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花木兰的评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颂花木兰的评语
写赞美花木兰的诗句
1、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出处】:唐杜牧《题木兰庙》
【释义】: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
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
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2、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出处】:唐白居易《戏题木兰花》
【释义】: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紫色的花苞绽开了,吐出了美艳的花瓣,其怒放之态,如同一座精巧玲珑的建筑被“拆”开了;柔嫩、洁白的花朵,如同施了脂粉的女郎细腻丰腴的肌肤,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改变着形态。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出处】:南北朝佚名《木兰辞》
【释义】: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4、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出处】:唐韦元甫《木兰歌》
【释义】: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5、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出处】:唐李商隐《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
【释义】:早上冰冷的洞庭湖水啊寒气直冲云霄,那扬帆疾驶的航船啊天天送走远去的旅人.我几次登上木兰舟啊向远处凝望,却不知道原来这船儿啊取材于木兰花。
赞赏花木兰.写一段话
在中国漫漫五千年历史里,浩浩群英中终于冲出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
农户织布的柔弱女子,竟能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中,奋勇厮杀,成为流传的千古英雄,又怎能不让万人尊敬呢
木兰之孝让放我敬佩,面对军书号令,面对年迈的爹娘。
她毅然挺身而出,让二老安度晚年,漫漫征途,难于上青天,无异于九死一生;披挂出征,无异于将自己未来的幸福,放在悬崖之边。
木兰之孝让我敬佩
木兰之勇让我敬佩,身披铁衣重家,手握长剑,关山相连何其遥
可一姑娘,可却不顾恐惧,度关若飞。
面对威猛的敌人,她叶竟越与扬鞭,在刀光剑影中斩杀敌人。
如此之勇,大将之风
木兰的功名观更是让人叫觉。
身前是连连升级的功勋,身后是百年有余的珍宝,尚书的乌纱帽也伸手可得。
面对功名利禄,面对金银如山。
木兰并曾忘记自己的家乡,自己年迈的爹娘,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与家人团聚。
木兰的事迹却常被人们唱传着,飘扬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对花木兰的评价和想法300字左右
《木兰辞》这首在我国广为传诵的诗歌,千百年来像战斗的号角,
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家园的安宁。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998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花木兰热。
世界闻名的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制作完成了一部长篇动画片《花木兰》。
迪斯尼之所以选择“花木兰”作为主题,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一心希望冲破礼教束缚,寻找真正的自己。
“Be a man”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一个现代美术风格的大力女孩形象,伴随着中国的长城、宫殿、古战场、腾飞的巨龙及悠远的东方文化,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
木兰精灵古怪、神采飞扬,内心的活力奔涌如泉,她唱着:“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
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
木兰对成功的自我和家族荣誉的渴望,改变了木兰传奇中的传统忠孝主题,木兰成为一个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机智冒险型的女性形象。
影片主题歌“Be a man”既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男子汉”,又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当木兰成为中国女子一种性格、精神、文化的象征后,她会随着时日的推移,被赋予更多的东西。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花木兰”代表了一种很时尚的中国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在花木兰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孝道、勇敢、忠义。
由于花木兰是中国故事,与过去的美国动画片截然不同,它的鲜明的东方风格吸引了许多西方观众的注意。
画面上的花木兰以及其他的所有人物,都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面孔,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与美国过去制作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完全不一样。
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一个小动物—一条红色的小龙,也与过去迪
斯尼动画片里的各种小动物完全不同,这条小龙也是地道中国式的。
还有片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宏伟场面,也与西方的战争场面不同。
中国人重视家庭荣誉,认为个人应该报效国家的固有价值观念,在此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严肃的主题与迪斯尼过去热衷于逗趣的风格很不一样。
总而言之,别具一格的花木兰故事,让美国人看着十分新鲜。
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创作毕竟是出自美国人之手,它也给花木兰的故事添加了若干美国式的细节。
比如上面提起过的那条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小红龙,就是美国人喜爱的表演方式,不过这个小动物不同于米老鼠唐老鸭大灰狗,而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小龙罢了。
关于花木兰的诗词
急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1,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白话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
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出处:出自北魏《木兰诗》作者不详。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
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根据《木兰诗》,写一首歌颂花木兰的诗
天下兴亡责当知
忠君孝父义难辞
红颜不惧沙场战
金戈铁马显英姿
花木兰的外貌描写
民间传说和历史混形延安市杜甫川内,与万花山隔河对峙的果园山,原名花家陵。
据传为花木兰的坟墓。
通往墓的山间小路原为砖石砌成的台阶,长30多米,每阶宽约2米,台阶边还有拴马桩。
半山坡有石碑,高约1.5米,宽1米,厚0.1米,上书\"花木兰之墓。
花木兰,西汉初毫人。
木兰,原姓魏、名木栾。
父魏应。
文帝时,匈奴南侵,木兰家乡深受其害。
为抵抗其侵略,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后被追谥为孝烈。
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
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
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
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
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
从全诗看,木兰系少女名字。
不然,岂有面对天子表姓略名之理
又凯有自述家世中,先言\"阿爷无大儿\",即讲\"木兰无长兄\"之理
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建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
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实,经许多无名作者的润色,民间艺人的传唱,后又经过各族人民的流传,成为有系统的故事诗,而花木兰则是人民现实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物。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有人认为《木兰诗》不过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孝女,没有什么时代意义;木兰不过是故事中的主角,够不上什么英雄人物;木兰只是一个儿女情长的闺秀,缺乏劳动人民素质。
有人则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据史书记载:公元402年至492年90年间北魏与柔然(即蠕蠕)大的战役就有20次,《木兰诗》故事的历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入侵的反掠夺战争。
作者在诗中不仅歌颂了木兰的爱国热忱,也通过充宫还乡表现了她不羡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
北魏有《木诗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诗人。
歌颂花木兰的诗句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关于花木兰的历史背景
1、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2、简介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3、出处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
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歌颂花木兰的七言绝句
心随将军出关山,
爱似天河卷狂澜。
莫道江山需百战,
愿化清泉滴石穿。
赞颂花木兰的诗作
《题木兰庙》
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男子汉,但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
有多少次思念着回故乡还手持酒杯,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戏题木兰花》
白居易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译文:日照风吹,木兰花的花朵盛开时像一朵朵散开胭脂那样美丽。
风一吹,素艳的花带着特别润泽的香粉四散开来。
怪不得特别显得脂粉态,原来你曾经做过女郎。
《木兰歌》
韦元甫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
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译文: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
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
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
老父本来就有病了,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照顾自己呢
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著上戎装踏上行程。
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
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注:干将是古剑,此处借用为宝剑。
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滇的酋长。
(注:此二句为互文)。
将军(应是木兰)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
木兰能够承接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簧。
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木兰的父母)到如今才知
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
门外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几年。
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
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气而已。
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扩展资料: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
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
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
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
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
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
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
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
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历史记载
木兰祠
《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
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
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在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
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
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
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
后凯还,天子嘉其功。
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
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
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在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
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
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
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
后凯还,天子嘉其功。
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
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