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如何巧构血肉丰满的高考作文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巧构血肉丰满的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单薄,意义空泛,准确说就是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
这样的作文,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
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内容充实〞,具体表现为记叙文的事件具体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注重细节描写,强化情感色彩;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材料充足,注重论证的层次性;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详实。
而“丰富〞,那么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
具体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
其实,核心就是一个,就是要求我们要构建血肉丰满的作文。
所谓血肉丰满的作文,其标准可以简化为:其一,作文一般要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材料;其二,材料具体实在;其三,详略得当;其四,材料与中心浑然一体。
运用以下策略,可以有效地建构丰富的材料。
一、同构法
也叫同聚法,指运用同质联想方法对相同性质的材料进行组织的思维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1、对象材料同构法
是指对同一写作对象的一些性质相同的事件或材料进行组织的思维方法。
其组织方式为: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前缀辅助材料,也可以是后缀辅助材料。
具体构思的时候,我们依据写作对象的特征,把与之相同特质的一些材料串连起来,在主干材料的支撑下,那些辅助材料或者起铺垫作用,或者起烘托作用,或者起强化作用。
辅助材料可以说是“面〞,主干材料是“点〞,点面结合,作文对象的形象就能够耸立起来。
从文章的节奏来说,辅助材料可以说是量的积累,而到了主干材料的时候,那么是文章意义的质的飞跃即高潮部分了。
这样,运用同构方法构思,文章就不仅有了主干,而且也有了丰富的枝枝叶叶了。
[例一]某某考生的《三生有幸遇上你》
前生,今生,后世,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
──题记
佛说,因果有缘,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
我想,上辈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唯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眨眼间消失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
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
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
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短发,一身黑色衣服,笑时给人温暖,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
那时,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掌管班上大小事务。
一有机会,便表扬我,一有时间,便找我谈心,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离开了你,升上了重点初中,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但是,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你对我关爱有加,问寒问暖,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我记忆犹新。
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好好考,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我不禁地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更近了。
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成了我温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在我渴望的时候,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你发短信来说:“孩子,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好好考试,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泪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动地哭,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
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
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
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策略评析]文章对班主任老师事件的建构,采取的就是同构方法,以高考送考材料为主体,前面铺垫了相关的一些材料:老师温暖的笑容、三年的关爱、中考前的书信、平时的汇款和米菜、高考前的短信等,这种种慈母般的爱积蓄到高考送考的时候,就达到了高潮,“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这样组织材料,一个妈妈老师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耸立在读者面前。
作文情感浓厚,感人至深。
2、主旨材料同构法
是指在同一主旨的统摄下,对那些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进行组织的思维方法。
这里的同性质材料,必须能够表现相同的主旨,且其组合必须表达不同的侧面,才不至于有重复之嫌,这样就能表现文章内容的丰富性。
在这些同质材料当中,往往会有一个主干材料,它往往能够起到轴心作用。
[例二]某某考生的总分值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
而乌鸦生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
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这不得不说,他那逗人乐的容貌有一定的功劳。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策略评析]文章的主体材料是曹操的诗句,由诗引题,巧妙扣住文章论点。
然后在分析鹰与乌鸦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作者抓住主体材料的精髓“找准自己的位置〞,运用同构法,分别采用了孔子的从教、卓别林的容貌、比尔•盖茨的辍学三那么材料来进行充分论证,最后又归结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的主干材料上来,最后总结升华“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文章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典型材料无不包罗,显示了该考生驾驭材料的超凡能力。
二、反构法
也叫反聚法,指以主干材料为基础,运用反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添加一些与主干材料性质相反的材料的思维方式。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有时甚至是相反转化的;事物的价值也往往是相比较而言的。
这就为我们反向建构作文材料提供了生活基础。
1、同一写作对象的相反材料的组织
同一写作对象,往往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当我们掌握了它们的主干材料的时候,构思时就可以组织其相反的材料来建构文章。
假设主干材料是“正〞,那么联想其反面材料;假设主干材料是“反〞,那么联想其正面材料,这样互相衬托,就更能够显示作文对象的特色来。
具体表现形式为:先“反〞后“正〞;先“正〞后“反〞。
这种建构材料的思维方式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也很常见。
如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假设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一二句写城东早春的景色,是主干材料;而三四句那么写假想中的盛春景色,用上林花似锦,来对比新春,反衬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清新景象。
假设没有下联的鲜明对照,就不能突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例三]某某考生总分值作文《捍卫汉语》
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直以来就深深地震撼我的内心。
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无法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直至今天,在“英语〞世界“殖民〞的今天,法国仍旧以举国之力“捍卫〞法兰西语言的尊严,法兰西语言学院是专门负责督察法国文学报刊中法语不规X行为,而法国的外交官被规定,在任何正式的公共场合中,都必须用法语发言……
我们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是否到了应该被捍卫的时候呢?
