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
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
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
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
完毕
•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 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 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 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 就是干净,因而名“净”。 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 称“末”。该行当多为中 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 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 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的 。杂则是饰演杂乱角 色。
•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 郑光祖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一定的影响。
杂剧剧本组成
•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 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 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 使之形象鲜明。 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 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 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 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 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 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 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 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 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 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
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
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
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
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元代杂剧四大家
• 关汉卿:他的悲剧《窦娥冤》“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 色”(王国维语)。1958年,关汉卿被提名为“世界文化 名人”。
• 白朴: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 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 ,代表作《梧桐雨》
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
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
音乐曲调方面

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采用的是北曲联
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
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
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
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
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
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
“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
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
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
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
就的普遍提高。
发展阶段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
(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
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
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
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
流行于全国。
产生条件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
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
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
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
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
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
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
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杂剧角色
• 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 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 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 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 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 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 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 帝)、卜儿(老妇人)等。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
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

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
两类作家。关汉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四折一楔子”的形式

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
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
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
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
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
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而从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
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
“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宾白

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
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
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
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
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元代杂剧概念

•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 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
的发展过程。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 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 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