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个关键词:人群+分布+影响因素)
2.疾病分布:
是指在不同人群、地区和时间特征上发生的情况,是疾病的群表达象,可通过发病和死亡等频率指标来描述
3.率:
某时期内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之比,用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4.比:
亦称相比照,表示两个有关指标的比值,用以说明一个指标是另一个指标的几倍或者百分之几。
相比照=〔甲指标/ 乙指标〕x〔或x100%〕
5.构成比:
事物内部某一局部观察单位与事物内部各局部观察单位的总数之比,说明事物内部各组成局部所占的比重。
构成比=〔某事物内部某一局部的数量{个体数} /某一事物物内部的整体数量{个体数之和} 〕x100%
6.发病率:
表示在肯定期间内、肯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肯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量〕x k
7.罹患率:
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数〕x k 8.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肯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同期观察人口数〕x k
患病率〔P〕= 发病率〔I〕x 病程〔D〕
9.感染率:
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受检中阳性人数/ 受检人数〕x100%
10.续发率:
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续发病例〕全部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x100%
指在肯定期间某人群因某种原因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x k
12.病死率:
表示肯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病死率=〔某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x100%
死亡率和病死率关系:病死率=〔某病的死亡专率/ 某病的发病率〕x100%
13.生存率:
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医治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 开始随访的病例数〕x100%
14.流行强度:
是指在肯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某病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包含散发、流行和爆发。
15.散发:
指某病在肯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或者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
16.流行:
指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7.爆发: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病症相似的病人。
18.移民流行病学:
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以探究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9.病因:
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其含义就是指能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包含化学、物理、生物、精神心理和遗传等。
20.偏倚:
指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对暴露因素和疾病关系的错误估量,它系统地歪曲了暴露因素与疾病间的真实联系,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误差。
21.虚伪关联:
也称作人为关联,是指本来两事件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没考虑到设立对比组、对比组选择不当、观察指标不客观、样本的代表性不强或其他偏倚存在时,可造成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虚伪关联。
22.选择偏倚:
流行病学研究中,当按照肯定条件识别研究对象时,从选入的研究对象中获得有关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系统地偏离了源人群中该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即存在选择偏倚。
23.信息偏倚:
又称观察偏倚,是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从研究对象猎取研究所需信息时产生的系统误差。
24.间接关联:
又称继发关联,通常是指由混杂偏倚所致的关联
25.混杂关联:
是指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量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即与研究的疾病有紧密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紧密关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低估或高估〕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称为混杂因素。
26.描述性研究:
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特别调查的资料,包含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属观察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根底步骤。
27.现况调查:
又称横断面研究,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搜集特定时间内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28.普查:
是指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对肯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29.抽样调查:
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肯定方法抽取一局部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30.生态学研究:
以群体为根本单位搜集和分析资料,研究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用代表群体特征的量度来描述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31.队列研究:
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
选择暴露于及非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或不同暴露水平的多个人群,随访观察肯定时间,比拟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发病率、死亡率〕从而推断该因素与发病或死亡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的大小。
32.暴露:
研究对象接触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即称之为暴露;如,吸烟、性别,婚姻等。
33.结局:
也叫结果变量,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期望追踪观察的事件。
结局就是队列研究观察的自然终点,它与观察期的终止不是一个概念。
34.累计发病率:
某一固定人群在肯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D〕与时期开始时总人数〔N〕之比。
CI= 发病〔或死亡〕累积人数/ 固定人口数;CI=D / N
35.相对危险度:
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是反映暴露因素和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
RR = Ie / Io =(a / a + b) / (c / c + d)
36.归因危险度:
也称率差、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
为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之差
37.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称病因分值。
是指暴露人群中发病归因于暴露的成分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38人群归因危险度:
是测量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导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
It 为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Io 为非暴露组的某病发病〔死亡〕率
39.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或PARP〕
是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死亡〕占人群发病〔死亡〕的百分比,也即说明排除该因素后产生预防该病的效果占多大比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
40.病例对比研究:
是通过对一组患有某种疾病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的对比人群(对比组)
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或爱护因素)频率的比拟,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联系的程度。
一种常用于广泛探究或初步验证病因假设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1.匹配:
又称配比,是指所选择的对比组在某些暴露因素的分布上与病例组尽量保持一致,以操纵或排除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42.关联强度:
关联强度分析的目的是推断暴露因素与疾病关联的紧密程度,是病因学研究中资料分析的核心内容。
43.相对危险度:
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是反映暴露因素和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
44.比值比:
比数比、优势比、交叉乘积比、估量相对危险度
某因素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和对比组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比组的多少倍。
45.混杂偏倚:
研究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时,某个既与研究因素有关又与研究疾病有关的外来因素,可能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叫混杂偏倚,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
46.实验流行病学:
又称干预试验〔interventional trial〕,是指研究者依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比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拟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推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47.临床试验:
是以已确诊患有某病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临床医治措施〔药物或医治方案〕为研究内容,通过观察和比拟试验组和对比组的临床疗效和平安性,从而对临床各种医治措施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48.盲法:
指实验研究中,不让受试者、研究者或其他有关人员了解受试者接受的是何种处理,从而防止他们的行为和决定干扰试验结果。
目的是操纵信息偏倚。
49.现场试验:
在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干预研究,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以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研究,干预措施实施的根本单位是个体,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社区干预实验是以社区人群整体为干预单位进行的试验研究,常用于评价不易落实到个体的干预措施的效果。
50.诊断试验:
是应用各种实验〔生化、血液学、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等〕、诊治仪器〔心电图、纤维内镜等〕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解疾病的实验方法。
51.金标准:
是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通常包含:活检、手术发觉、微生物培养、尸检、特别检查和影像诊断,以及长期随访的结果。
52.ROC曲线:
是一种全面、精确评价诊断试验非常有效的方法,并可以比拟两种或多种诊断试验的诊断价值,除了直观方法比拟外,还可以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来比拟几种诊断试验的诊断效率〔越接近于1,真实性越好;越接近于0.5,真实性越差〕。
53.传染病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传染病发生、开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操纵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学科。
54.流行过程:
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肯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开展的过程。
55.疫源地:
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涉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地域。
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假设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区。
56.方案免疫:
是指依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方案地利用免疫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到达操纵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57.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消灭或排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58.感染谱:
当机体感染不同病原体后,经过感染过程,机体出现不同病变程度的频率,又称“感染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