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塑料行业资讯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塑料行业资讯大全
--返回--
2009-2010年聚丙烯(PP)世界与国内市场分析
钱伯章
聚丙烯(PP)是用量仅次于聚乙烯的聚烯烃,在世界热塑性塑料中,聚乙烯占40%, 聚丙烯占31%。
聚丙烯主要用于生产编织制品、注塑制品、薄膜和丙纶。
编织制品现是聚丙烯消费的第一大领域,其主要用户是粮食、化肥、水泥的包装,其次是糖、盐、蔬菜及其他工业用包装。
今后编织制品一方面将向大型、重型化包装袋发展,即向集装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向低克重、低纤度包装袋发展。
各种功能性编织袋,如耐高温、抗静电、耐老化等编织袋的需求也将有一定的发展。
注塑制品是聚丙烯的第二大消费领域,主要用于硬包装(如容器、周转箱、托盘、瓶盖等)、消费用品(如厨具、家具、花盆、旅行箱等)、运输(如汽车内装饰、保险杆、蓄电池等)、器械及医疗制品(如注射器、工具箱、料盆等),在这些应用中聚丙烯将替代传统材料如木材、玻璃和金属等。
薄膜是聚丙烯的第三消费领域,包括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等,BOPP由于其具有防潮、机械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质轻、无毒、无臭、印刷性能良好而广泛用于印制、涂布、香烟及食品包装袋、真空镀铝、电容器等方面。
丙纶是聚丙烯发展潜力很大的品种,除用作衣服用纤维外,产业用丙纶是最活跃的市场。
随着对工程质量的重视,聚丙烯无纺布在道路、水库、堤坝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将增多。
此外,在医疗及卫生材料方面的消费增长也很快。
PP在汽车工业中有很大的应用市场,它可替代许多金属和工程塑料。
目前新型汽车平均含有PP 60 kg,占汽车总重量的10%。
一、世界市场分析
1. 产能和需求
1.1. PP产能过剩
2007年,世界聚丙烯的生产能力达4698.2万吨,市场消费量达到4435.1万吨。
全球PP市场的领先生产商利安德巴赛尔公司表示,供需不平衡发生在2009~2010年,这给高成本生产商带来严峻挑战。
据称,全球PP能力预计从2009年4700万吨/年增加到2012年7000万吨/年。
分析人士指出,世界增速放慢将对聚丙烯(PP)行业带来较大影响。
在高的原料成本重压之下,大的PP能力扩增将会降低开工率,并有损于PP行业效益。
据总部在美国休斯敦的析迈公司(CMAI)分析,仅2008年就有近300万吨/年新的PP能力投运,这表明在2007年能力基础上增加约6%。
据分析估算,与2007年相比,到2012年全球将会新增2000万吨/年PP能力,这将使2010~2011年PP过剩1000万~1100万吨/年,这将使装置的平均开工率达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除非有大量PP装置关闭。
分析认为,随着过剩能力被吸收,到2012~2013年PP开工率将会提高,达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
据CMAI估算,2008年世界PP装置的开工率为89%~90%,目前北美的开工率为85%。
新产能陆续投产将使局面进一步复杂化。
2009年到2010年全球聚丙烯产能将增加500万吨,拥有这些产能的公司已经表示新增产能将全部投运,这将导致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状况,从而使价格受到抑制。
2008年北美地区聚丙烯需求减少了11%。
随着全球PP产能严重过剩,未来几年聚丙烯市场供大于求不可避免。
2009年4月下旬在休斯敦举行的世界石化会议上,美国析迈公司(CMAI)北美聚烯烃业务部指出,聚丙烯整个供应链的消费将遭到打击。
目前的聚丙烯需求衰退将使全球聚丙烯装置开工率在2011年之前一直维持在75%~80%。
聚丙烯的开工率将是历史上最低水平。
Townsend Solutions公司的聚丙烯预测报告揭示了现在规划的新
增(和减少)能力,各地区分布如下:
*中国占总的新增能力34%,即新增580万吨/年;
*中东/非洲占总的新增能力29%,即新增498万吨/年;
*印度占总的新增能力19%,即新增329万吨/年;
*中/东欧占总的新增能力10%,即新增169万吨/年;
*中/南美占总的新增能力7%,即新增117万吨/年;
*亚太地区(除中国、日本外)占总的新增能力2%,即新增45万吨/年;
*西欧占总的新增能力1%,即新增16万吨/年;
*日本将减少0.5%,即减少7.8万吨/年;
*北美将减少1.5%,即减少26.3万吨/年。
Townsend Solutions公司预计,世界平均PP能力将从2008年5200万吨/年增加到2013年6910万吨/年。
Townsend Solutions公司表示,许多公司计划扩增产能将使到2012年PP开工率降至历史低位,低于80%。
Townsend Solutions公司表示,全球PP能力开工率下降到2009年82%,并进一步降低至2012年低于80%。
