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英报刊中的功能性隐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中英报刊中的功能性隐喻
作者:曹鑫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中英语言当中。

本文通过分类分析中英报刊中经济、政治、体育等领域新闻报道的大量例证,阐释了英汉报刊中隐喻的功能以及隐喻对于丰富报刊语言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隐喻;报刊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一、引言
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领域的一个热潮。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式就为世人所知。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础。

在《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中,给出“metaphor(隐喻)”这样的定义,即“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is applied to an object or action to which it is not literally applic able.”这一定义仅仅把隐喻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之内。

然而当代学术界研究认为隐喻并非简单的语言修辞,它还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

著名学者Lakeoff和Johnson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

隐喻的通常包括本体、喻体和喻底三要素。

隐喻过程中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

由于隐喻当中的喻体通常为人们所熟悉,故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恰当使用隐喻,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容易生动。

研究表明,隐喻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日常交谈、广告杂志、小说诗集、新闻报道等等。

二、报刊中的功能性隐喻
报刊是通过书面的形式把时事新闻传递给公众的一种表达形式。

由于新闻的时效性的特点,报刊需要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信息快速准确地传播给公众。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隐喻是思维的一种方式,因此报刊新闻报道采用隐喻是不可避免的。

1、经济新闻
(1)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8月18日,禽蛋价格上涨;肉类、蔬菜、水产品价格以涨为主;水果、食用油价格微幅波动;成品粮、奶类价格基本稳定。

该句中作者使用了“以涨为主”,“微幅波动”等隐喻。

作者把物价的变动和海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

在经济篇章中,这类隐喻比比皆是。

通常用来描述物价,证券指数,利润收益的增加或减少,使其更生动逼真,贴近生活。

(2)联想新品千元低价杀入,土洋品牌决战高端
该新闻标题是一则有关数码产品的报道,标题中使用了“杀入”、“决战”等词汇,这些词汇原用于对于战争的描绘之中,这一隐喻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商业竞争的激烈场面,从而更好地传达了信息。

(3)The conservatives believe that lower taxes create a healthier economy.
(4)The crippling disease of state involvement in industry through nationalization has not been cured.
在三、四两则新闻中,作者使用了“healthier economy”,“crippling disease” ,“not be en cured”等隐喻,显然是把经济状况比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经济像人类一样会有健康和患病的不同状态,不良的经济状况也可以被“治愈”。

2、政治新闻
(1)Cold War Cloud over G8 Summit
“冷战”是读者熟识的战争词汇,这则新闻标题中采用隐喻“Cold War Cloud”描述了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上美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当读者看到标题时能够联想到冷战的状况,从而预测新闻的主要内容,快速捕捉有效信息。

(2)当年5月,第一批上千名机关干部卷起铺盖开赴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响了一场消灭贫困的扶贫攻坚战。

该新闻报道中“打响攻坚战”是典型的战争术语。

贫困是一种生活状态,扶贫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改变过程,扶贫的艰苦性与军事行动有了可比性,因此,作者使用了隐喻的方式进行报道。

(3)政策出台、幕后操纵、政治闹剧、政府倒台、落下帷幕
上述词汇经常出现在报刊新闻当中,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中西方国家尝尝把政府部门的运作比作一个戏剧大舞台,政府的运作机制与戏剧的表演有了某种相似性,戏剧中的部分术语被大量借用在报刊中。

3、体育新闻
(1)阿根廷击败立陶宛夺铜牌,吉诺比利遗憾因伤缺阵
(2)无忧梅西全力出战,助阿根廷提前晋级
(3)巴西女足精心备战1/4决赛,主帅点出三致胜法宝
(4)杜茨茅斯靠的是541阵型死缠烂打,不过这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前不久联赛做客,罗纳尔多的闪电反击和落叶任意球,立刻让庞贝军团的赛前部署报废。

以上几则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了与战争相关的术语,如“击败”、“缺阵”、“出战”、“备战”、“主帅”等等,这是由于体育赛事和战争的激烈状态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使用这样的隐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第四则新闻报道中还使用了“闪电反击”、“落叶任意球”等隐喻使得比赛场景跃然纸上。

4、其他
(1)You’ve gone red with us and made it your mission to fight heart disease in women.
本句中作者采用隐喻“fight heart disease”把积极治疗心脏疾病比作开始一场战争。

众所周知,心脏病的防治对于每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任何心脏病患者对自己心脏问题都不容小觑,这就犹如战士要积极为一场战争全力以赴一样。

作者通过隐喻使句意表达更形象化。

(2)本次中国电信宣布宽带迈入百兆时代,意味着第三次宽带大提速的全面展开。

它将使中国消费者的宽带接入速率迅速与世界发达水平接轨,并将有助于加快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这是一则有关于中国电信网络的新闻,文中作者使用了“迈入”、“接轨”这样的词汇,分别把电信发展比作人的发展,网络的应用比作铁路的使用。

这些隐喻一方面易于读者理解报刊新闻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报刊新闻中隐喻的恰当使用可以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浓厚阅读兴趣,还可以充分利用读者对喻体的熟悉程度,预测新闻的内容或事态的发展方向及态势,从而更进一步强调
和阐释本体的特质以及意义,从而让读者更易于理解报刊文章的内容,更充分、快速、有效地获得信息。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