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
同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化早已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颜色;绚烂的古巴比伦文化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化,如今人们只有在亚巴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的辉煌。
唯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今,汉语似乎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
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快餐文化横行中国的时候,外来语言也极大地冲击着汉语的地位。
汉语,我们的母语,如今已爱莫能助岌岌可危,等待我们的捍卫。
据中国语言学会的调查,在如今成千上万的注册商标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洋〞商标,采用外语名称固然无可厚非,可怕的是那种崇洋媚外的心理。
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四级过不了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学子毕业后写文章是漏洞百出。
我很敬佩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颁奖仪式上,杨先生坚持用汉语发言,捍卫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母语的应有地位,尽管杨先生的汉语不甚标准,尽管杨先生只是一个美籍华人。
但凭此对汉语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没有理由不敬佩杨振宁先生,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巨匠,也是人格上的大师。
有人比喻如今的汉语就像一条流行的牛仔裤,尽管是新的,却洋洋洒洒地打着几块补丁。
媚俗、低级、粗滥的语言就是这些“补丁〞。
我真的不希望我们流传千百年的汉语,被司马迁、鲁迅等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汉语,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捍卫汉语,捍卫我们的母语!
[策略评析]文章的主体材料是母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唯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尊崇。
〞为了突出母语的危机,作者接着从反面列举材料:洋商标、语文不及格无所谓、汉语补丁等,证明母语地位的岌岌可危,最后水到渠成地呐喊:“捍卫汉语,捍卫我们的母语!〞文章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内容充实,说明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阔的思维视野。
文章意义的传达、材料的组织,主要得益于反构的思维方法。
2、他人事件与主体事件的相反组织,以他人事件来反衬主体对象。
有时为了丰富或衬托我们已经掌握了的主干材料,可以运用反向联想的思维方法,将他人与之相反的材料组织起来,以建构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例四]某某考生的《我想握住你的手》
面对失学儿童,面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你给了他们帮助,他们会永远记得你。
但城镇里个别所谓的“贫困家庭〞,却把你当作了摇钱树和他们成名发财的肩膀,有时在你经济困难时还打来催着你汇钱。
当时你已经病得连自己都顾不上了,还要住院花钱,生活花钱,因为病又不能站在舞台上再挣钱了,可你却咬紧牙关,砸锅卖铁,也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承诺。
你对自己“要什么〞问得太少,而对别人“缺什么〞问得太多。
面对贫困,你只说了“让我的歌声给你深深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
〞我说你似乎有点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你37岁,怀着你那颗直面社会,心系苍生的心永远地睡着了。
你的笑容很美,你穿着那美丽的白色演出服无论唱歌和睡觉都最美,我们都希望看着你安详地睡去,没有一丝的挂念,也希望你把那副担子卸掉,从而做一个和平常人一样的人,安静地睡去,可你却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放过,竟然提出要捐出眼角膜,让自己有用的器官能帮助需要的人。
[策略评析]作文的主体材料是丛飞无私地资助他人,甚至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在想着别人。
为了突出他的精神境界,作者反构了一那么材料:在他病得连自己都顾不上的时候,个别人竟然把他当作了摇钱树和他们成名发财的肩膀,而他却依然咬紧牙关,砸锅卖铁,也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承诺。
