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检测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三阶段性检测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今时代,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和功利他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和谐与健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有的甚至处于空虚状态。
为此,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成为不少志士仁人共同的生活信条。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有理想,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又包括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时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
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
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
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既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又要有正确的事业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长期的一贯的生活方式。
朱熹说:“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其止莫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特剐建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更应该经受磨难和考验。
自强自勉、积极向上,切不可自暴自弃、半途而废。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上,那些伟大的创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伴随着挫折和磨难,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
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具备刚健自强、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除上述美于理想志向和进取精神的内容外,关于天人关系问题,即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走道与人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禽之别以及人最为天下贵等问题的思想观点;关于人生哲学的理论根基与基本问题,即理欲关系问题;关于生与死的关系问题,即人生哲学的终极追问与人生价值的追求、超越问题等等,历代儒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这些看法和见解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思考和深入理解人生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选自杜振吉《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2017年6月30日《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时代,所有国家的社会生活都面临着同样问题:人们的心理不够和谐,健康。
B. 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坚信人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
当然,它们的内容与今天不同。
C. 进取精神不仅是一种内在品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了它,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D. 儒家的人生哲学内涵丰富.对于种种人生问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值得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提出当今时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 在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意义时,文章着重阐述了理想志向和进取精神两个方面。
C. 文章中论述理想志向和进取精神时,前者详细而后者简略,可见前者更加重要。
D. 文章结尾一段,还补充沦述了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论证更完整全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人生哲学至今仍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
B. 理想可分为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三个层而,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 天人关系、理欲关系、生死关系等人生问题,同样需要当代人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D. 深人丹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就能找到医治当代人们心理和精神病症的良药。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人们的心理不够和谐,健康”分析不正确,原文是“其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和谐与健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C递进关系不成立,原文为并列关系。
D“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不合文意。
原文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 试题分析:C“可见前者更加重要”不正确,从原文相关语句“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具备刚健自强、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可见两者同等重要。
3. 试题分析:D项“就能找到医治当代人们心理和精神病症的良药”错,选项的充分条件不成立,夸大了儒家人生哲学的作用。
原文只是说“为此,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原文第1段内容的转述,原文只是说“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选项充分条件不成立,夸大了儒家人生哲学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金钱花聂鑫森
古城湘潭雨湖边的这条巷子,叫什锦巷。
巷子长而曲,住着二十几户人家,一家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
院里的空坪谁也不会让它闲着,种树、植草、栽花,总有几个品类,让春光秋色怡目养心。
可简家的小院里,就栽一种花:金钱花。
先长苗于土,再移栽于盆,一盆盆的金钱花搁在高低低的木架上。
金钱花属菊科,又名旋覆花、金榜及第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于农历六月伊始,黄色,大小如铜钱,飘袅淡雅的香气。
一入秋,花则愈见金黄灿烂。
简家的当家人叫简亦清,在附近的平政小学教语文,高高瘦瘦,面目清癯,走路慢慢吞吞,见人一脸是笑。
但据说他讲起课来声震屋宇,学生的精神不能不为之一振。
他很安于现状,教小学语文没什么不好,一呆就是几十年。
同事们都知道他腹笥丰盈,尤其在中国文字的研究上颇有心得,用笔名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公开发表。
如果去教初中、高中的语文举重若轻,但他从没想过调离这码事。
简亦清的妻子是街道小厂的工人,工资不高。
独生子简而纯考大学时,填的志愿是商业学院的财会专业。
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想读中文系?他说:“我将来想搞经贸,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富足。
”简而纯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私营企业当会计师。
简亦清的业余生活很简单,一是侍弄金钱花,二是备课、看作业、读书。
他对简化字的推广觉得很滑稽,这把“六书”所称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搞乱了,是得不偿失。
他嘴上当然不说,但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简化字时,必写出相应的繁体字加以阐释,学生受益还感到有趣。
简家的日子,正如简亦清的名字:简单、清吉,但是,不露怯。
巷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别人怎么送礼,简家也怎么送礼;电器、家具、衣服、饮食可以不讲究,但简家购买必需的书籍,却从不吝啬。
简亦清身体不怎么好,眼睛发涩(看书太多)、喉咙上火发痛(讲课太用力)、气阻痰多(元气不足)。
他懒得上医院,只是用深秋采摘后晒干的金钱花泡水喝,据说很有疗效。
有人问他:“简老师,你栽金钱花,是自备良药治病吧?”