对于高成本生产商而言,历史上当开工率低于85%时就会造成营业亏损,由此可以预期,将会有装置关闭,并且一些未来项目将会被推延或取消。
1.2. PP消费缓慢回暖
据利安德巴赛尔公司技术业务部总裁Just Jansz于2009年4月24日在印度化学工业展望年会上作出的预测分析,因目前市场的下行趋势,到2013年将使全球聚丙烯(PP)消费增速减慢,消费增长将减少700万吨。
减少的需求将主要在亚太地区。
西欧和北美在前二年内的需求已基本上为负增长。
另外,缺乏资金将使一些PP项目延迟,这将自动调节减慢的需求增长,但是,印度的PP需求将增长。
2008年全球PP消费为4550万吨,比2007年减少了140万吨。
Townsend Solutions公司预计,到2010年PP市场将再次达到2007
年的消费水平。
来自欧盟一体化的效益和某些生产商从西欧转向东欧的重新布局将驱使东欧继续高速增长。
中国和印度将继续驱动亚洲高速和持续地增长。
尽管PP开工率比前几年要低,但PP工业仍在发展之中,SRI咨询公司表示,2009年世界PP需求的增长率为2%,2010年为3.5%。
并指出:“PP历来的年需求增长率为6%,这表明,2008年和2009年两年在PP的需求方面每年至少减少300万吨。
”
据CMAI分析,同期内亚太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为7%~7.5%,而中国和印度高于此平均增长率。
中东年均增长率为8%~9%,南美为6.5%~7%。
然而,2008年北美PP市场与此相反,需求下降3.1%,2009年增长为0.4%。
欧洲的年均增长率为1.5%~2%。
另一家领先的PP生产商英力士公司认为,2009年欧洲PP需求下降3%,2010年回暖增长3%。
2009年美国PP需求下降3.5%,2010年回暖增长2%。
分析人士指出,增值是成熟地区PP供应商成功的关键。
析迈(CMAI)公司聚烯烃业务部高级咨询师Bob Dennett表示:“因为PP不总是一种廉价的树脂,因而,其产品特征、特性和多用性将是PP 的关键增长因素。
”
分析显示,2011年亚太地区PP净缺口将提高到2011年230万吨/年。
中国正在扩增PP能力,这意味着中国不会过多地消费世界过剩的PP。
另一重要的PP生产商北欧化工公司甚至对此预测更高,认为在今后5年内全球PP需求将以年率5.5%~6%的速度增长。
然而在西欧,北欧化工公司出售其大部分产量,预测西欧年增长率为2%。
PP是一种销路很好的塑料,在发展中BRIC地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需求增速最高。
而北欧化工公司尤其看好中欧和东欧市场,该公司在此有较快发展。
美国析迈公司还预测,到2013年北美和西欧将成为聚丙烯净进口地区。
2008年北美地区聚丙烯净出口大约为86万吨,西欧地区净出
口为77万吨。
到2013年,北美地区将净进口近22万吨聚丙烯,而西欧将净进口122万吨聚丙烯,届时,两个亚洲公司中石油和印度信诚工业有望取代道达尔石化和英力士集团这两个欧洲公司,进入世界五大聚丙烯生产商行列。
人口稠密的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南美洲的聚丙烯人均消费量正在增长,预计到2013年仍将低于北美地区人均15千克的水平。
随着这些地区人口总数达到40亿的规模,对聚丙烯的需求将扩大,市场状况将得到改善。
第9届亚洲石化工业会议于2009年5月13日在韩国召开。
印度信诚工业公司裂解与聚合物分部表示,亚洲对聚丙烯(PP)需求的下一个周期峰值将在2014年后,届时在持续期间内需求将至少增长50%。
前10年的需求周期表明,需求和价格有4年处于强劲态势,2004~2008年为需求峰值期,自2008年10月起,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现已开始走向复苏。
但是,下一周期的峰值将至少在6~7年之后,因为市场有一个培育的过程。
分析认为,从一个需求峰值到下一个需求峰值来看,下一个需求周期将会较长。
在下一个需求曲线中低谷期将不会太长,并且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较长的持续时期。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随着中国和中东新装置的投运将使亚洲聚丙烯(PP)市场出现供应增多。
亚洲PP贸易商指出,因为全球的下行趋势,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市场的需求将疲软,中东的供应量预计将流向亚洲。
中东生产商指出,中东增加供应的很大一部分将出口到南亚。
印度的需求处于强劲态势,为此将吸收中东新增的一部分产能。
亚洲PP生产商指出,由于预计全球的下行趋势而使全球塑料成品需求下降,将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世界聚丙烯(PP)行业面临几方面重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全球经济的下行态势和PP工业产能过剩。
一些成熟经济体如北美、欧洲和日本的生产商已关闭了大量过时的PP装置以提高装置开工率,并且,分析人士指出,预计还将有更多的装置关闭。
由于下行态势,大量的投资项目已被延迟或搁置。
另外,中东扩增的大量PP能力目标针对出口市场。
成熟市场的生产商将感受到更大压力,并将使其PP生产更多地走向合理化。
