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第一篇: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货币文化简史大纲
中国货币文化史以钱币学为基本知识,以中国钱币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崩溃的历程为主线,分析了不同时期钱币的特点,阐述了钱、泉及钱币形制;钱文、钱文书法及文字;钱币的铸造及纪号;钱币的收藏与鉴赏等众多有关钱币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货币的理论知识同货币的实物讲解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钱币学及钱币收藏鉴赏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收藏、鉴赏钱币的水平,弘扬我国传统的、灿烂的货币文化。

第一章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起源,了解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了解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确秦统一货币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秦的半两钱,秦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秦两钱与前代钱币相比它的突出的变化的分析
教学内容:
1、中国货币的历史起源;
2、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3、秦统一货币的形成及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二章汉唐明清钱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汉至清末制钱的历史演变及特点,以及封建货币制度崩溃及历史原因剖析。

教学重点:汉五铢钱的演变及历史特点,唐开元通宝产生及意义,明清制钱教学难点:汉五铢钱的特点及意义,唐开元通宝的特点及意义,明清制钱的兴衰过程。

教学内容:
1、汉五铢钱的演变及历史特点;
2、唐开元通宝产生及意义;
3、明清制钱的兴衰和崩溃。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三章金银铸币的演变
教学目的:中国货币发展史上,金银铸币一直占重要地位,金银铸币的演变体现由称量货币向计枚货币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金银铸币的演变过程及它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清代银元的铸造及历史作用,民国银元在货币市场的地位,清代铜元的产生的历史意义,清末铜元制度的局限性教学难点:清末民国初期的银元制度,清末铜元的产生和崩溃
教学内容:
1、中国最早的金银货币;
2、汉唐的金银币;
3、清末民国初期的银元制度;
4、清末铜元的产生和崩溃。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四章农民起义军货币
教学目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是一起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力量,铸行货币时间短,流通受到限制,起义军本身革命不彻底性、时代局限性。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农民起义军的货币.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货币及历史特色
教学难点:农民起义军铸造货币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
1、农民起义军铸造货币的必然性;
2、秦汉至明清农民起义军货币;
3、太平天国货币及历史特色。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五章中国古纸币的演变
教学目的:中国纸币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它的产生与货币发展规律是统一的,纸币产生便利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纸币滥发引起通货膨胀,危害社会经济与民生。

教学重点:北宋交子,明清宝钞的发行与特点
教学难点:世界最早的纸币产生的原因和经过,明清纸币的流通与崩溃
教学内容:
1、世界最早的纸币;
2、金代交钞与通货膨胀;
3、元代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
4、明清纸币的流通与崩溃。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六章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纸币
教学目的:民国政府货币及法币改革,并未实行货币发行权的统一,银行林立,政出多门,各种货币泛滥,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国民党货币走向崩溃,互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货币制度。

教学重点:国民党法币制度的改革
教学难点:国民党法币制度的改革
教学内容:
1、民国初期的货币;
2、国民党法币制度的改革。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七章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
教学目的:革命根据地货币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为发展根据地经济,支持革命斗争而发行,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起到积作用。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教学难点:对各个时期中国革命根据地的货币产生与
发展过程的分析
教学内容:
1、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货币;
2、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
3、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货币。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八章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
教学目的:人民币是我国现行货币,是中国政府的统一货币,统一货币对统一时期财经制度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有积极作用。

随着防伪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民币印制技术也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教学重点:第三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
教学难点:各套人民币产生的原因及设计的主题思想和风格
教学内容:
1、第一套人民币;2第二套人民币;
3、第三套人民币;
4、第四套人民币.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二篇:《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

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当今中国货币史的研究状况等等。

课程纲目:


