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北地区不同造林地木麻黄生长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北地区不同造林地木麻黄生长量分析
宿少锋;薛杨;王小燕;林之盼;林日武
【摘要】以琼北地区4个不同造林地木麻黄生长情况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不
同的海岸带造林点,木麻黄的成活率不同,木麻黄林木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离海岸越远其成活率较高,生长效果也越好;不同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木麻黄混交模式早期的生长状况作用较小。
%Forest growth of four different of casuarin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Hainan was surv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urvival rate of trees was different,and the forest growh of Casuarina tree growt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coastal afforestation point.It has higher survival rate and better growth effect when the farther away from the coast.
【期刊名称】《热带林业》
【年(卷),期】2016(044)001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海南;木麻黄;生长量;分析
【作者】宿少锋;薛杨;王小燕;林之盼;林日武
【作者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
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39
木麻黄的引种和推广在海南岛沿海贫瘠地的森林建设,尤其是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填补了海南沿海地区长期无林经营的局面。
但是经学者的研究发现,长期营造人工木麻黄纯林存在林地肥力哀退、林木生长减缓、林冠层出现退化现象等,所以开始了以木麻黄为主要树种,多树种经营森林的科学试验。
为了实现海南岛沿海防护林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的目标,笔者利用原先研究成果,选择木麻黄、大叶相思、琼崖海棠、椰子和黄槿等营造改造模式示范林,并对不同模式的林分功能、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的森林经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1 试验地选择
为实现沿海木麻黄混交造林示范效果与分析,选择海口市和文昌市沿海一带2014年7月18日被威马逊台风影响的釆伐迹地为造林地,造林地分4个造林点,见图1。
1.2 试验地自然概况
第一造林地(A造林点)位于文昌市东北部海南省岛东林场昌洒作业区,造林面积120亩,距离海岸线约3000m,该地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坐标
19°43′N,110°57′E,地势平缓,有少量长年风积潮形成的沙丘,海拔20cm,年平均气温23.9℃,年活动积温8741.3℃,年降水量1759.1m m,受台风影响较大,沿海常风大,对林木生长不够有利。
土壤为沙积沙壤土,有机质少,pH
5.5~
6.5,林地植被主要有:野菠萝(Pandanus tectorius)、琼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黄槿(Hibiscus tiliaceus)、苦楝树(MeliaazedarachLinn)、椰子(Cocosnucifera),潺槁树(Litseaglutinosa)、胡椒木(Zanthoxylum'Odorum')、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九节木(Psychotriarubra)等和少量藤本植物
群落等。
第二造林地(B造林点)位于文昌市北部锦山镇山雅村,造林面积130亩,距离
海岸线500~1000m,该地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坐标19°20′N,110°28′E,地势平缓,有少量长年风积潮形成的沙丘,海拔20cm,年平均气温23.9℃,年活动积温8741.3℃,年降水量1759.1m m,受台风影响较大,沿海
常风大,对林木生长不够有利,土壤为沙积沙壤土,有机质少,pH 5.5~6.5,林地植被主要有:野菠萝(Pandanus tectorius)、琼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黄槿(Hibiscus tiliaceus)、苦楝树(MeliaazedarachLinn)、椰子(Cocosnucifer a)和少量藤本植物群落等。
第三造林地(C造林点)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岛东林场昌洒作业区2号林班63小班内,造林面积为50亩,距离海岸线500m,地理坐标为19°46′N,110°58′E。
该地区气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势低平,平原,雨量充足,气候温和为湿润气候区。
海拔高度在10~15m,主要土壤类型为滨海沙壤土,部分为沙岩土,属粗沙,pH 为8.2。
