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21古诗三首 (2)
22 文言文二则 (16)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28)
24 黄继光 (45)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53)
习作:我的“自画像” (57)
语文园地七 (62)
21古诗三首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
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
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
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
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
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
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芙蓉楼送辛渐》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墨梅》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作者王冕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画作为《墨梅图》,纸本,墨笔,纵31.9cm,横50.9cm。
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元章为良佐作。
”钤“元章”“文王子孙”。
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
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
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笔端。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芙蓉.(rónɡrónɡ) 洛.(luòluò)阳单.(chán dān)于砚.(xiàn yàn)台二、看拼音写词语。
yù hú dà yàn dùn táo qián kūn
()()()()
三、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
2.,单于夜遁逃。
3.不要人夸好颜色,。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朗读《古诗三首》,完成练习。
1.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在()为辛渐送行时的情景。
诗作淡淡的孤独,淡淡的(),透凉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洁的(),有谁能
解?
2.《塞下曲》第三首写将军()的情景。
3.《墨梅》这是一首()。
诗人赞美墨梅()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课外搜集描写托物言志的古诗,准备参加班级举行的“托物言志”古诗词朗诵会。
参考答案
一、芙蓉.(rónɡ√nónɡ) 洛.(nuòluò√)阳单.(chán√dān)于砚.(xiàn yàn√)台
二、玉壶大雁遁逃乾坤
三、1.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月黑雁飞高 3.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1.芙蓉楼哀愁心2.雪夜带领轻骑即将出征
3.题画诗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不向世俗献媚“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五、(略)
22 文言文二则
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
恭:肃敬的意思。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从以上词语的解释中,理解了词语,找出文中描写车胤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车胤什么品质?
预设: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
【课件出示7】
预设:从“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中,我体会到车胤刻苦努力,没有条件努力创造条件的精神。
3.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同学交流。
4.预设交流【课件出示8】
(1)我读懂了“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这句话告诉我们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板书: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2)我读懂了“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板书:囊萤夜读夜以继日)
5.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课件出示9】
(1)我觉得车胤真的很聪明,遇到困难很好地解决困难。
(2)我读懂了车胤家里非常贫穷,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车胤绝不放弃,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
(3)我们这些有条件读书的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
理解文本,探究交
流。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新课
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课件15】
自由读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逢卒”。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
:辶书写顺序:
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
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出示课件16】及时归纳出朗读文
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
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
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
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
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
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初读课文环节要
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
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
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
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
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
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这
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
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
洙(1221-?)父。
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
祝穆善于写文章,在麻沙水南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原有叙例、目录各
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
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
监修三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风
拟订修史体例:敬播(注:没有流传下来。
)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
《方舆胜览》,(宋)祝穆撰,本书是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七十卷。
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宋祝穆撰。
穆字和甫,建阳人。
《建宁府志》载穆父康国,从朱子居崇安。
穆少名丙,与弟癸同受业於朱子。
宰执程元凤、蔡杭录所著书以进,除迪功郎,为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
是书前有嘉熙已亥吕午序,盖成於理宗时。
所记分十七路,各系所属府州军於下,而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
