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有效融合
摘要: 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生学习不
够深入,往往记住概念、公式等知识,能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技能训练,但没有
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本质。
“图形与几何”领域中
很多知识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普通教具无法讲解透彻。
有
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高效率地完成
教学目标,并且起到了化繁为简的作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本文章主要论述信
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的意义、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三
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图形与几何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的意义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
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
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
动中去。
[1]因此,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重大的意义。
2.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能巧妙地利用现代信
息技术,使表现的内容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更加地直观感受知识的
冲击,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
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3.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更好地化抽象为形象,
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很多知识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普通的教具,尽管配合生动的语言都无法很好地描述
抽象的空间知识。
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信息技术可
以把静态的知识转为动态的知识,把抽象的知识转为具体的知识,这样便于学生
直观理解,解决了教师难以讲透彻,学生难以听明白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难点。
4.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利
用信息技术教学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专注力,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提高了学生
的接受能力,加快了学生理解速度。
另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受到板书速度
的影响,特别是板书文字以及作图较多的“图形与几何”的课堂,教师用粉笔书
写以及作画的速度对课堂的进度有较大的影响。
利用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
的有效融合,可以根据需要将图片、解题过程在课堂上直观呈现给学生看,这样
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的策略
1.课前微课预学,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在今天
的信息时代,学生可以从先进的信息教学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他们需要的绝
大部分知识。
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为他们设
计微课预习。
学生可以灵活把握时间,在任何地方观看老师提前录制的微课进行
课前预习,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如,在六年
级《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教师给学生提供课前预习单。
学生在课前根据预习单
的指导,以及结合扫预习单二维码观看微课视频。
这样的预习有三个好处,其一,每个学生都有一所“移动的教室”,学生有灵活的预习时间空间,不在局限于传
统的教室教学;其二,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圆柱有一个知识框架,不再是带着空脑
袋进教室;其三,学生自学后对难理解的知识产生疑惑,激发求知欲,在课堂上
会表现地更加地积极。
2.课中引导生成,启发自主创新思考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课堂需要学生更多的敢想、敢做。
因此,很多时
候不必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让学生变成“操作员”。
可以出示动画插件,启发学
生大胆突破,敢于去想,会让课堂产生更强的互动性。
比如,五年级《长方体的
认识》这一课,教师出示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可操作的长方体,问:“给你一个长
方体,你想怎样研究长方体的大小形状和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会说:“拉长、缩短”。
师:“你想拉长、缩短谁?”这时学生的思路立即被打开:拉
长或缩短长宽高,长方体的大小形状可能会变化。
老师接着说:“这些猜想很宝贵,实践出真知,让我们动手探究来寻找答案吧”。
学生上台展示长方体的长宽
高被拉长、缩短,这些慢动作的呈现,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动他
们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
比简单地想象长方体的长宽高被拉长或缩短,这样的操
作显得有吸引力和奇妙感。
课堂的互动效果不言而喻。
3.课后归纳总结,进行梳理提炼升华
为了克服小学生的畏难心理,基于学生爱玩的天性。
采用信息技术设计游戏
化练习,让单一、机械的练习变得有趣起来,帮助学生无形中对难懂的“图形与
几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游戏还推动着生生学习,为了游戏顺利进行,
优生会在讲解游戏规则的过程中教会他的对手怎么准确完成游戏,而后进生对游
戏的热衷克服了对困难的畏惧,会更加专注地听与学。
这样的游戏设计,不仅可
以查漏补缺,还能在巩固知识方面发挥了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需
要
面对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教师应该主动提高自身教育创新的能力,不断更新
教育理念。
课余时间,教师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相关书籍的阅读,增强理论知识。
多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实践能力。
网
络资源参差不齐,教师要学会理性地辨别,根据自身教学需要选择信息技术手段,不要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而忘了教学的本质。
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要牢记出发点是降低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难度,避免
为了突出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
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
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1]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多是通过
个人实践来实现的,没有大量直接经验的积累,知觉变得肤浅,表征无法在大脑
中建立。
传统教学手段是前人不断实践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我们应该
将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而不是完全抛弃。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很难解决的问题,是
现代教学方法之一。
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是更为直观的知识,刺激学生的多层
感官,帮助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知识。
过多依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学生会
容易产生惰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小学“图形与
几何”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突出重难点,
吸引学生注意力到教学内容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现有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
以
前枯燥难懂的知识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使得本身变得生动有趣。
在小学数学“图
形与几何”教学中,只有适当地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效地把握运用的策略,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可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
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开心,开心地学。
[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青年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
农村小学数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课题编号:C2018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融合.互联网
作者简介:谢汶凤(1996.03.29——),女,汉族,籍贯广东,工作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东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