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孙东红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
教学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设计和处理。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挖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育情怀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长远看,其实,每一节课都和孩子的未来有关。
每一节课,都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
教师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自己的教学。
课堂学习过程不是走一遍教学流程那么简单,也不是追求表面热闹使学习过程流于形式。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深度思维的过程。
有教育界人士曾经说过:“如何使这种深度的学习在每天的常态课堂里发生,关键在于教师。
一是教师的专业性,二是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上下连通,前后相连,左顾右盼,使学习的权利真正落实到学生手里。
”
背景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课题3———走近化学实验室“连接仪器装置”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在容器口塞橡胶塞,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常规教学
时教师会重点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并分析产生
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明白原理,记住实验操作。
我们来看下面的学生活动,看看这样设计有哪些好处。
环节一: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根据昨天的预习写出以下连接仪器装置的操作方法:
1.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这部分教学内容简单,教师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课上反馈的方式将基础知识问题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
能够看出教师的用意:学生自己能学明白的自己学,解决不了的课上共同解决。
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
环节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小组合作连接任务单(当堂下发)上的实验装置,并分享连接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教师有效的问题设计,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教师并没有先讲解如何连接装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去尝试,然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将自己遇到的困惑和解决办法与他人分享,通过这一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学生的认知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而非教师直接传授,非被动的接受。
在实验活动设计上体现教师的理念,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
环节三:合作探究教师演示任务单上的“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等水冒出气泡,和学生一起分析原
因,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导管口为什么没有气泡冒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收集证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该实验是“化学变化”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师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说明有其他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定义的得出服务。
教师能够前后连通,将学生见过的实验整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来,既对原有实验有一个重新认知,也使得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具有了实际意义。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将新的认知整合到已有认知中并逐步建立体系的过程。
)
环节四:总结提升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手紧握试管,使试管内温度,气体,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逸出,导管口会产生气泡。
2.将手松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现象:原理:手松开后,试管内温度,且试管内气体有一部分已经沿导管逸出,试管内的气体,使试管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水会进入导管中。
环节五:练习巩固
请小组合作完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明确了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对漏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原因分析后,教师又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按照规范的操作完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应用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一个应用和提升,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
现阶段,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内容很少,部分教师没有将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与具体的实验相结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分组体验活动。
教师巧妙地设计,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应用连接仪器装置的基础知识组装实验装置,体会组装要点,明确检查装置气密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教师大胆放手,使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在体验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前后连通的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应用性和思考性。
使知识与应用很好地结合,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一种探究精神。
编辑/傅戈E-mail:**************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