 4++ OH -,使得溶液中c (OH -)大于0.001
mol ,c (OH -)>c (AlO 2-),错误;d .由c 中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Ba 2+、AlO 2-、OH -,其中溶液中c (OH -)大于0.001 mol ,含有0.001 mol Ba 2+,c (OH -)>c (Ba 2+),错误。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的计算、有关离子过量的计算等知识。

14.电镀工业废水中常常含有大量的Cr 2O 72-,一般用铁铵矾[Fe(NH 4)2(SO 4)2·6H 2O ]处理。

假设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最终得到n mol FeO·Fe y Cr x O 3,其中Cr 的化
合价为+3价。

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损耗,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在FeO·Fe y Cr x O 3中y=3x
B. 反应中共转移的电子数为3xnN A (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C. 该反应中Cr 2O 72-是氧化剂,铁铵矾是还原剂
D. 处理废水中Cr 2O 72-时,消耗铁铵矾的物质的量为3nx 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 、FeO·
Fe y Cr x O 3中,Fe 为正三价,由得失电子守恒知3x-y=0,即y=3x ,选项A 正确;B 、得到nmolFeO·FeyCrxO3,则一共有nx molCr 参加反应,1molCr 转移电子3mol ,且仅Cr 失电子,故转移的电子数为3nxmol ,选项B 正确;C 、反应中Cr 2O 72-中Cr 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变为+3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氧化剂,铁铵矾中铁元素由+2价升为+3价被氧化作为还原剂,选项C 正确;D 、消耗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为n(y+1),又由FeO·Fe y Cr x O 3电中性知3x+3y=6,代入前式得,消耗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为n(3-x),选项D 不正确;答案选D 。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在中学阶段铬有+6价和+3价,解答本题依据化合物的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

15.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 +、NH 4+、Fe 2+、K +、I -、SO 32-、SO 42-,且所有离子物质的浓度相等。

向该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

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肯定不含有SO 42-
B. 肯定不含I -
C.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SO 32-
D. 肯定含有NH 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无色溶液中不存在Fe 2+;加入溴水仍然无色,说明溴水发生了反应,且产物无色,I -和SO 32-均可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此时反应后溶液无色,说明没有I 2,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32-;由于SO 32-的还原性比I -强,故I -是否存在无法判断;因所有离子浓度相等,则根据电荷守恒可判断SO 42-肯定没有,据此进行判断。

【详解】溶液本身无色,说明没有Fe 2+;加入溴水仍然无色,说明溴水发生了反应,且产物无色,I -和SO 32-均可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此时反应后溶液无色,说明没有I 2,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32-,故C 错误;由于SO 32-的还原性比I -强,故I -是否存在无法判断,故B 错误;因所有离子浓度相等,则根据电荷守恒可判断SO 42-肯定没有,故A 正确;根据分析可知,无法判断是否含有铵根离子,故D 错误;答案选A 。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离子共存的条件,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16.某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可能是K +、Ba 2+、A13+、Mg 2+、A1O 2-、CO 32-、SiO 32-、C1-中的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无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原溶液,逐滴加入5 mL 0.2 mol • L -1的盐酸,发生的现象是开始产生沉淀并逐渐增多,沉淀量基本不变后产生气体,最后沉淀逐渐减少至消失;
③在上述②沉淀消失后的溶液中,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可得到沉淀0.435 g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Ba2+、Mg2+、A13+、SiO32-、C1-
B.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A1O2-、CO32-、C1-
C. 该溶液中是否含有K+需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D. 可能含有C1-
【答案】B
【解析】
①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无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存在与氢氧化钠生成沉淀的离子,即
A13+和Mg2+;②另取少量原溶液,逐滴加入5mL0.2mol•L-1的盐酸,开始产生沉淀并逐渐增多,沉淀量基本不变后产生气体,最后沉淀逐渐减少至消失,,所以一定不存在SiO32-,滴加盐酸产生和溶解的沉淀为氢氧化铝,题中所给的离子中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只有CO32-,则气体为二氧化碳,说明原溶液中存在AlO2-和CO32-,所以一定不存在与CO32-反应的Ba2+,再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唯一的阳离子K+;③在上述②沉淀消失后的溶液中,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可得到沉淀0.435g,则沉淀为AgCl,物质的量为:0.435g÷143.5g/mol=0.003mol,②中加入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n(HCl)
=0.2mol/L×0.005L=0.001mol<n(AgCl),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0.02mol Cl-。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Ba2+、Mg2+、A13+、SiO32-,一定存在Cl-,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AlO2-、CO32-、Cl-,故B正确;
C.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可以判断,溶液中一定存在钾离子,不需要通过焰色反应判断钾离子是否存在,故C错误;
D.根据生成氯化银沉淀的物质的量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根据离子的特征反应及离子间的共存情况,进行离子推断时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互斥性原则,判断出一定有某种离子存在时,将不能与之共存的离子排除掉,从而判断出一定没有的离子,如本题的原溶液中存在CO32-,所以一定不存在与CO32-反应的Ba2+;(2)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不可能只有阳离子或阴离子,如本题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唯一的阳离子K+;(3)进出性原则,离子检验时,加入试剂会引入新的离子,某些离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消失,则原溶液中是否存在该种离子要结合题目信息进行判断,如本题中的Cl-就是利用最终生成的AgCl沉淀的质量和开始加入的HCl的物质的量判断一定存在。

17.下列实验的现象及相应的结论都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生成的碘被四氯化碳萃取后下层溶液为紫红色,选项A错误;B、向NaCl饱和溶液中先通入NH3至饱和,再通入足量CO2,溶液中含有氯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混合后碳酸氢钠过饱和,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固体成分为NaHCO3,选项B正确;C、盐酸是无氧酸不是氯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根据盐酸酸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选项C错误;D、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白色沉淀可能为亚硫酸钡或硫酸钡,X为氯气或氨气等,若为氨气则二氧化硫没有被氧化,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8.三氟化氮(NF3)是微电子工业中一种优良的等离子刻蚀气体,它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发生反应:3NF3+
5H2O===2NO+HNO3+9HF。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F3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B. HF是还原产物
C. 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
D. NF3在潮湿的空气中泄漏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答案】D
【解析】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