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某成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 6月上 世界有色金属91
找矿技术
P rospecting technology
青海某成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曹有全
(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99)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查涌地区铜多金属矿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工作,
研究其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该区矿床成矿条件,研究表明区内成矿潜力巨大,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查涌地区;
铜多金属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找矿前景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5065(2018)11-0091-2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a metallogenic area in Qinghai
CAO You-quan
(Qinghai fifth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Xining 810099,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5 ten thousand
water system in the copper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n the cha Chung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the deposit were discuss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in the area is huge and has a good prospecting prospect.Keywords: Cha Yong area;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potential.
收稿时间:
2018-05作者简介:曹有全,男,生于1986年,汉族,青海互助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化探。
查涌铜多金属矿床是青海省一重要的金矿床,该矿床属于治多县管辖范围,分布于三江成矿带的北侧区域上。
成矿条件优越,具有非常大的找矿潜力。
为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查涌地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成矿规律进行探讨,总结该矿成因与找矿标志,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该区找矿工作的取得新的突破[1]。
1 区域成矿地质概况
查涌矿区位于青海省治多县境内,是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界以及古生界是该区的主要地层出露,同时发育古近系地层和新近系地层,并分布广泛的额第四系地层。
尤以二、三叠系地层对该区成矿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区内构造特征非常突出,主要呈现NW-SE 向展布。
中酸性侵入岩(喜山期)在区内非常发育,而燕山期分布现对较少。
2 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1 矿区地质特征
通天河蛇绿混杂岩(三叠系)以及曲果组(第三系)与第四系等是该区的主要地层出露。
多彩蛇绿混杂岩主要由正常碎屑岩以及板岩和大理岩与辉长岩与硅质岩等共同构成。
查涌蛇绿混杂岩主要由玄武岩(枕状)以及凝灰岩和板岩与砂岩等共同构成。
断裂构造在区内非常发育,主要呈现EW 向以及NE 向和NW 向展布,脉岩以及该区成矿都与构造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区内的矿化体均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
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为纳日查理-康刹勤断裂,对矿区进行横贯,呈现NW-SE 向进行展布,查涌蛇绿混杂岩主要分布在其上盘区域上,多彩蛇绿混杂岩主要分布在其下部区域上。
该区具有非常突出的岩浆岩分布,花岗闪长岩(晚三叠
世印支期)是该区的主要侵入岩特征,尤以矿区南侧区域上
更为突出,该区的矽卡岩受其控制明显,同时也是铅锌矿的
主要分布区域[2]。
2.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1)区内HS1、HS2、HS3综合异常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被圈定出来,展布特点主要为EW 向,Au 以及Ag 与Cu 和Pb,还有Zn 与As 和Sb 以及Bi 等元素具有很好的组合异常特点,并存在明显的浓集中心,具有良好的套合性,峰值高。
(2)矿化线索与异常特征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被圈出,尤其针对HS2以及HS3号异常区开展的开展的相关测量工作,有四处(AP-1至AP-4)综合异常带被圈出。
Au 以及Ag 与Cu 和Pb,还有Zn 与As 和Sb 以及Bi 和Mo 元素组合异常在AP-1号异常带中比较突出,呈现复杂的组合特点,并存在良好的套合性异常特点。
Au 以及Ag 与Cu 和Pb 还有Zn 与A 和Bi 等元素在AP-2号异常中尤为明显,呈现复杂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套合性,区内的构造线展布方向与异常呈现一致性特点。
2.3 矿(化)体特征(1)矿化蚀变带特征。
区内存在三种不同的蚀变带,主要包括矽卡岩化和构造与铜矿化等蚀变带,辉长岩以及凝灰岩在查涌蛇绿混杂岩带中相互交接的部位是含铜矿化蚀变带分布所在,硅化以及黄铜矿化与褐铁矿化等在区内非常突出,铜蓝以及孔雀石(皮壳状)等零星分布与两侧围岩部位。
(2)矿体特征。
目前在区内有已经有4条铅锌矿体体被圈出,发现3条铜矿体,砂岩以及凝灰岩构成的查涌蛇绿混杂岩中是铜矿体的主要分布地带,这些矿体呈现平行状态从南向北进行分布,区内的构造线与矿体的展布呈现相同方向,铜矿(化)体长100m~800m,宽2m~5m,品位0.2%~1.3%。
蓝铜矿以及孔雀石和黄铁矿等是其主要的金属矿物组成,褐铁矿以及黄铜矿与闪锌矿分布较少,方解石以及斜长石与石英等是其主要的脉石矿物,矿石结构构造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星点状结构、细脉状结构。
找矿技术