一、什么是货币
二、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
三、学习中国货币史的意义
四、有关中国货币史的参考书目
第一章
中国货币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
二、实物货币的产生
三、夏、商、西周的贝币
四、先秦的其它实物货币
五、商周时代的金属货币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一、金属货币开始流行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
三、春秋战国货币形制的几个特点
四、战国时期货币作用的扩大
五、义利观的演变
六、官私借贷活动的开展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货币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
二、秦代钱币的购买力与大小钱之谜
三、西汉前期的货币
四、汉武帝时币制的再次统一
五、西汉后期的钱币
六、王莽的货币改制
七、东汉时期的钱币
八、汉代的其它几种货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一、历史背景
二、货币制度的特点三、三国的货币流通四、十六国的货币
五、东晋南朝的货币流通
六、北朝的货币
七、钱币制度的进步趋向
八、南北朝的信用借贷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货币
一、隋唐五代货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点
二、隋代的货币流通
三、唐朝“开元通宝”钱制的创立
四、唐代钱币的演变五、五代十国的钱币
六、唐朝的绢帛
七、谷粟及其它实物货币
八、唐代的金银
九、唐代货币流通中的矛盾
十、唐代的信用关系和金融事业
第六章
两宋的货币
一、宋朝的历史背景和币制特点
二、两宋钱法的复杂性
三、北宋的钱币
四、南宋的钱币
五、铜钱区和铁钱区
六、白银货币性能的增强
七、宋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八、两宋的度牒
第七章
辽、西夏、金、元的货币
一、辽国的货币及其流通
二、西夏的货币
三、金朝的货币制度
四、元朝的货币制度
第八章
明朝的货币
一、纸币
二、白银
三、铜钱
四、明末清初起义军与割据政权的钱币
五、明代的金融、信用事业
第九章
清朝的货币制度
一、铜钱
二、铜元
三、银两制度
四、银元
五、钞票
六、钱庄和票号
教学参考书: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萧清《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中国历代货币》,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6、《中国古钞图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

7、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

8、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齐鲁书社1982年版。

9、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

10、《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一辑、第二辑,中国金融出版社。

11、俞兆鹏主编《中国货币金融史论著索引》,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2、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黄山书社1989年版。

14、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5、马飞海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释:


(1)《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2)参阅周南京《中国铜钱在印度尼西亚》,载《中国钱币》1986年第2期。

(3)《文献通考》卷9《钱币二》。

(4)《马可波罗游记》第24章《大汗发行的一种纸币和在他整个领域内的流通》。

(5)参阅马定祥《大齐通宝辨》,载《中国钱币》1983年第2期;骆俊生《天显通宝发现始末》,载《中国钱币》1986年第2期。

第一章
(1)参阅《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65年第5期。

(2)参阅《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3)《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4)《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载《文物》1976年第5期。

(5)《史记·平准书》。

(6)《左传·桓公10年》。

(7)高至喜《湖南宁乡黄村发现商代铜器和遗址》,载《考古》
1963年第12期。

(8)徐中舒《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商代的社会性质》,载《历史研究》1957年第5期。

(9)(10)罗西章《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载《中国钱币》1985年第2期。

(11)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12)徐永年《对吴国的称量货币——青铜块的探讨》,载《中国钱币》1983年第3期。

第二章
(1)(4)《孟子·滕文公上》。

(2)《战国策·东周策》。

(3)《荀子·王制》。

(5)《论语·阳货》。

(6)《论语·述而》。

(7)《论语·雍也》。

(8)(9)《庄子·让王》。

(10)(16)《史记·货殖列传》。

(11)《管子·禁藏》。

(12)《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3)《韩非子·六反》。

(14)《汉书·贾谊传》。

(15)《战国策·秦策一》。

(17)《史记·孟尝君列传》。

(18)《史记·平准书》。

第三章
(1)《史记·吴王濞列传》。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两汉的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3)侯炯《浅说小五铢》,载《中国钱币》1984年第1期。

(4)参阅《陕西金融》第6辑。

(5)参阅《西安上林苑发现的马蹄金和麟趾金》,载《文物》1977年第11期。

(6)(8)《汉书·食货志》。

(7)《史记·平准书》。

(9)(10)《盐铁论·错币》。

第四章
(1)《汉书·王莽传》。

(2)《隋书·食货志》。

(3)《南齐书·萧子良传》。

(4)(6)(8)《晋书·食货志》。

(5)(33)(34)(35)(39)(40)(41)《宋书·孔琳之传》。

(7)《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9)参见《曹魏五铢考》、《论曹魏五铢钱》,载《中国钱币》1997年第4期。