“此其一。
也可以为别人预防病和治病,此其二。
”
简亦清执教杏坛育人多矣。
学生中,当官的、从商的、搞科研、文教的,大有人在。
他们现在成气候了,总会记起简亦清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一辈子的道路取决语文”,于是格外专注语文的学习,因而大有收益。
师恩不可忘啊,便常会登门来看望简亦清,聆听教诲。
学生告别时,简亦清总会送上一盆金钱花,和一张用毛笔写了字的花签纸。
正在走仕途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陈翥的《金钱花》诗:“袅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
闲门永巷新秋里,幸不伤廉莫嫌多。
”
“简老师,这诗是你的夫子自道,也是对我的警诫。
谢谢。
”
有经商当了大老板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皮日休的《金钱花》诗:“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
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
简家的金钱花,年年是满院子的清香,满院子的金黄。
儿子简而纯成家了,有孩子了。
简亦清额上的皱纹,一年年的深,一年年的密。
就在他办好退休手续的时候,突然病倒了。
医院一检查,是肺癌晚期,六个月后安祥辞世。
秋风飒飒,枫叶萧萧。
有一天,简而纯兴冲冲跑回家来,对妈妈说:“我们公司董事长的父亲做七十大寿,为了彰显富贵气象,寿堂内外都要摆上金钱花。
他说要买下我家的金钱花,每盆两千元,全都要了!妈,一笔大钱哩!”
老人突然板下一块脸,大声说:“你爹生前没卖过一盆花,他走了也不能卖。
老板要摆阔,可以去堆金累银,别糟践这花了!”
简而纯垂下头,喃喃地说:“老板会怎么看我?妈……”
“我只记得你爹说过的话:要常想世人怎么看我!”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7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什锦巷,既交代了本地的民俗风情,展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又巧妙引出简家小院及其当家人简亦清。
B. 第三段为说明性文字,介绍金钱花的别名、习性、形状及颜色等,让读者对金钱花有具体了解,也使行文曲折多变。
C. 简亦清在给学生题写的诗歌中寄寓了深刻含意:走仕途的,告诫他要清廉为官;经商的,提醒他赚钱后不忘济贫助困。
D. 小说以金钱花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简亦清的生平事迹,并借物喻人,以清香淡雅的金钱艳比喻清瘦高雅的简亦清。
5. 小说中的简亦清人如其名。
请具体分析他的“简”与“清”。
6. 小说后四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简”:①业余生活简单。
侍弄金钱花,备课、看作业、读书。
②日子简单俭朴。
电器、家具、衣服、饮食都不讲究。
“清”:①面目清癯,高高瘦瘦。
②做人清白。
教书育人,尽职敬业;养花送人,防病治病。
6. ①后四段是小说情节的自然延伸,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也更曲折;
②从侧面衬托了简亦清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⑧以简亦清的话结尾,卒章显志,点明小说的题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核。
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
D项,“借物喻人,以清香淡雅的金钱花比喻清瘦高雅的简亦
清”的分析牵强。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目要求具体分析他的“简”与“清”。
解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简亦清人如其名”,“简”主要从第6段“简亦清的业余生活很简单,一是侍弄金钱花,二是备课、看作业、读书。
”,可以概括出业余生活简单,侍弄金钱花,备课、看作业、读书;从第7段可以概括出生活简单俭朴,电器、家具、衣服、饮食都不讲究;而“清”则落在他的相貌和做人处世上。
在文章第4段做了总括:相貌高高瘦瘦,面目清癯;做人清白:教书育人,尽职敬业;养花送人,防病治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内容上看,这四段写的是“简亦清死后他的妻子拒绝其子简而纯以每盆两千元的高价卖给他的公司董事长”,从侧面衬托了简亦清的性格特点。
从结构上看是小说情节的延伸,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再者小说结尾以简亦清的话作结,“要常想世人怎么看我”,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解答此类试题要关注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晓声: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
李玲
粱晓声197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88年调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直到2002年才转行,调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作为同事,粱晓声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
梁晓声一到大学,就完全投入到教书这一行当中,丝毫没觉得名作家有什么特殊的。
他先后独立给中文系本科生开设了“小说创作与欣赏”“散文写作”“文学影视评论”3门选修课,又和同事合开了一门“情感教育”课。
学生贾焱回忆说:“原本以为大作家讲课随口就来,应该是不需要备课的吧。
然而,梁老师在课堂上,手中却拿着一份讲义。
我这才知道他每节课都要认真准备,亲手写讲稿。
”“梁老师每节课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教室。
有时闲目养神,而更多时候是为了和早来的同学聊天。
谈文学,谈人生,天南海北,无所不包。
梁老师总是给予青年学生最热心的帮助,最诚挚的忠告。
”
在写作指导方面,粱晓声竭力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玄飘虚甜”之风,鼓励他们到真实粗粝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
男生俞德术是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家学子,他的小说《父亲》写了乡村贫困而苦闷的生活,粱晓声高兴地夸这是一篇“情怀浓郁”的“力作”,因为它包含着直面人生的“大勇气”。
女生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自己的祖母,那是一个一辈子辛劳不止而又从不叹怨命运的侗族老人。
粱晓声感叹说:“她身上闪耀着一种最底层的民众身上所具有的浑朴的本能的人生诗牲。
我们若同情她的辛劳不止,会显得我们自己太不知人生的况味。
”梁晓声以这些优秀习作为例,告诉学生,应该要谨慎地对待写什么的问题,只有选材上与众不同才可能具备艺术个性。
每当遇到学生不能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时,粱晓声便忍不住要提到雨果。
《丸三年》中,旺代叛军领袖朗德纳克刚逃出重围又不顾生死重返火场救下3个就要被失火吞噬的孩子,革命军领袖郭万深受感动而主动替他赴死。
这种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粱晓声认为这是人文精神的巅峰,每每成为他用以比较的标杆。
十几年间,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五六位教师一直共用一间大办公室。
粱晓声是教研室的老大哥,因为他的热诚,大家原先彬彬有礼的同事关系便转换威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的关系了。
没人的时候,他会处理自己的信件、批改学生的作业;有人的时候,他便侃侃而谈。
课堂上有什么好苗子,他必定会喜悦地倾诉给在场的同事;他自己近期的所思所感,也会坦率地与你交流。
而他自己的创作,多半回家才写。
约学生谈论文,他更愿意带他们到饭馆去,就手为爱徒的肚子增加点油水。