据分析人士和PP生产商预计,PP工业将进行大的结构性重组。
全球领先的PP生产商利安德巴赛尔公司PP业务部表示:“欧洲将从净出口地区转变为净进口地区,中东生产的较多聚烯烃将会进入欧洲市场。
”并指出,一些南欧和东欧国家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西北欧也不能阻止中东产品的进入。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就欧洲所受影响而言,对聚乙烯(PE)的影响要大大高于PP。
欧盟生产商在PP方面的竞争地位要强于PE。
SRI 咨询公司指出:来自中东较大份额的PP将直接出口到亚洲,其在东南亚的售价将具有压倒性的影响。
美国析迈公司(CMAI)预计,PP需求将继续增长,全球PP消费量2010年将增长7%,2011年年将增长6%。
而SRI咨询公司预计,2010年世界PP需求将增长6%,2011和2012年分别增长4%和5%。
某些生产商对全球PP需求也给予更多关注,英力士公司预计,2010年世界PP需求将增长2.5%,欧洲增长3%,美国增长2%。
英力士公司预计2011年的增长率与上述预相似。
北欧化工公司预计2010~2011年世界PP需求将增长6.2%,而2009~2010年为5.6%。
非洲将有最高的增长率,为10.4%,其次是印度为8.5%,中国为8.1%,东南亚为8%。
需求将受到经济的继续增长和对其他材料的创新替代所推动。
1.3. 世界PP生产与消费格局
中东是新建PP项目的集中地,其中许多装置将附设有专门生产丙烯的装置。
利安德巴赛尔公司表示,生产地正在转向富有资源的地区,发展中市场的需求在增长,主要在亚洲。
CMAI的跟踪分析指出,中东正在大量投资专门生产丙烯的能力,包括易位转化装置、高苛刻度催化裂化和丙烷脱氢装置。
中东的大多数烯烃装置为乙烷裂解装置,但是这些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裂解液化石油气(LPG)的灵活性,这可生产一些附加的丙烯。
沙特的所有裂解装置将在今后两年内投运,将可裂解一定数量的LPG。
中东采用专用装置生产的丙烯来生产PP,在制造成本上,要比其
他地区生产的PP廉价。
但其优势也取决于后勤成本以及运送成本,因其后勤成本低,中国对中东PP出口处于需求态势。
仅沙特阿拉伯的PP生产商数就将从原4家增加到2012年11家,至2012年沙特的PP总能力将达600万吨/年。
现有的PP生产商有:先进聚丙烯公司(APPC);沙伯旗下的Ibn Zahr和Yanpet公司;沙特聚烯烃公司(SPC),SPC为沙特国家石化工业公司(T asnee)与利安德巴赛尔公司的合资企业,将由Al-Waha石化公司参与组建,Al-Waha石化公司为Sahara 石化公司与利安德巴赛尔公司各持股75%和25%的合资企业;沙伯旗下的Ibn Rushd、沙特Kayan和YanSab 公司;沙特国家雪佛龙菲利浦斯公司;沙特国家石化公司(NatPet);以及沙特阿美与住友化学的合资企业PetroRabigh公司。
沙特国家石化公司(NatPet)在延布采用Spheripol工艺的40万吨/年PP装置于2008年底投运。
Al-Waha石化公司于2009年第一季度在沙特阿拉伯朱拜勒投产Spherizone工艺的45万吨/年PP装置,这是世界上最大的Spherizone PP装置。
Kayan公司于2009年在朱拜勒投运用Spheripol工艺的35万吨/年PP生产线,Kayan公司已与利安德巴赛尔公司签署了建设二条PP生产线的技术转让合同。
Ibn Zahr公司采用陶氏化学公司Unipol PP技术在朱拜勒建设50万吨/年PP装置,装置于2008年底投产后,使Ibn Zahr公司PP能力提高到114万吨/年。
YanSab公司也采用Unipol 技术在延布建设40万吨/年PP装置,于2008年底投产。
先进聚丙烯公司(APPC)于2007年3月在朱拜勒建成45.5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和Novolen工艺的45万吨/年PP装置。
PetroRabigh公司的联合装置包括采用住友工艺的二条35万吨/年PP生产线,于2008年10月建成。
沙特聚烯烃公司(SPC)使其朱拜勒PP装置能力提高到2008年底72万吨/年。
该公司原有的PP能力为48.5万吨/年,并运作有45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
SPC的附加丙烯需求来自沙特乙烯和聚乙烯公司(SEPC),SEPC为Tasnee与其合作伙伴Sahara石化公司持股75%和利安德巴赛尔持股25%的合资企业。
SEPC在朱拜勒的联合装置于2008年底投运,生产100万吨/年乙烯知28.5万吨/年丙烯。
卡塔尔石油公司旗下的卡塔尔国际控股公司与韩国湖南石化公司各持股70/30的合资企业正在卡塔尔梅赛德(Mesaieed)建设联合装置,包括70万吨/年PP能力,定于2011年投产。
俄罗斯是另一个富有原料的国家,已计划建设大型PP能力。
西布尔(Sibur)公司正在Tobolsk建设51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和50万吨/年PP装置。
该联合装置将采用UOP公司丙烷脱氢工艺和英力士公司亿诺(Innovene)PP技术,于2010年下半年投运。
