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导学案4(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导学案4(教师版)
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前方》
班级学号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2、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反弹琵琶”的独特立意;把握虚实结合的写法,品读内涵深刻的句子
二、背景介绍
文学常识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这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

作者曹文轩,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作品主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三、预习练习
惶惑()迁徙()抛锚()崔颢()按捺不住()颠簸()()
诘屈聱牙()反诘()黄骠马()骠骑()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
龃龉()()踽踽独行()谙熟()万马齐喑()
四、质疑讨论
1、作者在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根据全文内容分条说明原因。

1、如同动物,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2、外面的世界诱惑着我们,从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
3、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
4、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2、文章第7段中,作者说:“它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苍茫的前方”指什么?“钟声和鼓乐”又指什么?
“苍茫的前方”指未来和理想;“钟声和鼓乐”指理想的召唤,人前进的动力。

3、文中说:“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因为就人的精神方面而言,人的“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一方面,人生旅途上充满了劳累、困顿、坎坷;另一方面,即使是舒适安逸的生活,人因为总是在不断追求、寻找着精神的家园,却又总不能实现这一理想,人实质上在精神旅途上不能停止奔波的旅人,所以作者说“人实质上是一
场苦旅”。

五、迁移创新(时间:20分钟2019—10—19)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偏裨/裨益背负/背道而驰危如累卵/硕果累累
B.估量/掂量扛枪/力能扛鼎盛气凌人/盛行一时
C.倾轧/轧钢给养/自给自足颠倒是非/投机倒把
D.古刹/刹车游说/著书立说损兵折将/百折不挠
1、【参考答案】A (A pí/bì bēi/bèi lěi/léi B liáng káng/gāng shèng C yà/zhá jǐ dǎo D chà/shā shuì/shuō zh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杭州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B.去年曾在网上疯狂传播的“红色结束符”,历经半年的潜遁,于近日重整旗鼓,并被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截获。

C.社会上盗版光碟、盗版书籍、盗用商标等违犯知识产权法规的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监管部门对此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够,犯而不校,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

D.考场上,同学们始终手不释卷,苦思冥想,认真作答,不时响起书写的沙沙声,好一派紧张的气氛。

2、【参考答案】A (B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
量再干。

C 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D 手不释卷: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只有2%,克隆人的难度更高,“克隆”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很差。

B.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了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遨游。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
准的有效落实。

3、【参考答案】C(A,“成功率”“很差”搭配不当。

B,成份残缺,缺“是”的宾语。

D,一面对两面,“能否”不能对应“有效落实”。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性词语。

泥石流是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山体塌滑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在重力
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急速奔泻的粘稠浆体。

四个关键短语:冲蚀掏挖,塌滑,挟带搅拌,急速奔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泰山之思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

”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

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6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

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

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其实,泰山海拔
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

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

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

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

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

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

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

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5.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各不超过2个字)(2分)
答:(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可以根据第六段“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洋洋自夸”和“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等信息作答。

)6.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4分)
答: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可以整合第一段中的“《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和第二段中“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等信息作答。


7.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5分)
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里应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考虑,先说技巧,
然后说其作用。


8.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7分)
答: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

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

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里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