关怀学生学业的同时,他还为他们的就业、婚事操心。
他从没有觉得自己是有恩之师。
想到学生们离开父母在这个域市里独自闯荡,有许多事自己都帮不上忙,他“夜难寐时,扪心自问”,就觉得“实愧人师”。
尽管身在大学校园,但梁晓声教育的视野却不限于大学围墙。
2015年他出版了《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两本作文指导书。
粱晓声不仅反对仅仅把作文看作挣分数的手段,也不赞成仅仅把作文当作训练文字的途径,而是把作文看作“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的大业。
在粱晓声看来,作文能使人避免成为感性脑区僵化的“丰脑人”。
他说:“作文一事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是激活、开发他们感性脑区潜能,训练、提升感性脑区与理性脑区潜能相互配合的活动。
这种活动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作文教与学的宗旨。
”由此可见,梁晓声是从维护人类生命完整性的角度来确立作文的意义,其作文观内含着关怀生命存在的人文情怀。
(选自2017年7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晓声本为著名作家,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后半路出家,转行到大学任教授。
B. 粱晓声不但给大学生开设多门课程,还关心中小学生作文,并出版两本指导书。
C. 粱晓声提倡要在现实生活巾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认为选材决走艺术个性。
D. 粱晓声常以雨果为例,指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高度米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学生贾焱的回忆,是从侧面表现粱晓声的认真负责,高有亲和力。
这种写法颇具匠心。
B. 俞德术的小说《父亲》和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的都是底层民众的生活,因而受到粱晓声的赞赏。
C. 粱晓声认为,《九三年》中所表现的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是人文精神的巅峰,应当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
D. 粱晓声的热诚改变了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的关系,使大家的关系由同事变成了兄弟姐妹、左邻右舍。
E. 梁晓声认为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这体现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9. 结合全文,概括粱晓声“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的具体表现。
【答案】7. C 8. AD
9. 责任心:教书投入,备课认真,亲手写讲稿,提前到教室;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不良之风,指导学生尽心尽力,方法得当;关心中小学生作文,出版两本作文指导书。
人情味:与学生聊天,给予学生热心帮助和诚挚忠告;请学生吃饭,为学生就业、婚事操心;为人热诚,与同事关系融洽。
【解析】
7. 试题分析:C项,“认为选材决定艺术个性”不正确。
原文为“只有选材上与众不同才可能具备艺术个性”。
8. 试题分析: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C项,“应当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错误,原文为“每每成为他用以比较的标杆”。
E项,梁晓声认为作文“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不正确,原文特指小学生作文。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梁晓声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应该涉及工作、为人处世等方面。
通过分析题干明确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本题是属于综合信息筛选,答题要抓住“责任心和人情味”,分开作答,分条列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S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
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
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
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
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
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
斩之,籍没其家。
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
寻各逃归,累年隐匿。
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
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
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
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
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
”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
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
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
”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
律有正条,俱各至死。
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
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
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
”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
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
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
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D.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
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 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
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 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
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 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
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 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
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