盖中原隔绝,久已不入舆图,所述者惟南渡疆域而已。
书中体例,大抵於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险要,他志乘所详者,皆在所略,惟於名胜古迹多所胪列。
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
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
名为地记,实则类书也。
然采摭颇当,虽无裨於掌故,而有益於文章。
摛藻掞华,恒所引用。
故自宋、元以来,操觚家不废其书焉。
考叶盛《水东日记》,称元绛闵忠诗石刻在广州,《方舆胜览》乃载在封州,又误以为魏矼作,亦讹数字。
幸真迹石刻尚存三洲岩中,则小小舛误,亦所不免,要不害其大致之详赡尔。
【与文章相关的其他资料】
祝穆作品欣赏:
黄花自与渊明别,不见闲人直到今。
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山矾花
玲珑叶底雪花寒,清昼香薰草木间。
移植小轩供宴坐,恍疑身在普陀山。
豫章
豫章偃蹇两苍龙,雪干宁须匠石逢。
借重岁寒双大字,绝胜松拜大夫封。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焉(yān niān) 贫(pín tān)
卒(zhú zú) 勤(qín qíng)
二、看拼音写汉字。
nánɡ yínɡ yè dú bó xué duō tōnɡ jiā pín zú yè
()()()()
三、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中。
1.车胤家贫,没有灯油夜读,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是()
A.映着雪读书。
B.凿壁偷光。
C.把萤火虫放在布袋里,就着萤光读书。
2.胤恭勤不倦.。
()
A.疲倦
B.厌倦
C.倦怠
3.家贫.,不常得油。
()
A.少
B.穷困
C.贫民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问之.,曰:“欲作针。
”( )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3.“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A.方才
B.正在
C.方形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囊萤夜读》这则文言文,讲了车胤借助萤火虫的光夜读的故事。
你还听出过类似的故事吗?请你写出来吧。
参考答案
一、焉(yān) 杵(chǔ) 贫(pín) 勤(qín)
二、囊萤夜读博学多通家贫卒业
三、1.C 2.A 3.B
四、1.之:老婆婆 2.弃:放弃 3.B
五、我还知道,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和车胤一样,学习刻苦勤奋。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
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
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本篇课文有详有略、详略分明,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本文讲述的故事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很受学生的喜欢。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是通过文中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的具体表现,体会船长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从青少年时起就十分热爱文学与诗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十五岁就因长诗《读书之益》受到法兰西文学院的褒奖。
正是由于他经历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的政治变革,所以他的作品也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历代传说》。
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诺曼底号(S.S. Normandie)游船是划时代的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巨型邮船,至今仍然给人一种怀疑其是否确实存在过的如同梦幻一般的感觉。
吨位83423吨,流线型球鼻艏,电力推进,全船空调,从巴黎克里荣饭店聘请的顶级厨师,温水循环的室内游泳馆,现代化音响设备的歌剧院,大理石墙面的教堂,全船的Art Deco艺术装饰……被誉为“震惊世界的最豪华最漂亮的游船”“在世界客船史上享有不灭的名望”。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人物评价
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惟一的一位”。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评)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
“雨果是一位超越国境的天才”。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评)
“雨果是力量的化身,只需探讨一下在他周围出现的那些诗人,为了能在他身边站稳脚跟,不得不另辟蹊径,便足以估量出他的价值来了。
”(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评)
“雨果的创作技巧不同凡响,对他的天才并无妨碍。
”(法国作家于勒·勒纳
尔评)
雨果是这样一个罕见的人,他永远以自由为本,犹如自由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
(法国作家阿兰评)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pōu kāi kū lonɡ hùn luàn wéi hù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剖(pāo pōu)开遇难(nàn nán)
葬(zàng zhàng)身湍(chuǎn tuān)急
薄(báo bó)雾调(diào tiáo)遣
三、辨一辨,再组词。
例( )抗( ) 秒( )哗( ) 淹( )奥( )
列( )杭( ) 抄( )桦( ) 掩( )懊( )
四、句子加工厂。
(按要求改写句子)
1.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快乐阅读轻松答。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 )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
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 )又特别大。
它笔直地朝( )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1.给红色字注音,写在文中括号内。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此句把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理解一下“笔直”和“逼”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如果有人给哈尔威船长颁发奖状,颁奖词应该是怎样的?(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剖开窟窿混乱维护
二、剖( pōu√) 难(nàn√)
葬(zàng√) 湍(tuān√)
薄(báo√) 调(diào√)
三、例(例如)抗(反抗)秒(分秒)哗(哗哗)淹(淹没)奥(奥妙)
列(并列)杭(杭州)抄(抄写)桦(白桦)掩(掩护)懊(懊丧)
四、1.海浪把轮机火炉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2.人们凝视着雕像。
五、1.好似(sì)
2.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把“玛丽号”比作幽灵、山峰。
3.“笔直”“逼”说明“玛丽号”动作非常快,由于雾大看不清对方,“玛丽号”正好撞向了“诺曼底号”。
六、哈尔威船长是非常勇敢的,宁愿自己死也不愿别人死,用自己的生命挽回六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24 黄继光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黄继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写这篇课文写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 .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课文渲染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衬托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生动刻画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他主动请缨时说的话,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舍身堵枪口的壮举,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抗美援朝战争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