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高三历史二模.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浦区 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016 年 4 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满分150 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
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 分)
以下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威尔 ?杜兰在描述某古代文明时说:“这里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伊甸园,西亚的谷仓,人力之外,主
要即系靠
河流的定
期泛滥。


在“这里”
能找到的文明遗迹是
A B C D
2.某游客造访陕西姜寨遗址,他能看到的情景是
A .大量殉葬的奴隶遗骨B.琳琅满目的青铜器
C.原始定居的复原场景D.数量众多的甲骨文
3.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就春秋时期的历史而言,孔
子眼中的“乱臣贼子” 主要是指
A .聚众起义的农民B.以下犯上的公侯
C.飞扬跋扈的豪强D.争鸣立说的士子
4.有学者将古代政体分为“一个人说了算” 、“少数人说了算” 、“多数人说了算”三种,其中“多数人说了算” 的政体鼎盛于
A .公元前3000 年的埃及B.公元前10 世纪的中国
C.公元前 5 世纪的希腊D.公元前 3 世纪的罗马
5.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 但两种手段的相似之处是
A .历史背景B.最终目的
C.指导思想D.实施效果
6.杜环(唐)《经行记》记载:“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

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真主安拉)而已。

”上述礼俗对应的宗教是
A .佛教B.道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
7.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读史》一诗中写到:“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

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

”对这首诗解说正确的是
A .“大食”指波斯国
B .“西京”指唐都洛阳
C.“远人”指遣唐使 D .“全盛”指开元盛世
8.《楚世家》写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

这段西周时重要诸侯国受封的记载应该出自
A .《史记》B.《文史通义》
C.《资治通鉴》 D .《新史学》
A .俸禄与效忠B.领导与服从
C.土地与义务 D .土地与赋税
10.右图是元朝地图,其中ABCD 对应的行政机
B 构为
A .行省、中书省、宣政院、巡检司A
B .中书省、宣政院、巡检司、行省
C.行省、中书省、巡检司、宣政院D
D .中书省、行省、巡检司、宣政院C
11.“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税额,在本联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 此条文应出自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合众国宪法》 D .《拿破仑法典》
12.符合“形成民族国家——克服专制权力——走向工业革命”现代化轨迹的是
A .英国B.俄国C.德国D.日本
13.下列诗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康乾盛世的社会气象,其中反映当时思想界状况的是
A.“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B.“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C.“大妇弓弹中妇织,绿鬟小妇当窗织”
D.“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4.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 ,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A .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B.现代民主和法制体系已经建立
C.资本主义发展已实现后来居上D.军人集团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
15.《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并创下了“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的编写传统。

对此传统持否定态度的是
A .司马光B.刘知畿
C.章学诚D.梁启超
16.美国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却没有参与签订《北京条约》,原因可能是
A .美国正处于内战边缘
B .美国与中国关系友好
C.美国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 D .美国在华利益已得到满足
17. 11 世纪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来解决王朝财政危机的改革是
A .商鞅变法
B .魏孝文帝改革
C.采邑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18. 1896 年创刊于上海的《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下列文章不可能刊登此报的是
A .《变法通议》
B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C.《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D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9.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描绘了1917 年下半年的一幕:“他们(俄国军队)派了成百上千的代表团来到首都,高呼着‘和平!和平!’”此后“他们” 参与推翻了
A .沙皇专制政府B.工兵代表苏维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俄国人民委员会
20.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称作“上一轮争夺的结束,下一轮争夺的开始” 。

下列表述中不能反映这一结论的一项是
A.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
B.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
C.英美争夺海上霸权的矛盾
D.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
21.1920 年,自欧洲游历归国的梁启超出版《欧游心影录》一书,认为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中国)应担当重建世界文明的重任,从而提出了中西文化“化合” 说。

