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
2.1《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形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

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

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
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 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
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
1.模型概念
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觉和形象的实地感观模型,统称为地形模型。

2.展示地形模型组件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个地形模型,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不同的地貌应该用哪些颜色区分。

3.小组讨论设计制作
分组讨论设计图(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的展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4.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5.教师巡回指导。

6.优秀作品展示。

四、画模型
1.引导谈话:刚才我们制作了地形模型,展现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地形地貌。

如果我们想要表达一个有山地有湖泊有高原的地方应该怎么去做呢?做模型能不能表达?模型方便携带和传播吗?
2.下面这个环节我们来画模型,用透明塑料板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水系用蓝色、高原平原用绿色、山地可以用土黄色等。

描画时可以利用网格纸把比例画的更精确。

3.小组展示,引出地图的知识。

同学们你们看到自己画出的画面像什么?对,就是地图,当然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在一张很小的纸上表示很大面积的地方,这就用到了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

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一般来讲,大比例尺地图,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可用于图上测量。

小比例尺地图,内容概括性强,不宜于进行图上测量。

五、画地貌图
1.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地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

20 世界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备的图片。

2.出示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周手段各有哪些有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先进性。

3.发散思维:让学生猜想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和北极分别在哪里?
5.引导学生回答。

6.总结地球地貌:我们的世界一共有七大洲、四大洋,海洋在地球上占到了大部分,陆地又是高原多,平原少。

7.在纸上画一下我们学校的地图。

8.优秀作品展示
六、课堂总结、拓展
有句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就基本概括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情况,你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一、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择题
1.漆黑的晚上,在你面前放一个苹果,然后关上门,并把灯都关上,制造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那么你()这个苹果。

A.不能看到
B.适应后能看到
C.能看到
解析:A
2.一束()通过三棱镜照到白屏上,会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A.白光
B.绿光
C.红光
解析:A
3.光在水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波浪线
解析:A
4.下列物品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的是()。

A.反光镜
B.三棱镜
C.灯罩
解析:B
5.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长方形小木块,木块在墙上的影子()。

A. 相同
B. 不同
C. 都不是
【答案】B
【解析】【解答】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长方形小木块,木块在墙上的影子大小、方向都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影子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的关系。

6.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只陶瓷盆,所产生的影子()。

A. 形状相同
B. 形状不同
C. 方向相同
【答案】B
【解析】【解答】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只陶瓷盆,所产生的影子大小、形状、方向都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影子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的关系。

7.如图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得到影子最小的是()号手电照射的影子。

A. ①
B. ②
C. ③
【答案】A
【解析】【解答】当光源从上向下照射时,影子最小。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

8.把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的主要原因是()。

A. 美观
B. 有利于光的反射
C. 保温
【答案】B
【解析】【解答】白色物体更有利于光的反射。

把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可以使教室明亮。

【分析】本题考查反光性能强的颜色。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A. 折射
B. 反射
C. 直射
【答案】B
【解析】【解答】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分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的定义。

10.下面对物体产生影子的道理分析正确的是()。

A. 光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B. 光传播时,遇到透明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C. A和B均正确
【答案】A
【解析】【解答】光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分析】本题考查物体产生影子的原因。

11.光在空气中是以()形式传播的。

A. 曲线
B. 直线
C. 波浪线
【答案】B
【解析】【解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分析】本题考查光传播的路径。

12.古代人们用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

A. 物体的影子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 物体的影子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
【解析】【解答】物体的影子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日晷。

【分析】本题考查日晷的原理。

13.阳光下一根10厘米的铅笔直立在地上,其影子长5厘米,同时测得旗杆影子长为2米。

旗杆实际高度约为()米。

A. 2米
B. 2 .5米
C. 4米
【答案】C
【解析】【解答】同一时间,物体长度和影子长短成比例关系。

铅笔长10厘米,影子长5厘米,所以物体高度是影子的2倍。

旗杆影子长2米,那长旗杆高度应该为4米。

【分析】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变化规律。

14.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我们在树林里玩耍时,可以发现大树底下有很多个
小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而形成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的反射原理
C.光沿直线传播
解析:C
15.以下方法不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解析: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