西布尔公司也将采用亿诺技术在T omsk建设20万吨/年PP装置,将于2012年投运。
Nizhnekamsk石化公司在涅兹内卡姆斯克(Nizhnekamsk)采用Spheripol工艺的18万吨/年PP装置已于2007年投产,另外,鞑靼石油公司(Tatneft)已选用Spherizone技术在Nizhnekamsk建设20万吨/年PP装置。
此外,在邻近的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石化工业公司(利安德巴赛尔公司少量持股,哈萨克斯坦SAT & Co. 和KazMunayGaz公司主要持股)正在Karabatan建设一体化石化联合装置,该石化联合装置将包括Spherizone工艺的50万吨/年PP装置,将于2013年投产。
还有,利安德巴赛尔公司已于最近计划在特立尼达-多巴哥建设49万吨/年联合装置,包括甲醇制丙烯装置和Spherizone工艺PP装置,将于2012年建成。
表1. 2009和2014年PP工业领先的生产商
(前10位PP生产商按能力排序)
注:(1)利安德巴赛尔公司包括合资企业中股份的总能力为850万吨/年
分析人士于2010年10月16日指出,在今后5年内,世界PP能力将增长超过1150万吨/年,达到2015年7150万吨。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此期间将增加超过1300万吨/年。
主要的PP生产商的排名将发生变化,见表1、2。
北欧化工公司,包括其姐妹公司博禄公司在内,将从2010年位居第10位上升至2015年第4位。
到2015年北欧化工公司仍将位于利安德巴赛尔公司(长期以来PP制造能力和技术转让的领先者)、中石化和中石油之后。
中石油将使其占全球PP能力的比例从2010年小于5%提高到2015年大于6%。
表2. 前10位PP生产商/销售商的变化
注(1)利安德巴赛尔总能力包括合资企业中份额为800万吨/年
二、中国市场分析
1. 产能
截至2009年底,我国聚丙烯的生产能力达到956.0万吨/年,同比增长18.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生产国。
然而面对旺盛的需求,产能增长态势仍未减弱,2010年一季度又有多个大型项目集中建成投产,其中包括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化工公司一套45.0万吨/年装置、盘锦乙烯一套20.0万吨/年装置、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一套30.0万吨/年装置等,使得我国聚丙烯产能再一次得以提升。
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聚丙烯总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051.0万吨/年,基本上形成了溶剂法、液相本体-气相法、间歇式液相本体法、气相法等多种生产工艺并举的生产格局。
工艺技术分布方面,连续法装置产能为869.6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82.74%;间歇法装置能力为181.4万吨/年,约占总产能的17.26%。
各大企业层面,中石化集团的产能为499.4万吨/年,约占国内总产能的47.52%;中石油集团为279.4万吨/年,所占比重为26.58%;其他企业为272.2万吨/年,占比25.90%。
预计到2010年年底,国内仍将有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46.0万吨/年、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化工分公司50.0万吨/年、神华包头公司30.0万吨/年等多套聚丙烯生产装置建成,届时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1211.0万吨/年。
除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外,其他类型生产企业(包括地方企
业以及合资企业等)的聚丙烯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5.9%提高到32.9%。
我国聚丙烯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7。
表8列出2004~2009年国内PP产量统计。
表3 . 2010年初我国聚丙烯主要生产厂家情况,万吨/年
2. 消费
我国聚丙烯产品的应用比例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主要用于生产编织制品、薄膜制品、注塑制品、纺织制品等。
近年来,除传统市场保持一定增长外,用于工业、汽车和家电领域的聚丙烯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纤维级聚丙烯、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家用电器专用料、汽车专用料的需求有很大增长。