梁启超当时提出西方文明破产的主要依据是
A.帝国主义大战给世界造成巨灾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不复存在
4 / 16
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2.从 1900 年夏到 1901 年冬,清王朝的大批官员奉旨自尽。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惨败,北洋将领自刎殉国
B.八国联军侵华,清朝官员大批罹难
C.《辛丑条约》签订,首祸诸臣被迫自绝
D.辛亥革命爆发,满亲贵族惨遭镇压
23.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1929—1932年)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

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

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

至于第三条路,就是
法西斯路线了。

”这“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分别对应的是
A.苏联、日本、德国
B.中国、德国、日本
C.中国、美国、德国
D.苏联、美国、德国
24.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 ,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至 1941 年时,共计有250 万青年参与,在1500 个营地开辟了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 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依据是
A.调整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提供就业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25.右图照片中,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出现了大量苏联红军,
这一历史场景应出现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朝鲜战争时期
26. 1947 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

” 由此可见,该体系
A .是世界控制美国经济的工具B.强化了美国对国际金融的主导权
C.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D.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27.下表是1953—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分配
所得税福利费公积金资方红利
(注:归国家所有)(工人)(扩大生产设备)(注:资本家)
34.5%15%3%20.5%
此表反映的是
A .对个体农业的改造B.对重工业的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28.“成员建成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内部关税,对外统一关税率”、“达成共同农业市场” 、“实现人员、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

欧洲国家实现上述成就主要得益于
A .煤钢联营
B .欧共体成立
C.欧盟成立D.欧元流通
29.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

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④土改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百姓翻身
A .④①②③
B .③④①②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30.一位美国总统在日记中,把1946 年形容为在对苏联关系上该“做决定的年份”。

对这一“决定”
的做出有直接影响的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抛出
C.古巴导弹事件的发生
D.“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
以下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 1、 3 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著名壁画《雅典学院》绘于
1508-1511 年间,描绘了分列不同地位的希腊主要哲学
家。

对该作品时代含义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再现古希腊文化繁荣景象
B.敬仰哲学家们的创新精神
C.追怀希腊古典时期的法治
D.向往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32.有学者认为:“ 柏林墙倒塌的主要根源在于,当东德面临1970 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

东德消失的根本
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 该论点主要是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所起的作用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缺陷
C.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D.肯定了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33.民国一位外交家评论袁世凯时说:“和顽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当维新,甚至有些自由主义的思想,但对事物的看法则是旧派人们那一套。

”对此评价的最佳理解是
A .袁世凯带有传统社会的印记B.袁世凯受到新时代的影响
C.袁世凯是一位守旧的封建军阀D.袁世凯带有社会转型的色彩
34.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对这一现象的最佳诠释是
A.中国实现了与列强的外交平等
B.是中国适应西方外交体系的实践
C.清政府有选择性的设立领事馆
D.清政府已经认识到领事馆的作用
35.右图为意大利画师郎世宁为雍正皇帝绘制的《雍正半身西服像》,对这张肖
像画较为全面的解释是
A.雍正帝接受了西洋风格的肖像画
B.清政府支持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C.西学东渐已对清宫廷生活产生影响
D.画上雍正服饰有着鲜明的西方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75 分)
36.名家笔下之商鞅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韩非子? 和氏》材料二:“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
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犹
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 12 分)
( 1)上述名家对商鞅的评价有哪两类?( 4 分)
( 2)你认为,上述材料对商鞅的评价为何出现如此差异?(8 分)
37.日本海军之兴衰
自1868 年 1 月 17 日,日本创建了明治海军,至今一百四十余年。

观察下面历史上日本海军主力
舰数量及总吨位的变化表,回答问题。

时间主力舰数量(艘)主力舰总吨位(万吨)
1868 年45 1.5
1894 年1057.2
1922 年12131.5
1937 年285116
1945 年00
——引自《日本军方公布的数据和美国国防部研究报告》问题:( 10 分)
( 1)如何解释1894 年至 1945 年日本海军的兴衰变化?(8 分)
( 2)透过日本海军的兴衰史,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迪?( 2 分)
38.近代之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实践家,一种是思想家。

