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4高考命题点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题——遣词用句、语言风格会鉴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0/2021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 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 山道登上山巅。
12/10/2021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 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 答: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 有的是已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12/10/2021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 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 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对 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 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 之情。
12/10/2021
(六)追“彩”逐“色”: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 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可抓 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 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
12/10/2021
(七)赏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代诗歌中,虚词的锤炼恰到 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如王勃《滕 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 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 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炼 字 。 答 题 时 先 解 释 “ 斗 ”“ 攒 ” 的 意 思 , “斗”“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阐 释时注意突出“斗”“攒”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使用的修辞手 法。最后指出运用这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 感。
12/10/2021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对立,犹如两兽相斗, 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 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12/10/2021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聚焦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代诗
歌时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动词。动词 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 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 的功能。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 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 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 查的重点。
12/10/2021
[即时小练]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
(王之涣《凉州词》)
答案:“怨”字用得最好。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 是吹笛人之心。
12/10/2021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 子第五个字。
12/10/2021
(三)聚焦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副词运用得 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使诗句悠扬婉转、情韵丰富,化呆板为活 泼的表达效果。
12/10/2021
[即时小练]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表意上有何作用? 答:
12/10/2021
考向一 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 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 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 生动的效果。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 词和叠词等。这种题型是高考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题型之一。
12/10/2021
考向二 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 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 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中“行路难”是 “诗眼”。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2/10/2021
1.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 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 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具体来说就是从字意、表现 手法、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例:王维的《鸟 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2/10/2021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
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 眼”。
分析:“惊”字用得好,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 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12/10/2021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 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 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 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例:李 清照的《醉花阴》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
答案:“尽”字用得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 愁。
12/10/2021
(四)掂掂“数量”之重 经优秀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 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 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 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 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 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 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平添韵味。
12/10/2021
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也可抓住能表现鲜明 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 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 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 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 草”,怜惜的情愫尽在“绿”中。
12/10/2021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12/10/2021
[即时小练] 9.(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12/10/2021
[即时小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2/10/2021
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答案:“一”字用得好。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 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杜甫《春望》)
答案:“溅”“惊”二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 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12/10/2021
(二)聚焦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 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 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 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 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2/10/2021
[即时小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 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2/10/2021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12/10/2021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12/10/2021
[即时小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 味,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赏析。 答:
12/10/2021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女主人公本来要凝妆 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虽然在很 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 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形。所 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 表现了潜藏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 为外物所触发,瞬间便不可自已地发生变化。
12/10/2021
(五)听听“叠词”之妙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 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 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 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 一种沉重的感觉。
12/10/2021
[即时小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 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2/10/2021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 拟声词。 答:
12/10/
[即时小练]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直”“圆”用得好。“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圆”字 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两字准确描绘了傍晚时分沙漠苍凉静 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的情绪 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题 ——遣词用句、语言风格会鉴赏
12/10/2021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 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 要涉及遣词用句、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2)结合 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 分析;(3)总体上对诗歌语言特色、风格进行概括评析。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 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 山道登上山巅。
12/10/2021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 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 答: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 有的是已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12/10/2021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 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 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对 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 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 之情。
12/10/2021
(六)追“彩”逐“色”: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 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可抓 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 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
12/10/2021
(七)赏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代诗歌中,虚词的锤炼恰到 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如王勃《滕 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 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 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炼 字 。 答 题 时 先 解 释 “ 斗 ”“ 攒 ” 的 意 思 , “斗”“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阐 释时注意突出“斗”“攒”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使用的修辞手 法。最后指出运用这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 感。
12/10/2021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对立,犹如两兽相斗, 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 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12/10/2021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聚焦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代诗
歌时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动词。动词 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 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 的功能。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 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 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 查的重点。
12/10/2021
[即时小练]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
(王之涣《凉州词》)
答案:“怨”字用得最好。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 是吹笛人之心。
12/10/2021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 子第五个字。
12/10/2021
(三)聚焦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副词运用得 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使诗句悠扬婉转、情韵丰富,化呆板为活 泼的表达效果。
12/10/2021
[即时小练]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表意上有何作用? 答:
12/10/2021
考向一 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 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 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 生动的效果。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 词和叠词等。这种题型是高考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题型之一。
12/10/2021
考向二 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 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 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中“行路难”是 “诗眼”。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2/10/2021
1.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 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 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具体来说就是从字意、表现 手法、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例:王维的《鸟 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2/10/2021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
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 眼”。
分析:“惊”字用得好,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 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12/10/2021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 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 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 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例:李 清照的《醉花阴》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
答案:“尽”字用得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 愁。
12/10/2021
(四)掂掂“数量”之重 经优秀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 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 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 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 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 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 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平添韵味。
12/10/2021
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也可抓住能表现鲜明 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 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 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 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 草”,怜惜的情愫尽在“绿”中。
12/10/2021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12/10/2021
[即时小练] 9.(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12/10/2021
[即时小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2/10/2021
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答案:“一”字用得好。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 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杜甫《春望》)
答案:“溅”“惊”二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 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12/10/2021
(二)聚焦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 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 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 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 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2/10/2021
[即时小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 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2/10/2021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12/10/2021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12/10/2021
[即时小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 味,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赏析。 答:
12/10/2021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女主人公本来要凝妆 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虽然在很 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 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形。所 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 表现了潜藏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 为外物所触发,瞬间便不可自已地发生变化。
12/10/2021
(五)听听“叠词”之妙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 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 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 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 一种沉重的感觉。
12/10/2021
[即时小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 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2/10/2021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 拟声词。 答:
12/10/
[即时小练]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直”“圆”用得好。“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圆”字 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两字准确描绘了傍晚时分沙漠苍凉静 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的情绪 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题 ——遣词用句、语言风格会鉴赏
12/10/2021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 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 要涉及遣词用句、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2)结合 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 分析;(3)总体上对诗歌语言特色、风格进行概括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