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探析
摘要:在分析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思路、系统构成、用地选择等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大丰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实例,论述了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等相关问题,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大丰;规划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人口的过度集中,作为巨型“承灾体”的城市,在面临地震、洪灾、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污染、恐怖活动等人为灾害的威胁时,整体抗灾能力往往十分脆弱。

因此,如何在灾难来临之际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各个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

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同时还承载以下防灾避险功能:(1)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及避灾、救灾通道;(2)充当灾害的隔离带,防止火灾或灾害气体蔓延;(3)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据点;(4)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及消防、储运生活物质集散地;(5)灾时情报的收集与传播。

大丰市处于华南弱震区向华北强震区过渡的区域内,地震活动比较频繁,本文以大丰市为例,探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等相关问题。

1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相关思考
1.1规划思路
(1)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防灾避险绿地配置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并与之相协调。

它们附属的防灾避难设施比较齐全,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避难场所,通常又是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等的所在地,应当成为城市总体规划和防灾规划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2)统筹规划
防灾避险绿地应结合城市中可作为避灾救灾据点的其他开敞空间及公
共设施进行总体统筹规划。

除了防灾避险绿地(包括城市广场等公园绿地)外,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

同时,配置防灾避险绿地应综合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防灾功能。

(3)以人为本
以人的生命为“本”,人的需要为“本”,防灾避险绿地的容量对于需要避难的人员来说是必要和充分的;绿地要均匀分布、服务半径应合理。

(4)平灾结合
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方面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健身和育苗栽培等功能;另一方面配置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

1.2系统构成
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
(1)中心防灾避险绿地
中心防灾避险绿地是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防灾避险绿地,规模较大、功能较全,场所内一般设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应根据城市规模、可能遭受的灾害情况等,确定是否安排中心防灾避险绿地。

(2)固定防灾避险绿地
固定防灾避险绿地是供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

通常可选择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绿化隔离带等。

(3)紧急防灾避险绿地
紧急防灾避险绿地是供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避震疏散的场所,也是避震疏散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通常可选择城市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等。

(4)隔离缓冲绿地
隔离缓冲绿地设置在城市外围、城市功能分区、城区之间、易发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周围,防止灾难(如火灾)的蔓延。

(5)绿色疏散通道
利用城市街道作为绿色疏散通道,绿色疏散通道应布局成互相贯通的网络结构,减少对居民疏散和抢救工作的影响。

1.3用地选择
防灾避险绿地的选择应以其使用需求为依据,应保障人民安全,全面考虑现状绿地的适宜性、平时与灾时的协调。

具体体现为:
(1)作为避灾据点的公园绿地,要从选址上保证避灾据点本身的安全性。

确保公园本身及其邻接部位不易发生倒塌,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增强公园自身的安全性。

如位于倾斜地带的公园、可能被洪水淹没的公园都不宜作为避灾据点。

(2)批准为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园等,要慎重对待将其作为避难场所,必要时可根据其“保护规划”划定部分场地,避免人为对历史建筑和环境的破坏。

(3)现状绿地若存在大量密林、或地形复杂等特征时不宜规划为防灾绿地。

2大丰规划环境概况
2.1城市灾害
大丰市地处江苏省沿海地区中部,长江以北,黄海之滨。

处于华南弱震区向华北强震区过渡的区域内,地震活动较频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4级以上地震,南黄海最大震级达7级,1990年至今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该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冰雹、台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风暴潮、海啸、海堤侵蚀、海水倒灌等海洋灾害。

2.2城区绿地分布
老斗龙港为界,它将大丰城区划分为东部片区和西部片区。

东部片区为城市主要居住生活片区;西部片区为城市主要产业片区。

城区各类绿地总面积为543.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110.47公顷。

城区绿地分布不均,东多西少,有三处市级公园即:施耐庵公园、银杏湖公园、市民公园,三者面积均较大、功能完善。

横贯城市东西的二卯酉河和南北向的老斗龙港气势磅礴、滨水绿地景观品质较高,成为大丰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2.3城市规模
大丰市属于夹港的中小城市,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均较小。

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15.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71万人,根据《大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预测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34.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30万人。

3大丰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
大丰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在用地布局上相协调,突出城市防灾重点,同时也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特色、地理条件、现有绿地、河流、道路等因素以及依据防灾避险绿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布局。

构筑布局合理、不同服务半径基本覆盖、居民能快速到达的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该体系包括固定防灾避险绿地、紧急防灾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地、绿色疏散通道四部分。

(图1、图2)(1)固定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根据城市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及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划定施耐庵公园、银杏湖公园、城北公园、新团河公园、康体公园5处公园绿地为固定防灾避险绿地(除康体公园,其余4处均为综合公园)。

固定防灾避险绿地应至少设置有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内外的疏散通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7米。

(2)紧急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按照大丰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城区内,它主要由街旁绿地和小区游园组成。

划定南环路带状绿地、光明路公园、新团河支流带状公园等43处绿地为紧急防灾避险绿地,。

紧急防灾避险绿地内外的疏散通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4米。

(3)隔离缓冲绿地规划
结合现状河流分布,利用河流宽度较大者,并充分考虑其周边用地性质,进而布局隔离缓冲绿带。

划定了新团河——二卯酉河两侧绿带、老斗龙港田园风光区、老斗龙港水上公园等12处绿地为隔离缓冲绿地。

(4)绿色疏散通道规划
综合考虑道路的性质、位置,同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布局防灾避险通道。

规划城市的主干道为绿色疏散通道,它们为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中的“五横六纵”。

在道路红线两侧,规划建设10米以上的绿化带,同时应严格控制道路两侧建设用地的建筑红线。

必须按规划严格控制绿地,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

4结语
城市盛载着人类,同时又起着传承、延续人类文明的作用,面对变幻莫
测的灾难,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重要成员,应当受到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的高度关注。

我们希望更多专业工作者深人研究绿地与防灾避险功能结合的良策,以生命安全为本,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