思想家的任务是为社会和
本阶级编造幻想。

思想家或理论家编造理想国的幻想并不是为了好奇或别出心裁,而是现实社会矛盾
的产物。

这些人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的矛盾运动,他们编造的理想国不仅企图给这种矛盾运动寻找一个
归宿,而且是为了给他所面对的社会寻求一个可能达到的至高点,从而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精神寄托。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问题:( 15 分)
( 1)填入中国近代思想家发起传播的先后五次社会思潮。

( 5 分)
①②③④⑤
(2)近代实践家如何将上述理论思想诉诸行动,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10 分)
39.国际关系之变动
20 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即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的建立; 20 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20 世纪末,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问题:叙述三次国际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 13 分)
40.西方人眼中之儒学形象
材料一:中国人以儒教治国,有着大量的文献,远比其他教派更为著名。

就个人来说,中国人并不选择这一教派,他们毋宁是说在研究学问时吸收它的教义。

他们不相信偶像崇拜。

事实上,他们并
没有偶像。

然而他们却的确相信有一位神在维护着和管理着世上的一切事物。

他们也承认别的鬼神,
但这些鬼神的统治权要有限得多,所受到的尊敬也差得多。

真正的儒家并不教导人们世界是什么时候、什么方式以及由谁创造的。

的确,很多人都断言这种礼仪的最初创立与其说是为了死者,倒不如
说是为了生者的好处。

孔庙实际是儒教上层文人唯一的庙宇。

他们不向孔子祷告,也不请求他降福或
希望他帮助。

他们崇敬他的那种方式,正如前述的他们崇敬祖先一样。

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

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 年版
材料二: 18 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公开站出来反对“中国癖”,认为中国社会尚处于“幼
儿期”,根本不值得学习。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更从孔学(宋明理学)“灭人欲”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和社
会对个性的忽视和摧残,甚至把中国文化贬低为世界文化中最低级的文化。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更
在《国富论》中将孔学的农本主义思想作为反面典型批判,以推销他的重商主义理论。

材料三:
(截至 2015 年 12 月 1 日,全球134 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00 所孔子学院,分布在125 个
国家和地区。

汉语、孔子、中国,连成一体,把中国的语言、文化,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
中国的友好传达向全世界各个角落,不分种族,不分国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560 年前孔子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

一生既无政治权威
又无经济资本的孔子,带领七十二贤人和三千位青年才俊,以德性伦理、经世致用和人格全面发展的
教育理念,从曲阜走向中原,形成了中华民族自我理解和文化认同最有塑造力的思潮。

现在,儒学不
仅是中国的,也是越南的、韩国的,日本的,是东亚文明的精神体现。


——环球侨讯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5 分)
( 1 )概括西方人眼中儒学形象的变化。

( 3欧洲 40 国亚洲 32 国
分)169 所(地区)
全球建立500 所
孔子学院和1000
非洲 32 国美洲18国
大洋洲 3 国
“(儒学)46所157所18 所
是东亚文明的精神体现”?( 7 分)
( 3)谈谈你对“西方眼中儒学形象” 变化的理解。

(15分)
杨浦区 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学科二模测试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30 题每小题 3 分; 31—— 35 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B C B C B D D A C D C A D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答案A B A D D C D A C D C B B
题号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C B B A DABC CABD DABC BCDA CADB
(注明: 31—— 35题每选项的分值3、 1、1、 0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二、非选择题(共75 分)
36.名家论商鞅(12分)
( 1)材料一、三,肯定为主。

材料二,否定为主。

(4分)
( 2)(8 分)
评价视角(重点内容)不同:材料一着重于商鞅变法在国家治理上取得的成效;材料二着重于
对商鞅个人品质的评价;材料三着重于商鞅变法取信于民的做法。