P rospecting technology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通过对该区的成矿构造演化背景进行研究,热液型以及矽卡岩型与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成矿类型是其主要的特征,甘孜-理塘洋形成(三叠纪)与区内的矿床的火山沉积-热液改造成矿类型存在很大关系。
巴塘群火山岩地层是该矿重要的找矿标志。
火山活动在该区非常突出,印支期是区内火山作用矿床的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一阶段形成的此类矿床,同时又受到后期热液改造叠加作用的影响。
3.2 找矿标志
①激电异常以及1:1万土壤异常相互叠加的区域上发生锌、铅铜矿体,所以这些物探异常以及化探异常可以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②矽卡岩化带在蛇绿混杂岩不同岩性区段上和花岗闪长岩(印支期)矿区南侧区域上相互交接的部位,赋存区内的主要铅锌矿体。
③该区具有非常突出的断裂构造特征,尤以NW向展布的断裂与其次一级断裂区域,为成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是矿体富集成矿的主要通道。
④砖石呈现铜蓝矿化以及孔雀石化的特征,可为找矿提供直接的找矿标志。
4 找矿前景分析
(1)巴塘火山-岩浆弧带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区域,在该区分布着许多硫化物矿床(铜铅、锌多金属块状),和中酸性火山岩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代表性的如玉树赵卡隆SEDER型以及四川呷村铅、锌、铜、铁、银矿床等。
所以该区具有非常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
(2)铜、铅、锌矿化比较突出的为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多彩蛇绿混杂岩内,是区内的主要地层出露,杂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树妖分布在区内的成矿带上。
区内的主要含矿段是巴塘群,主要有碳酸盐组以及火山岩组构成,银矿以及铁矿和铜矿以及锌矿和铅矿等与之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为该区矿体赋矿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火山活动在区内最为突出的为石炭二叠纪阶段,三叠纪稍微逊色,该区矿产形成阶段受到了热液以及岩浆活动的不同期次叠加作用的影响。
(4)该矿分布区域,具有非常的突出的构造特征,并存在多期次的特点,造成区内断裂以及褶皱非常突出。
该区的控矿构造主要为印支期,尤其是构造转折区域以及断裂复合区域,是成矿的主要矿液通道和富集场所,矿液经这些部位不断运移沉积,矿脉以及脉岩与热液活动通过NW向断裂这些通道不断的贯入。
(5)物探手段以及化探手段在矿区西侧区域上具有明显的规模特征,具有较好的异常形态,PDWIS,PDW17和PDW35在物探剖面上呈现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征,蓝铜矿化以及孔雀石化蚀变破碎带在PDW35异常区域上被发现。
因此,有必要对该地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验证,寻求深部找矿的可能性。
[1] 陈玉华,文雪峰,宋录西等.青海尕龙格玛铜铅锌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
找矿前景分析[J].矿产勘查,2015,(4).
[2] 李保平,陈玉华,周晓中等.青海各玛龙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
矿前景[J].黄金科学技术,2016,(3).
(上接90页)
一般硅化强烈地段,黄铁矿明显增高,金矿化好。
在破碎带中,二氧化硅溶蚀交代围岩角砾岩,又为晚期的硅质胶结,则形成角砾边界模糊,硅化构造角砾岩。
在岩石裂隙与断层面附近则形成石英团块或细脉、黄铁矿、自然金则产于石英脉裂隙中。
③绢云母化:普遍发育。
层间断层顶底板的岩石受到矿化热液的交代作用影响,泥质发生重结晶,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原岩由紫红色、灰紫色退变为灰白色,黄白色、肉红色或灰白色略带浅绿色,其蚀变强度和厚度与破碎带厚度、矿体厚度及矿化强度呈正相关。
一般矿体附近蚀变较强,为灰白色,向外过度到肉红色,蚀变厚度一般为0.5m~0.8m,最厚达15m。
多分布于矿体外侧,是该类型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④绿泥石化与碳酸盐化:两者常伴生在一起,分布于黄铁矿化、硅化外缘或底部,与金矿化呈反相关关系,常预示着金矿化减弱或消失或矿体尖灭。
6.3 找矿标志3:断层破碎带
矿区内构造极其发育,且矿体沿主断层分布,其中主矿脉走向严格受区域内东西断裂控制。
由于矿区内小断裂较多,在多处形成复断层,从而为Au矿(化)体提供了赋存空间,并经断裂控制Au矿(化)体的倾向变化。
断层破碎带既为矿液流动提供条件,又提供有利的容矿空间。
矿化与构造及围岩蚀变关系密切,破碎带越发育,硅化越强,黄铁矿含量越高,金矿化越好,当破碎带变至尖灭而转变为片理化带时,则硅化弱,绢云母化强,石英呈脉型,具香肠构造,黄铁矿含量减少,金矿化变差。
一般来说,破碎带规模越大,硅化越强,黄铁矿含量越高,金矿化越好。
但是破碎带厚度太大,则矿化分散而不利于集中;太薄则矿质来源有限难成规模。
据统计,矿区破碎带厚度为0.30m~15.0m。
而矿化最有利的破碎带厚度为0.5m~6m,金矿体多产于该厚度范围之内。
厚度0.5m~2.0m的破碎带多为含金石英脉填充。
6.4 找矿标志4(间接):石英脉
矿区内石英脉较为发育,且地表多处可见0.5m~2m宽的石英脉,多沿沟谷发育,主要分布在板溪群马底驿组及横路冲组地层,少部分切割地层。
一般褪色蚀变带附近大多见有石英脉,脉宽0.1-2m之间,与地层走向及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6.5 找矿前景分析
①目前工作主要对矿权证内的资源进行核实,由于证内采矿标高限制,故深部资源应具有较大的潜力,且矿体有变厚变富的趋势。
②加强该地区的综合研究工作,总结区矿带中的找矿经验,分析和研究与矿山最近的典型金矿(湘西金矿)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注意矿体深部钨锑矿的成矿规律以及矿体特征,有必要可以作为伴生元素进行综合利用。
③V1、V2矿体沿走向向东有延伸的趋势。
④在矿权区东南面、东面各发现一条规模较好的矿化蚀变带,可以通过槽探、钻探工程控制,继续增加资源储量。
[1] 钟东球.湖南金矿床类型和分布规律[J].湖南地质,1990.9.
[2] 李忠良.西南不同类型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J].湖南冶金,1997.9.
[3] 张婷.湘西柳林汊金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分析 .
[4] 彭渤,黄瑞华.湖南岩金矿床找矿前景的构造成矿研究[J].地质地球化
学,1996.1.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 6月上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