虽然这些产品大部分国内均可以提供,但部分性能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三元共聚、高乙烯聚丙烯嵌段共聚物、熔喷无纺布专用料、汽车改性料等国内仍无法生产,需要大量进口。
预计2010年全年我国对聚丙烯的总需求量将达到约1350万吨,应用领域仍以拉丝制品为主,但所占比例将下降。
纤维制品、注塑制品以及管材等将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以PP-R管材为代表的新型管材将在国内得到推广。
此外,用高透明聚丙烯制成的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将有望风靡市场,防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细旦和超细旦聚丙烯纤维的广泛应用,也将成为聚丙烯市场的新亮点。
3. 格局
近两年来,我国聚丙烯工业生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一大批外商、港商和台商投资的合资企业进入市场,如福建炼化40.0万吨/年、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5.0万吨/年、中海壳牌石化公司24.0万吨/年以及台塑聚丙烯(宁波)有限公司45.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打破了我国这一领域由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投资主体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这种变化还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②单装置规模逐渐扩大我国已经或即将投产的聚丙烯装置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规模大多在20.0万吨/年以上,规模化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③原料路线将发生变化目前,我国聚丙烯产量来自乙烯联合生产企业的约占40%,以炼油厂副产丙烯为原料的约占60%。
随着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化工分公司、神华包头公司、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制烯烃(MTP),进而生产聚丙烯的装置建成投产,将改变我国聚丙烯生产原料单一的局面,从而形成多种原料路线;
④新建装置分布更趋合理不仅华东地区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能也在大幅增长,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塑料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进出口
尽管我国聚丙烯的产量增长较快,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尤其是塑料制品业迅速增长的需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有较大数量的进口,近几年进口量更是年年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5年和2006年我国聚丙烯进口量均超过300万吨,约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34.6%。
中国聚丙烯进口量分别达到2008年278.9万吨和2009年430.8万吨。
表9列出2004~2009年PP进出口统计。
表5. 2004~2009年PP进出口统计
由于国内聚丙烯的消费量增长很快,而产量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因此导致通用牌号树脂供应多,而高中档产品空缺严重。
在高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国外生产商凭借地域和低成本优势,将继续扩大对华出口。
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9年中国进口均聚级PP为49.3381万吨,为2008年进口11.7673万吨的4倍。
2008年和2009年PP总进口量分别达到278.9万吨和430.8万吨。
4. 消费量
随着塑料制品业和化学纤维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聚丙烯的消费量增长很快。
2000年我国聚丙烯表观消费量达到466.5万吨,2001年首次突破500万吨达到530万吨,2002年突破600万吨达到617万吨,2004年突破700万吨增长到764.74万吨,2005年突破800万吨增长到823万吨,2006年增长到890万吨,创历史消费量最高水平,2006年比2000年增长90.7%,其中“十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2.0%。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聚丙烯消费国。