评价立场(目的使命)不同:材料一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推崇社会变革,所以肯定了同样是法
家代表的商鞅;材料二司马迁所处的西汉中期,儒家已成为统治思想和主流意识,难免受儒家价值观
的影响;材料三司马光意在以商鞅的诚信告诫后世统治者,应引以为戒,提高执政水平。

评价的时代不同:材料一韩非生活在战国,社会转型和动荡仍在持续,需要法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材料二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强盛时期,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治国安邦单靠法家治国已不合时宜;材料三
司马光生活在北宋中期,理学开始影响士大夫,重振伦理纲常成为士大夫的使命。

(以上任意两项答案8 分,每项角度 1 分,分析 3 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赋分)
37.日本海军之兴衰(10分)
(1)1894 年: 19 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双重推动下,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强
化了海军实力。

( 2 分)
1922 年:一战后华盛顿会议上,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接受了《五国海军协定》,被限制了军舰吨位。

( 3 分)
1937年:在经济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推动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又挑起太平洋战争(或向
美国开战),海军力量急剧膨胀。

( 2 分)
1945年:日本海军在反法西斯战争打击下覆灭。

(1 分)
(2)制海权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但将海军建设用于侵略扩张而不是国防自卫会给本国
与地区带来灾难。

( 2 分)
其它合理答案酌情赋分
38.近代思想与实践( 15 分)
( 1)①中体西用②进化论或维新思想③民主共和(三民主义)④民主科学⑤马克思主义
(5 分)
(2)( 10 分)
1、李鸿章倡导“中体西用” ,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第一步。

( 2 分)
2、康有为等以维新思想和西方进化论为指导,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虽然
迅速失败,但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2 分)
3、孙中山以“民主共和”为奋斗目标开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迈出了中国政治变革
的重要一步;(2 分)
4、陈独秀,李大钊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促进思
想解放和社会转型;( 2 分)
5、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

( 2 分)
39.国际关系大变动( 13 分)
在 20 世纪国际格局变动中,中国逐渐从边缘地位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3分)/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中,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成为列强博弈的牺牲品。

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
权,废除“二十一条” ,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
政策,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 3 分) / 二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构建中,中国国际
地位有所提高。

由于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
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但美国对华推行冷战战略,扶蒋反共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封锁与遏制中
国。

( 4 分) / 冷战后,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增
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 3 分)
40.西方眼中的儒学形象(25分)
(1)从古代利玛窦对儒家的作用肯定到近代西方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再到今天儒学在兴盛的变化
过程。

(3 分)
(2)秦汉以来,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思想
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1分)儒学在这一地区成为官方哲学。

日本等国仿效中
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时,儒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 2 分)朝、日等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建有文庙举行祭孔大典;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
要内容。

( 2 分)此外儒家思想还渗入东亚国家的社会观念、伦理规范和日常生活中。

(2分)
(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15分)
评分项一:观点
要求:对古代、近代、现代儒学地位的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能结合时代背景、中西科技水平、学者的立场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相应的观点。

水平 1:
· 儒学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强弱变化;
· 儒学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由碰撞到融合的过程;
· 儒学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思想上的差异与共性;
能辨证看待西方学者对儒学的评价;
·西方学者对儒学的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受到其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对儒学思想的认识程度不
同等,带有主观的成分;
水平 2:能依据材料就提出观点。

没有将中西方科学进行对比,仅仅从中国或西方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段的观点,单一或不全面。

·从今天的“儒学热”中,感受到儒学鲜明的民族性的同时,也 , 体现出对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向
往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追求。

水平 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水平 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 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材料与问题、材料与相关史实之间建立联系。

能结合史实说明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儒学内容中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对于西方理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来说,必然以其束缚人民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加以批判。

水平 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但没有横向的中西对比或仅从单一角度回答问题。

水平 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 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 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二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 1:叙述成结构
水平 2:叙达连贯通顺
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