年平均气温23.9℃,年活动积温8741.3℃,年降水量1759.1m m,受台风影响较大,沿海常风大,对林木生长不够有利,土壤为沙积沙壤土,有机质少,,林地植被主要有:野菠萝(Pandanus tectorius)、琼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黄槿(Hibiscus tiliaceus)、苦楝树(MeliaazedarachLinn)、椰子(Cocosnucifera),潺槁树(Litseaglutinosa)等和少量藤本草本植物群落等。
第四造林地(D造林点)位于海口灵山镇大昌村委会后尾村沿海基干林带,造林面
积为30亩,距离海岸线200m内,该地区气候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为湿润气候区。
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5~10m,地理坐标为20°2′N,110°27′E,该土壤类型为浅海沙土,属中沙,土质疏松。
试验地主要植被类型为木麻黄与琼涯海棠混交的人工林,覆盖度为75%~80%。
年均温度23.8℃,年活动积温8741.3℃,年
降水量1664m m,年平均蒸发量1834m m,平均相对湿度85%。
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m/s。
土壤为沙积沙壤土,有机质少,林地植被主
要有:野菠萝(Pandanus tectorius)、琼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和少量藤本植物群落等。
2.1 试验地的设计
试验地建立于2015年2月21日,造林树种有:木麻黄、大叶相思、琼崖海棠、黄槿和椰子。
造林设计釆用随机区组设计,按5行木麻黄:1行大叶相思或1行
琼崖海棠、黄槿和椰子,造林地是被威马逊台风影响的木麻黄釆伐迹地,全垦机耕,株行距为2m× 2m,设计5组以木麻黄为主的混交林调查样方,造林时苗木年龄
和苗木高分别是:木麻黄(3个月生,40cm~60cm)、大叶相思(3个月生,
45cm~60cm)、琼崖海棠(6个月生,45cm~60cm)、椰子(12个月生,
80cm~100cm)和黄槿(6个月生,45cm~60cm)。
2.2 试验方法
在4个造林试验地分别在木麻黄混交林设置3个20m×20m小样方,按顺序挂牌,并在样方内按“对角线取样法”取0~20cm表层土样,并混合均匀每个样方内的土样,带回实验室风干,分析不同造林地在造林前的土壤理化性质。
于2015年12月份调查并记录木麻黄林3个样方内挂牌树木的胸径、树高和成活率。
试验数据采用Excel统计,spss18进行分析。
3.1 不同造林地造林前土壤养分调查
通过不同造林地点造林前的土壤养分情况(见表1),B造林点的土壤理化性质最优,而A造林点的土壤化学养分含量最低。
3.2 不同造林地造林树种保存率调查
由表2可见,A造林点的木麻黄混交林成活率最高,平均达到90%以上,其次是
B造林点,平均成活率达到62%,D造林点的平均成活率最低。
由此可以得出,
此木麻黄混交林造林模式(A点、B点、C点)成活率与海岸线到内陆的距离成反比,离海岸线越近,成活率越低,D造林点琼崖海棠、椰子和黄瑾的成活率较高
是可能由于200m内有部分基干林带的存在,有效的阻挡了强风,对幼苗起到了
良好的保护作用。
木麻黄与相思树幼苗更适应海边高盐碱沙地、强风地带,而琼崖海棠、椰子和黄瑾幼苗对强风的抵抗力较弱,成活率低,比较适合木麻黄和相思林下套种或者有基干林带的保护林地造林。
3.3 不同造林地木麻黄苗木高生长量调查及结果分析
由表3可见,造林10个月后,各造林点木麻黄高生长均具有差异性变化(P<
0.001),其中A造林点的木麻黄高生长变化最大,是刚造林时的7倍,其次是B 造林点,高生长值是刚造林时的3.85倍,D造林点高生长值是刚造林时的2.1倍。
随着海岸线到造林点的距离的变化,木麻黄混交林的差异性也越显著,离海岸线较远的A造林点,木麻黄苗木高生长值最大。
3.4 不同造林地生木麻黄苗木地径生长量调查及结果分析
由表4可见,造林10个月后,各造林点木麻黄地径生长均具有差异性变化(P<0.001),其中A造林点的木麻黄地径生长变化最大,是刚造林时的8.3倍,其次是B造林点,高生长值是刚造林时的6.2倍,D造林点高生长值是刚造林时的3.7倍。
随着海岸线到造林点的距离的变化,木麻黄混交林地径的差异性也越显著,离海岸线较远的A造林点,木麻黄径生长最快。
(1)不同的海岸带造林点,林木的成活率不同,离海岸线越远林木成活率越高;不同海岸带造林点,木麻黄林木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离海岸越远其生长越好。
(2)通过对不同造林点造林前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造林初期生长状况分析得出,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海岸距离造林点的影响作用很小。
B造林点的土壤理化性质最优,但木麻黄混交模式的生长效果并不是最好。
(3)此次调查,虽然椰子、黄槿、琼崖海棠、大叶相思树种不能体现更好的混交
效果,但是这些树种能够适宜在沿海沙质土壤生长。
【相关文献】
[1]张卓文.柳杉生长过程分析及生长阶段划分[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2):46~51
[2]程小应,王兄喜,等.静宁县不同立地条件下各造林模式成效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4,12:31~33
[3]彰雪松.107杨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生长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4:155~161
[4]薛杨,杨众养,等.琼北地区木麻黄林下植被调查与分析[J].热带林业,2015,43(2):45~48
[5]何德镇.闽南山地巨尾桉与木麻黄混交造林初步研究[J].绿色科技,2015,7: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