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5稻瘿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发生区,在冬前(一般在冬至前)组织群众全面完成 冬翻工作,把稻桩翻入土中;在雨水至惊蛰之前彻 底消除田边、沟边杂草和落谷苗,清除越冬虫源。 在发生严重的地区,建议改单晚为单早,避免混栽, 切断桥梁田减少转移为害的场所;同时尽量早播早 插避过虫害的发生期。
2 狠抓秧田防治是关键。
秧苗期是稻瘿蚊繁殖蔓延的重要时期。此时秧苗面积小,易 于防治,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发生必须全面 采用10%益舒宝颗粒剂和3%米乐尔颗粒剂每亩1.25公斤,加 细土20公斤,防效可达95~98%,以杜绝秧田中此虫的发生。 同时,在移栽时,用40%乐果500倍沾秧8分钟,作为送嫁药, 以保障本田初期不受此虫的为害。
二、形态特征
卵长圆形,长约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紫红色。 幼虫体长4~5毫米,蛆状,前胸腹面有一红褐色叉状骨。 蛹体长约4毫米,长椭圆形,橙红色,头顶有1对分叉的额刺,
前胸背面前缘有1对背刺。
三、主要的生物学物特性
1 成虫
夜出性:具有一定的趋光性,雌虫扑灯者多数为未产卵的。 扩散:飞翔能力很弱,种群扩散主要靠风传和秧苗的调运。 产卵习性:产卵主要在叶片上,平均每雌可产185粒,多者达 325粒。
40%水胺硫磷每亩3两,连续用2次; 40%甲基异硫柳磷每亩5两,连续2次;
25%喹硫磷每亩3两,连续2次。 对标葱率达60%以上的田块,提议翻犁改种,稻桩不外露, 以免为虫提供了繁殖场所。
思考题
水稻害虫的主要种类和为害特点? 二化螟发生为害有何特点?应如何做好防治工作? 从农业防治的角度,如何开展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稻瘿蚊的综合防治。
2 为害特点
稻瘿蚊以幼虫蛀害水稻的生长点,生长点受害,由于组织 受到剌激使心叶成管状抽出,俗称“大肚秧”或“稻出 葱”。不同虫态的有下列三种类型:甲型(幼虫)、乙型(蛹 期)、丙型(羽化)。
二、形态特征
成虫外形似小蚊子,淡红色,体长3~4.5毫米,翅展6~9毫米。 触角黄色,15节,但第3~14节的形状雌雄不同:雌虫近圆 筒形,中央稍凹;雄虫葫芦形,中央明显收缩。头小,复 眼黑色,占头部的一大半。中胸发达,小盾片隆起如驼峰。 前翅透明,仅有4条翅脉。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3 适时抓好本田(特别是晚稻田)管理,控制此虫的为害
根据此虫的发生侵入为害的特点(分孽期→幼穗分化期), 必须在插秧后5~7天内及时 施药防治,并在施足基肥的基 础上早施追肥,以达早生快发,减少虫害的时间。同时要 及时做好分孽后期的烤田工作。
本田的药剂防治可选以下几种化学农药
10%益舒宝颗粒剂和3%米乐尔颗粒剂每亩1.25公斤, 加细土20公斤,防效可达95~98%。
3蛹
老熟的幼虫在葱管当中化蛹。 羽化时在葱管的末端羽化孔 留有蛹衣。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
气候条件
稻瘿蚊喜高湿怕干旱。干旱主要影响此虫的产卵量、孵化率 和幼虫的侵入率。
2
栽培制度
一般混栽严重(如在一个地区有双早、单早、中稻、单晚和双
晚或再生稻,由于桥梁田多有利于此虫的转移为害和虫源的
积累,故发生逐年加重。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
生育期
秧苗期到幼穗分化之前。
4
插期
一般早播早插可避过或减少此虫的为害。
5
品种
目前抗虫的品种有:78130、金早6号1号、79106、
包胎选等。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6
天敌
卵期和幼虫期有黄柄黑蜂;稻瘿蚊黑蜂。
蛹期有:长距旋小蜂;黄斑长距小蜂。
五、防治办法
1 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切断桥梁田是根本。
第四章 水稻害虫
第一节 水稻害虫发生概况
第二节 水稻螟虫
第四节 稻纵卷叶螟
第三节 稻飞虱
第五节 稻瘿蚊
第五节 稻瘿蚊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属于双翅目瘿蚊科, 也 称"稻瘿蝇"。其以幼虫为害水稻形成葱管状,俗称"稻出葱"。 在50年代主要在闽南和闽西的山区和半山区的稻田。以后经 过大力推行"三面光" 和大力防治基本控制了此虫的发生。
2幼虫
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沿着露水向叶鞘内 侧 进入生长点,先到者先取食,先发育。 如与 生长点不勿合,幼虫可在腋芽或在叶 鞘内停 育。所以同一期的幼虫常发育不一 致,出造 成世代重叠的一个原因。随着幼 虫为害时间 的延长,形成不同类型的(甲乙 丙)的葱管。
幼虫蛀害主要在秧苗期→幼穗分化期之前, 以后则为害。
一、发生为害特点
1 生活史及越冬
在南方稻瘿蚊一年发生6~8代,世代重叠,但成虫盛发 的峰期表现明显,以幼虫在游草、再生稻和野生稻上越 冬。越冬代成虫始见期3月中旬至4月下旬,以4月居多。 通常年中发生情况是:第1、2代发生数量少,为害早稻 轻,第3代以后数量激增,每年7~10月的3~7代为盛发期, 危害中、晚稻严重。水秧比旱秧发生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