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避难绿地规划及防火树林带建设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避难绿地规划及防火树林带建设现状与对策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城市绿地场地规划
设计、服务功能及区域选址等问题,并且对城市防灾减灾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防火树林带,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目前城市防火树林带中的实施情况,通过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为城市绿地规划及防火树林带建设提供借鉴。

标签:绿地规划;防灾功能;防火树林带
1 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1)场地的服务范围
如何准确的确定出城市防灾公园与避灾绿地的服务范围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服务范围的大小不仅仅决定着单一绿地的防灾减灾能力,更是影响着城市整体防灾避灾体系的格局与规划,因此要确保绿地的实际效能,必须确定准确的服务范围,目前城市防灾公园与避灾绿地的服务范围是由单一的服务半径来确定的,而服务半径大小的确定则是跟据人类行为习惯而定的,每一个国家以及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又决定了该城市居民的行为习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城市本身也对市民的行为不断产生影响,我国在制定相关规范时,借鉴了日本相关的设计经验,却没有仔细调查我国城市本身的特性,这也是为何实际调查中出现场地理论与实际服务半径不等的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以后的设计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2)第三维度对服务范围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扩张是停止不了的,但是城市的土地资源确实有限度的,当一个城市无法在二维空间内延续它的发展势头时,将必然的,也是不得以的向第三个纬度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间隔空间越来越小,城市建筑的高密度使得城市的灾害承受力大大降低,而我们在保证城市安全的时候却忽略的此问题,目前避灾绿地的服务范围都由简单的二维服务半径确定,而事实上,城市纵向上的发展己经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与影响,简单说,人类做水平位移要比做垂直位移容易的多,因而,在如今的避难行为中,必须考虑灾民的垂直位移情况,与水平位移综合考虑来制定避难场地的服务范围。

(3)人口密度的影响
除去城市硬件,人口密度也对人类行为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间接决定着避难场地的服务范围,人口密度大移动速度缓慢,人口密度小移动速度,在平时的绿地使用中,人口密度变化不大,对人的行为基本没有影响,但当灾害发生时则不同,某区域的人口密度可能在瞬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不做好相关的准备,则很可能发生不必要的巨大混乱,如今,城市各个区域的人口数量随着区域的功
能不同而不同,商务区,学校往往成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制定避灾场地的服务范围时,必须根据场地所在的城市区域特点,做好人口密度变化分析,再与其他因素相结合,确定出其服务区域”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及实际功效性研究。

2 场地规划
这里所说的场地规划,是指城市防灾公园与避灾绿地自身的场地结构,区域组成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一个好的场地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区域划分与建设不仅使绿地本身防灾,减灾的能力加强,也使得在灾害发生时人类可以进行更好的避灾与救灾活动,由于对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日益重视,一般的在新建公园绿地中场地规划良好,布局合理。

但是在己有的老旧绿地中,现在要对其进行防灾减灾功能的强化,其结构与布局问题就凸显出来,由调查可总结出目前城市老城区绿地的突出问题是绿地面积小,且植物密度均偏大,没有足够的开敞空间作为避难场所,在对其进行改建时,显然不能以新建绿地的标准要求其达到面面俱到的要求,只能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或几点来满足,因此,周围所属环境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环境决定了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根据环境的不同,来决定绿地属性。

3 防火树林带
目前,我国城市的防灾公园建设中还没有把防火树林带列为一个重点方面,就日本的防灾公园建设经验来看,防火树林带的作用十分明显,如果说防灾公园是受灾人们的保护伞,那么防火树林带则是防灾公园的保护伞,我国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的建筑越来越高,密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趋势表明开敞空间将被夹在高楼林立之间,如此一来,周围建筑对开敞空间的威胁也随之步步上升,若没有防火树林带,在灾害发生时,身为开敞空间的防灾公园本身就处在巨大的危险之中,又如何保证的了其中避灾人群的安全呢?防火树林带在平时看来作用不明显,但是在关键时刻的作用却不可替代,我国之所以还没有开展关于防火护林带的设计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防灾公园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未来的城市防灾公园建设,或者说城市防灾减灾的体系中,防火树林带一定会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全面、系统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对防灾公园或避难绿地以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教育缺乏,调查问卷的结果强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简单的打个比方,建设者积极为受益者做防身服,而受益者却不知道这件事情,目前城市防灾的工作情况,就类似于此,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我建好了就行了的层次上,而是要放在我建好了大家还要都知道,这样的目的上。

对城市救援通道的忽视,当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被我们越来越明朗的认清后,道路作为防灾通道的强大作用还没有被看清,城市整体的应急防灾救灾通道系统不明确,现在作为救灾通道的道路隐患甚多,在下一步的发展建设中,应急救灾通道必须被当作重点来抓。

在经过对城市绿地的讨论之后,防灾公园或避难绿地和避灾绿地理所应当的成为被关注的主题,通过清晰的了解国内外防灾公园或避难绿地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体系的政策与发展,我们不仅得到了建设城市防灾公园或避难绿地体系的经验和指导,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体的判断,在对唐山市现有防灾公园或避难绿地的调查中,针对目前发展建设的特点,选取了老城区的一些公园绿地作为调查的重点,以调查问卷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了现有防灾公园或避难绿地和避灾绿地中的一些问题,为以后对未来发展提出有利建议和指导方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幼坡.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2004,19(l):87-92.
[2]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地震应急避災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l):126-132.
[3]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2):232-234.
[4]国家地震局震灾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5]苏幼坡.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M].北京: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2004(5):71-73
[7]苏春生,苏幼坡,初建宇,刘瑞兴.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功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37-41
[8]苏幼坡,马亚杰,初建宇,刘瑞兴.日本防灾公园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4):27-29
[9]马亚杰,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1):50-52
[10]初建宇,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J].世界地震工程,2008,24(1):99-102
[11]杨珺珺,陈建伟,苏幼坡,陈艳华.山地地震灾害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设计[J].安全与工程环境,2013,20(5):6-10.
[12]于山,苏幼坡,刘天适,刘瑞兴.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M].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苏幼坡,王兴国.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