(10)《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11)(12)(13)《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14)《汉书·枚乘传》。

(15)《抱朴子·吴失》。

(16)(22)《读史方舆纪要》
(17)(18)(19)(20)《晋书·石勒载记》。

(21)《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22)《晋书·李特载记》。

(23)(37)(38)《晋书·张轨传》。

(24)《汉书·地理志》。

(25)《南齐书·萧子良传》、《南齐书·王敬则传》。

(26)(27)(48)(49)(50)(51)《魏书·食货志》。

(28)《魏书·甄琛传》。

(29)《西京杂记》。

(30)《南齐书·褚渊附澄传》。

(31)《南史·甄彬传》。

(32)《宋书·周朗传》。

(36)《汉书·食货志下》。

(42)(43)(44)《宋书·何尚之传》。

(45)《宋书·颜竣传》。

(46)《通典·食货典九》。

(47)《南齐书·刘悛传》。

第五章
(1)(2)《隋书·食货志》。

(3)(24)(25)(26)(27)(35)(36)《旧唐书·食货志》。

(4)参见胡戟《唐代度量衡制度》,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徐殿魁《唐代开元通宝的主要品类和分期》,载《中国钱币》1992年第3期。

(5)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29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陕西发现罕见开元通宝大钱》,载《中国钱币》1984年第4期。

(6)(7)(12)(14)(16)《唐会要》卷83,卷89。

(8)《柳河东集》卷24。

(9)(31)(32)(33)(34)《白氏长庆集》卷63,卷47。

(10)(13)《韩昌黎集》卷37。

(15)《唐会要》卷59。

(17)参见宋杰《吐鲁番文书反映的高昌物价与货币问题》,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8)《新唐书·权德舆传》。

(19)《唐两京城坊考》。

(20)《旧唐书·崔融传》。

(21)(22)《通典·食货典七》。

(23)《旧唐书·卢杞传》。

(28)(29)(30)《陆宣公奏议》卷12,卷8。

(37)《通典·食货典八》。

83.32%,14.56%,2.12%。


第六章
(1)陆游《入蜀记》。

(2)《事物纪原》。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4)文同《丹渊集》。

(5)(6)《直讲李先生文集》。

(7)(8)《宋史·食货志下》。

(9)《诚斋集》。

(10)《客亭类稿·重槠币说》。

(11)《历代名臣奏议》。

(12)(13)《蒙斋集》。

(14)(15)《文献通考·钱币》。

第七章
(1)(2)《金史·食货志》。

(3)《马可波罗游记》第59章。

(4)《元史·桑哥传》。

(5)(6)朱健《古今治平略》卷1。

第八章
(1)《明史·食货志》。

(2)《续文献通考》卷10。

(3)王世贞《
州史料后集·钞法》。

第九章
(1)(2)《靳文襄公奏疏》卷7《生财裕饷疏·开洋》。

(3)《清经世文编》卷26。

(4)《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

(5)《鹿洲初集》卷14《钱币考》。

(6)《林文忠公政书·湖广奏稿》。

(7)《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

(8)《圣武记》卷14《军储篇四》。

《秦汉经济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历史活动、状态的基本内容,了解学术界的有关探讨情况,并初步掌握该专业的研究方法。

课程纲目:
第一章经济地理
一、秦及西汉时期的经济区域
二、东汉时期主要经济区域地位的变化
第二章农业
一、秦汉国家的“重农”政策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三、园圃业的进步
四、畜牧业的发展
第三章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
一、国家土地所有制度
二、地主土地所有制
三、自耕农的小土地所有制
第四章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组织形式
二、秦汉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第五章商业
一、秦汉商品经济的历史发展
二、商业城市的繁荣
三、市场的结构和管理制度
四、秦汉时期的对外贸易第六章货币与物价管理
一、秦汉货币
二、秦汉的物价管理制度
第七章赋税与徭役
一、赋税制度
二、徭役制度
第八章交通运输
一、陆上交通干线
二、水运航线
三、交通运输方式及其能力
四、交通管理制度
第九章生活习俗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居住
教学参考书: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烨《后汉书》。