中国聚丙烯消费量分别进一步提高到2008年1007.9万吨和2009年1246.7万吨。
2009年中国聚丙烯产量820.5万吨(比上年增长10.6%),进口430.8万吨(比上年增长51.8%),出口4.6万吨(比上年增长6.1%),表观消费量为1246.7万吨(比上年增长22.0%),产量/表观消费量为65.8%,进口/表观消费量为34.6%,进口依存度为34.19%(比上年增长6.83%)。
表10列出2004~2009年我国聚丙烯产量、进出口量和表观消费量。
表6. 2004~2009年我国聚丙烯产量、进出口量和表观消费量,万吨
表7. 2010年上半年中国聚丙烯产销总量平衡,万吨
目前我国聚丙烯的消费绝大部分用于制造塑料制品,约占聚丙烯总消费量的94%,另有一小部分用于制造丙纶纤维。
在聚丙烯塑料制品中,编织制品(包括打包带和捆扎绳等)约占47%,注塑制品(包括周转箱和洗衣机桶等)约占18%,薄膜约占12%。
表8列出2010年我国PP消费结构预测。
表8. 2010年我国PP消费结构预测
6. 近期投产项目
我国是聚丙烯的消费大国,高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带来新的聚丙烯工业投资热潮。
2010年前后,我国聚丙烯工业进入新一轮投资高峰期,将有近680万吨产能陆续投产(包括在建和扩建项目)。
在这些新建
装置中,除了少数几套规模20万吨级外,绝大多数超过30万吨级,达到世界级规模,抗风险能力强。
预计到2010年底,我国PP装置达到或超过20万吨/年规模的生产企业将占市场的主导地位,预计产能将占总产能的80%左右。
据分析和预测,2006~2009年我国新增PP产能为530万吨/年,扩能高峰在2009~2010年,投产扩能的PP新增产能为373万吨/年。
表12列出2009~2010年我国PP新增能力。
如果这些项目都能按时投产,则2010年我国PP总能力将达到约1305.3万吨/年。
表9. 2009~2010年我国主要PP生产企业扩能项目
7. 消费将继续增长
尽管中国大量扩增PP能力,并且正在石化产品和塑料生产方面提高自给率,但中国将继续是重要的PP进口国。
中国占全球PP贸易量1000万吨/年约30%。
中国近年的PP进口增长很快,2009年进口430.8万吨,比上年增长51.8%。
道达尔石化公司聚烯烃业务部高级副总裁Carl Van Camp表示:
“我们的观点是,中国在今后10年内,在石化产品方面仍不会达到自给自足程度。
” Carl Van Camp认为,中国国内需求的大量增长将尚不能由中国大型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大量投资来满足。
2009年中国对PP需求的增长受到政府鼓励和刺激政策,以及人民福利水平提高的拉动。
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PP进口翻了一番,大大影响到全球的PP贸易。
SRI咨询(北京)公司分析人士表示,预计在今后5年内,即至2012年,中国PP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6%。
2008年中国生产PP为733万吨,进口为近280万吨。
2008~2012年中国PP能力将增加约500万吨/年,将达到2012年1270万吨/年。
大量大规模PP装置在中国已开始投产或接近建成。
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已采用Innovene 工艺投产了55万吨/年PP装置;中石化与沙伯公司的合资企业在天津采用Spherizone工艺的45万吨/年PP装置也于2010年初投入生产;神华宁夏公司在银川采用Novolen工艺建设50万吨/年PP装置,于2010年开工投产。
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公司各持股25%、中石化持股50%的合资企业福建炼油石化公司正在泉州建设石化联合装置,其中包括采用Novolen工艺的40万吨/年PP装置。
我国PP最大的消费领域是塑编制品,主要消耗PP通用料,约占其总用量的一半,近年来该领域所占消费比重已呈下降趋势。
注塑制品今后将成为PP需求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该领域主要消耗PP专用料,并以进口料占主导地位,其产品质量要求和附加值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主要应用于化肥、水泥和谷物包装的无纺布是中国最大的PP单一市场,2009年占国内消费量近50%。
分析人士指出,预计到2012年,中国无纺PP袋的生产年增长率为5.2%,这一增长速度受政府确定的水泥、化肥、盐、蔬菜和糖的生产目标所驱动,这些领域典型的都采用无纺PP袋来包装。
PP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在中国增长之中。
预计中国到2012年将生产超过1250万辆汽车,需要38.5万吨/年的PP。
洗衣机是中国另一重要的PP消费领域,中国是领先的洗衣机市场之一,这一部门将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