这样对比反衬,更显示出了丛飞胸怀的博大与品格的高尚。
3、“我〞之材料〔行为、情感、认识〕与主体对象材料的相反组织,以“我〞之材料反衬主体对象。
我们所发现的作文题材,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但是一经变成我们的作文材料,就势必会打上我们情感的烙印。
“我〞的行为、“我〞的情感、“我〞的认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充实、强化与提升主干材料的价值。
而用“我〞的反向材料,同样能够衬托主体材料的意义。
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我〞这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小〞就有力地反衬了车夫的“高大〞形象。
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作者以“我〞的“渺小〞来衬托
X和珍的“伟大〞,以“我〞的恐惧、害怕、丢失,来衬托X和珍的镇定自假设、英勇无畏的气概。
这两篇文章的成功,反构思维方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五]我想握住你的手
无数次,我想有你握住我的手,给我温暖、给我勇气、给我爱,告诉我,你在身边。
无数次,你握住了我的手,给我温暖,给我勇气,给我爱。
可是那一次,当我应该握住你的手,我却没有。
当你躺在病床上,带着呼吸器,我看到你痛苦的表情、听到你急促的呼吸声。
我在你耳边轻轻呼唤着你,我知道你想要睁开眼睛,我知道你想要握住我的手。
我很想、很想握住你的手,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我竟还傻傻地等着你来握住我的手。
你在与死神做殊死的搏斗,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你勇气;你的体温渐渐散去,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你温暖;你用力的呼吸,想要去争取一个奇迹,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你爱的信息,告诉你,我在身边。
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让你笑着努力把手从我手中抽出;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为你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让我的体温注入你的手心;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让我用一生的时间把你一世的恩情偿还;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陪伴到底。
……可是我没有,在你最需要时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没能陪你走完最后的一段路,只留下无尽的“好想好想〞。
[策略评析]文章的主体材料是父亲一直握住我的手:“无数次,你握住了我的手,给我温暖,给我勇气,给我爱。
〞接着,作者从反面建构“我〞的材料:在父亲的弥留之际,“我〞虽然好想握住他的手,却竟然没有行动,只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我〞习惯了父亲握住手,到了他想要握住“我〞的手的时候,“我〞竟然傻傻地等着他来握住“我〞的手。
“我〞的这种不合情理的行为与深深的悔恨,就有力地反衬了父亲的慈爱。
三、类构法
也叫类聚法。
既可以是同类事物材料的类构,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材料的类构,它注重“物以类聚〞和“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在聚“类〞的过程中,凸显事物的普遍意义,或者产生“类化〞的效果,或者产生升华的功能。
这一方法注重“类〞,而前面的同构法与异构法,那么更侧重于个性品质。
1、异类聚构法。
是指一种将异类事物的同特质材料进行组织的思维方式。
也可以叫做升华法。
客观世界中,不同类别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或者说总有某种相通之处,往往甲事物会对乙事物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而将这种能够起到启示作用的异类事物组织起来,那么需要借助相似联想的思维方式,建构类比的事物关系。
常见的表现形式有:自然→人类;它领域→此领域;事象或物象→人生等。
[例六]某某考生的《在爱的牵动下飞翔》
风筝的哀求
蔚蓝的天际,鸟儿在自由自在地歌唱;微风吹拂下,花儿散发着缕缕幽香;仰望寥廓的蓝天,我要展翅飞翔。
积蓄了全身的力量,瞄准了向往的方向,我振动双翼准备飞翔。
怎么了,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为何飞不起来呢?我焦虑地回望,才发现一根线将我死死拉住,微微的挣扎都伴随着阵阵疼痛。
不,我要飞,怎么可以把我捆绑?放开我,我要飞翔!
“那无尽的天边有着说不完的危险,狂风会让你失去平衡,暴雨会让你失去方向,雷电会折断你娇嫩的翅膀,在我的牵动下你才不会受伤。
〞线轻轻地说。
有你,我会迷失方向;没有你,我会犹豫彷徨;没有你,我如何变得坚强!但是,请不要把我拉得太紧,就让我在你的牵动下自由飞翔!
