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改教研
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情怀。

有情感的课堂,就能让学生流露真情,充盈希望,放飞理想。

有情感的课堂,就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

浓浓的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溢满情感的魅力,让情感的阳光洒满课堂,绽放出珍珠般夺目的光彩。

笔者根据自己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的情感冲动来源于教师合理的情景创设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

如我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我播放了一组战争中的悲惨画面,同时配以哀婉的音乐,再加上深情的旁白,把孩子带入特定的情境,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作好铺垫。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不时富有感染力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

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再现文章的感人画面,然后,通过学生的个性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

在整节课中,学生、作者还有我,三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的是澎湃的惰感冲动。

二、教师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触发真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一篇情感性较强的课文,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基调、投入程度都是学生产生内心体验、情感的重要因素。

它是连接教材与学生,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因此教师要先进入文本,走进作者,并确定课堂上自己应保持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带着真实的情感,以情激情,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在心与心的交融与默契中升华。

如《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意义一次比一次深,爱国之情一次比一次浓。

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主线自读、感悟、交流、朗读,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营造情意浓浓的气氛。

联系全文,披文入情,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得以升华,引发的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自我感受、随情引导
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受、随情引导,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
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

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学生对疼爱、慈爱感受得到,而对严厉的、负责任的爱却不能理解。

其间正好有一个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父亲打了(这是我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的),于是,我问他:“你怎样看待你爸打你这件事?”“他就是不喜欢我!看我哪都不顺眼!”于是我顺情引导,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再现自己内心。

其中,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有些过激,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如果这孩子能好好学习,即使成绩不是很好,父亲也不会这样待他。

让孩子们知道有时候或许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它会警醒自己误入歧途。

以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学生有话可说,理解深。

四、深情朗读、导读,引爆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的有效措施。

尤其是对于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教学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会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此刻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水到渠成。

如我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运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把人们送别总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浮现于脑海,从而把自己对总理的怀念与敬爱之情深入到朗读之中,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感悟到。

作者在语言文字中蕴涵着对总理的无限情思。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其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包含着丰富的情愫。

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与作者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所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注重激发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使我们的课堂满溢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

也谈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怀
■易朝玲 (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明月小学 63625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67-01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知识中占主导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学习教学应用题并不总是兴趣盎然的活动,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学会,达到学会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特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简明生动的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情景创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根据所给条件,列出算式:图书角有文艺书48本,( ),科技书有多少本?条件:(1)文艺书比科技书多20%,(2)科技书比文艺书多20%,(3)文艺书比科技书少20%,(4)科技书比文艺书少20%,(5)科技书是文艺书多20%,(6)文艺书是科技书的20%。

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多变”中,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利用问题创设情景、通过设立疑点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电脑模拟创设情景、图画再现创设情景等等,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
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

二、把握图画向文字应用题的恰当过渡
改变单一的纯文字呈现方式,增加图文、表格等形式。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的问题很少。

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就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

比如,在新课程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森林餐厅有9张空桌,每张桌子可坐4个小动物,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在这个图文情境中,除了有35个小动物与9张桌子两个信息是由文字形式出现以外,每张桌子可以坐4个小动物却是需要学生在图中去发现的,其所提供的信息并非像传统的文字形式那样一目了然,而是需要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寻找。

而这种自主寻找分析的能力正是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应用题教学,其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图文并茂的,提供的信息应该是需要学生予以积极主动地加以寻找、加以选择的。

只有经历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才有可能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各类问题,不至于出现解决文字形式的问题轻而易举,而遇到其他形式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的局面。

小学数学解决应用题教学的研究
■韩 文 (陕西省定边县第一小学 718600)
【中图分类号】G6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6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