4、《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5、《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6、《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7、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田昌
五、安作璋《秦汉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2、宋治民《汉代手工业》,巴蜀书社1992年版。

13、钱剑夫《秦汉赋税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钱剑夫《秦汉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1983年版。

16、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18、韩养民、张来斌《秦汉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魏国“共”
4、三铢钱
第三篇:中国园林史教学大纲
《中国园林史》函授教学大纲及习题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中国园林史》是园林学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中国园林史是研究中国园林起源、发展变迁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有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陵寝园林,涉及有关园林的基本概念,类型划分,代表性园林和人物,风格特点,代表思想流派,园林成就和史鉴意义等。

2.课程设置目的和任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借鉴我国园林历史上的优秀理论、成功经验以及典型教训,在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同学们的园林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3.适应专业:
主要用于园林专业,园艺、旅游等专业供参考使用。

4.课程学时与学分:
学时:
学分:
5.先修课程:
园林概论课,园林植物课,园林文化课等。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1.郭风平主编.中国园林史.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8
2.郭风平、方建斌主编.中外园林史.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5.8
参考书目: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7
3.郦芷若、朱建宁著.西方园林.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6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和提问的方法,配合课后作业及思考题,以加深学习理解。

8.考核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察成绩为副,考试成绩占80%,考察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勤和提问成绩)占20%。

9.课外自学要求(作业要求)
课外要求阅读有关园林史的参考教材、论著和学术论文,按时完成思考提和作业。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要求同学们达到以下水平:
1.对园林和中国园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类型、基本性质与功能、基本要素等有较全面的准确的理解;
2.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划分、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点及园林历史阶段的形成有一个基本了解;
3.基本掌握中国园林起源、发展、演进、分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流派、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
4.熟练掌握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优秀园林的名称,园主人,造园专家,风格特点,园林布局或者取得的园林成就。

5.对中国园林历史文献类型有概括的学习了解,重点掌握代表性历史文献。

6.学习园林史,要怀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把所学园林史知识运用到造园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

三.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有园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及其风格特点,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变迁极其主导因素,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园林风格特点、结构布局和杰出成就,中国陵寝园林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典型园林的风格特点,另外结合园林教学、科研和实践环节探讨园林构成要素和园林历史文献等利用问题。

第1章绪论
一、基本内容
(一).关于园林的基本概念问题
1.园林及中国园林概念 2.园林形成背景3.园林性质与功能4.园林类型5.园林基本要素
(二).关于世界园林体系问题
1.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依据
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三).关于园林史问题
1.园林史定义
2.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
3.中国园林历史阶段划分
二、学习要点
1、了解中国园林史分期和中国园林类型划分;
2、理解中国园林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3、掌握中国园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了解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基本风格。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使同学们如何准确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概念,难点是三大园林体系风格特色及其历史阶段划分问题。

四、复习思考题
1、中国园林概念应如何界定?
2、按从属关系划分,中国园林可以划分为那几种类型?
3、浅析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
4、试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基本风格? 第2章中国园林的雏型——囿(夏—春秋战国)
一、基本内容
(一)夏商宫室
1.上古宫室2.囿的出现3.夏商宫室记录
(二)西周宫室园囿制度的完备
1.囿人分职定责
2.囿、台、沼的完美结合
3.城郭建筑的确立(三)春秋战国从囿向苑的转变
1.影响园林从囿到苑发展的思想流派
2.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
——台苑 3.秦咸阳宫苑
二、学习要点
1、理解囿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2、了解西周王城规划的基本内容极其深远影响;
3、区分文王园林各自的风格特点;
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园林发展变迁的思想流派;了解各国代表性建筑“台”。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准确理解囿的涵义,掌握影响中国园林从囿到苑的重大转变中其关键作用的三大思想流派,难点是早期宫室建筑规划和城郭制度问题。