蝴蝶的翅膀
轻轻地吐出丝,然后将自己紧紧捆缚,光明的天空霎时间变得黑暗,我已化作一只蛹。
黑暗的日子也许会漫长,束缚的感觉也许会痛苦,但是,那寂寞的等待后将是无限的灿烂。
我要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在期待。
突然,一把剪刀触动了我的世界,周身紧紧的束缚开始慢慢变松,黑暗中渐渐透出一丝光明!不,请不要动我,我要化作美丽的蝴蝶。
“不要惊叫,我不忍心你这样痛苦,太紧的束缚会让你幼小的翅膀受伤。
就让我帮你去除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带你来到光明的世界吧!〞
谢谢你!谢谢你们!但这是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就让我独自承担吧!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请放下你的剪刀吧!这时候,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我要靠自己!
孩子的泪光
一轮明月在云朵中慢慢穿行,一抹清辉轻轻撒在大地上。
夜深了,一个小屋的灯光亮着,一个孩子独坐窗前,晶莹的泪珠在他的眼里滚动。
“我是多么渴望那一片无垠的绿茵场,那滚动的足球里裹着我的梦想。
我想踢足球,想驰骋在美妙无比的球场,我想成为球王!〞他的眼里闪动着光亮。
“可是,爸爸、妈妈不让我出去玩足球,他们怕我摔跤受伤;老师禁止我们踢足球,他说那样会影响学习。
更让人伤心的是,他们都说,政府不给孩子们开球场。
〞光亮一下子在他的眼中消失,他的眼睛又变得黯淡无光。
“请让我玩足球吧!谢谢你们的关心,谢谢你们的呵护。
没有你们,我不会健康成长,可是,我也需要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呀!爱我,请别把我搂得太紧。
〞
一阵风吹过,传送着孩子们的呼声:感谢你们的爱,请轻轻放松你们的双手,让我们在爱的牵动下自由飞翔!
[策略评析]文章的主体材料是孩子的泪光:“感谢你们的爱,但请轻轻放松你们的双手〞,给孩子自由飞翔的空间。
为了丰富与强化这种自由的爱,作者采用异类聚构法,写了风筝的哀求、蝴蝶的翅膀两那么材料,它们同主体材料构成了类比关系,由自然到人类,文章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自己的心声,发自肺腑,令人感动。
其材料充实,形象丰满,引人联想,具有美感。
2、同类聚构法。
是指一种将同类事物的同特质事件进行组织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叫做拓展法。
在生活中,我们所发现的有意义的作文素材,往往是个体的,或者是偶然的,或特殊的,如果仅仅把它表达出来,那就常常缺乏社会价值。
但是,如果我们借助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演进方式,将与之性质相同的社会材料组织起来,这就可以表现主体材料意义的普遍性,从而大大扩展文章的内涵,增强习作的思想X力。
这种文章的表现形式大多是个体材料﹢群体材料。
[例七]某某考生的《怀想天空》
一群人的天空
为什么这个古老国度的慈善指数总像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人们总是在一XX充满中彩希望的“小纸片〞上去关注福利事业?为什么人们总爱追问一个个富翁的资产,而不去关心富翁们对慈善事业的捐款?但是,某某出现的那个爱心团体,却努力地改善着这一切。
“微尘〞,这个爱心团体见证了一XX不同的面孔,却有同一个名字——微尘!人们早已不去追究“微尘〞到底是谁,他究竟捐了多少钱。
因为,了解这个团体的人都成为了“微尘〞的一员!“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自认渺小却又成就伟大!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看啊,远方慈善事业的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
这更是爱的天空。
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呢?当人们的爱汇聚起来,天空就被人们的爱点亮,同时,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又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
[策略评析]这是一篇典型的运用同类聚构法而写成的考场作文。
考生从丛飞助人的个体材料起笔,接着类构了三个人的爱、一群人的爱两那么材料,将个体演进到群体,就能够充分展示这个温馨的社会“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呢?当人们的爱汇聚起来,天空就被人们的爱点亮,同时,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又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
〞这样,就大大拓展了个体材料的意义空间,强化了作文主题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