四、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囿?,它有哪些作用?
2、简述周代的城郭制度内容及其对后世皇家宫室布局的影响。

3、谈谈文王三园(囿、台、沼)的基本内容和园林意义。

4、试述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园林从囿到苑发展转变的思想流派。

5、指出下列苑台的时代、割据国家、所在地和园主人:姑苏台
荆台
章华台
第3章中国园林的形成——苑
一、基本内容
(一).秦皇家园林
1.取法于天的咸阳故城
2.皇室宫馆
3.秦皇御苑(二).两汉皇家园林先秦方术神仙传说对皇家园林的影响2.长安宫苑3.洛阳宫苑(三).两汉私家园林
1.王侯官僚的苑囿
2.富豪巨贾苑囿
3.文人宅园
4.隐士、隐逸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二、学习要点
1、准确理解“取法于天”的咸阳宫苑规划思想;
2、熟悉秦汉时期代表性宫苑;
3、理解先秦神仙方术传说对皇家园林的深远意义;
4、能了解两汉的代表性私家园林。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秦汉皇家园林的法天指导思想,掌握建章宫、上林苑的园林基本布局、风格特点及其对后世皇家园林的重要影响;难点是准确理解秦汉时期出现的隐逸思想及其对后世园林的影响。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秦咸阳宫苑规划的主导思想。

2、先秦神仙方术关于蓬莱昆仑的传说对中国园林分别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解释:阿旁宫
兰池宫
上林苑
4、试述建章宫园林布局、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皇家园林的影响。

5、列举两汉时期私家园林中的代表性园林。

第4章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一、基本内容
(一).皇家园林
1.邺都园林
2.洛阳园林
3.建康园林
4.长安园林(二)寺观园林
1.寺观园林兴起的历史原因
2.城市寺观园林
3.郊野寺观园林(三)私家园林 1.北方的私家园林 2.南方的私家园林
二、学习要点
1、了解邺都铜雀园;
2、熟悉金谷园、谢灵运园;
3、理解芳林园的布局和曲水流觞含义;
4、掌握寺观园林的选址条件、基本类型,懂得它的历史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代表意义的皇家园林如铜雀园、芳林园、西苑的基本格局和风格特点,寺观园林的选址条件及其对风景名胜开发的意义;难点是庄园型私家园林风格特色及南北私家园林(庄园)的异同点。

四、复习思考题
1、简介邺都铜雀园,并联想一首怀古诗。

2、结合曲水流觞景题,谈谈芳林园的布局和游观价值
3、谈谈早期寺观园林的选址条件、基本类型及其对我国风景名胜开发的意义。

4、金谷园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有什么?
5、谢灵运园的造园成果有哪些?
第5章中国园林的写意化
一、基本内容
(一)皇家园林1.长安皇家园林2.汴梁皇家园林3.洛阳皇家园林4.临安皇家园林(二)寺观园林1.寺观园林从世俗化到文人化2.长安寺观园林
3.洛阳寺观园林
4.汴梁(东京)寺观园林
5.临安寺观园林
(三)私家园林 1.长安私家园林 2 洛阳私家园林 3 临安私家园林 4 浣花溪草堂 5 庐山草堂 6.沧浪亭7.唐宋文人园林(写意山水园林)
二、学习要点
1、了解唐长安宫苑和离宫别馆;
2、熟悉寿山艮岳园林;
3、了解西湖整治过程;
4、掌握唐宋时期代表性文人园林及其基本内容和风格特点;
5、知道长安八景、西湖十景的景题名称;
6、熟练掌握文人园林风格特点及其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代表性文人园林的布局、风格特点和园林成就,难点是如何区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文人园林风格问题。

四、复习思考题
1、唐长安城的三大内和大内三苑各有哪些?
2、列举唐代离宫别馆中的代表性园林。

3、试述寿山艮岳的园林布局、风格特点、园林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4、宋徽宗、梁师成在寿山艮岳园林中各有什么贡献?
5、唐宋时期哪些历史名人对西湖风景整治做过什么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