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月份) (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竹竿折断
B. 葡萄酿酒
C. 汽油挥发
D. 冰雪融化
2.实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中,既不能直接加热又不能做化学反应容器的是()
A. 试管
B. 量筒
C. 烧杯
D. 集气瓶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添加酒精
B. 加热胆矾固体
C. 闻气体的气味
D. 滴加液体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B. .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C.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酚酞试液遇到氨水变为红色
5.下列实验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A. 监控氧气气流速度
B. 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收集氧气
D. 验证某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6.小李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做了比较,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 选用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
B. 收集方法可能相同
C. 反应类型可能相同
D. 检验方法一定不同
7.下列获得氧气的方法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植物光合作用
B. 加热高锰酸钾
C. 分解过氧化氢
D. 分离液态空气
8.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 二氧化碳气体不可以使干燥石蕊试纸变红色
D. 铁丝在空气中可以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的Fe2O3固体
9.有关“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 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很快熄灭
D.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产生水雾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B水的电解C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
入二氧化锰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固体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11.下列各物质:A.澄清石灰水、B.红磷、C.四氧化三铁、D.水银、E.空气、F.液氧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
12.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根据你所了解的一些有关水的知识,
请回答下列问题:如图1是某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
(1)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______ ,活性炭具有______ 作用;
(2)长期饮用硬水对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取______ 的方法。
在生活中用______ 区
别硬水和软水;
(3)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_ (填字母);
A.随手关水龙头
B.用洗菜、洗衣的水冲马桶
C.用洗衣机洗一双丝袜
如图2所示的是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
(4)接通直流电后,D管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A电极为电源的______ 极;
(5)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了测定一定量河水中泥沙的质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操作:
(6)该实验还应补充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 ;
(7)补充上述仪器后,该实验还有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改正错误后,若滤液仍然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点)。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0分)
13.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收集气体,仪器b是分液漏斗,可通过旋转活塞分次滴加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装置图B中标号a的仪器名称:______;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______(填字母代号),该发
生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收集装置的选择是由气体的性质决定的,既能用排水法也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14.下列图( I )是部分常用化学仪器或装置,图(Ⅱ)是部分“微型”化学仪器或装置(用“微型”仪
器做实验,其试剂用量和废物排放量是通常用量的l/10或更少,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对比图
(I)图(Ⅱ)回答以下问题:
(1)图( I )中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若用D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则D中应装入的
液体是______,气体应从______口通入(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用图(Ⅱ)中的“微型”仪器做实验,固体只需极少量、液体用量也很少(或只需1~2小滴),
相对用图(I)仪器做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填序号):
①节约药品用量②能完全消除实验污染③方便个人或家庭实验④若需加热也能节
约燃料
(3)图( I )中的C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图(II)中的装置______ (填字母),它们在实验操作上的共同
优点是通过控制______来控制反应速度,若用该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图( I )中的C装置和图(II)中的“多用途U型管”(是在U型管中套人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具支
试管)都可用做“固一液”反应制取气体。
若在反应进行中分别将两装置的橡胶管中部夹上铁夹,可能出现的现象是:C装置______;“多用途U型管”______。
15.大明和小明发现市场上有些食品装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鼓鼓的。
经询问得知:这样充
气的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较长时间保鲜,保质和不易压碎。
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大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小明猜想是氧气。
(1)假设大明的猜想正确,请你用实验方法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
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2)还可以用什么气体代替;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中,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解析:解:A、竹竿折断只是将其断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汽油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试管既可加热又常用作化学反应容器。
B、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容器。
C、烧杯可以间接加热不能直接加热,可用作反应器。
D、集气瓶只能用于收集气体不能加热但可用作化学反应容器。
故选:B。
要熟练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注意量筒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作化学反应的反应器;烧杯可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不能直接加热,但可用作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器.
3.答案:D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解析: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发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氨水属于碱,显碱性,酚酞试液遇到氨水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铜与氧气在加热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碱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答案:B
解析:解:A、氧气不易溶于水,进入水中会迅速溢出,所以通过气泡冒出的速度不同,来监控气体流速,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B、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应该控制过氧化氢的浓度相同,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氧气不易溶于水,聚集在水的上方,将水排出,收集到氧气,故能达到目的;
D、氢元素燃烧会产生水,因此会在干冷的烧杯内壁看到水珠,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项为:B.
A、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会上升考虑;
B、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C、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考虑;
D、根据氢元素经过燃烧产生水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
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6.答案:C
解析: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采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实验室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属于固液常温型;气体发生装置可能相同,故A 正确;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收集方法可能相同,故B正确;
C、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均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均属于分解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采用的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类型不同,故C错误;
D、检验氧气有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方法一定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采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根据物理变化中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A.植物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水转化为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故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分解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本来含有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解析: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所以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气体不可以使干燥石蕊试纸变红色,所以说法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故A正确;
B.呼出气体中含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故B错误;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很快熄灭,故C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产生水雾,故D正确。
故选:B。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地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A.根据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进行分析;
B.根据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进行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D.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产物状态进行分析。
A.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所以开始装置内压强增大,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最后装置内压强要小于反应前,故A错误;
B.电解水产生的H2和O2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之比,故B错误;
C.向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氧气,同时有水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反应不再进行水的质量不再变化,故C正确;
D.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了氧气,化合物的质量要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AE BDF C BCDF
解析:解: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红磷、水银(汞)和液氧等物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
四氧化三铁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红磷、四氧化三铁、水银和液氧等我找找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都属于纯净物.
故填:AE;BDF;C;BCDF.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12.答案:(1)过滤;吸附;(合理即可)
(2)煮沸;肥皂水;
(3)AB;
(4)氧气;负;
(5)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玻璃棒;引流;
(7)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漏斗最下端未靠烧杯内壁;
(8)滤纸破损(或待过滤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底部烧杯未洗干净)
解析:
本题考查水的污染与净化等有关知识,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减少水污染,保护水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过滤需要的仪器和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造成的后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过滤,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2)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少是硬水。
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A.随手关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正确;
B.用洗菜、洗衣的水冲马桶,可以节约用水,故正确;
C.用洗衣机洗一双丝袜,造成水浪费,故错误;
(4)观察图可知:试管D产生气体较少,为氧气;则试管C中为氢气,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所以C连接的是负极;
(5)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由图示可知该操作是过滤,过滤中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玻璃棒引流,容易造成液体飞溅;
(7)由过滤的注意事项并结合图示可知,该图存在的明显错误是:滤纸的边缘高于漏斗的边缘,应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应紧靠烧杯内壁;
(8)改正错误后,若滤液仍然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这些操作都可能使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滤液浑浊;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能使滤液浑浊。
故答案为:
(1)过滤;吸附;(合理即可)
(2)煮沸;肥皂水;
(3)AB;
(4)氧气;负;
(5)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玻璃棒;引流;
(7)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漏斗最下端未靠烧杯内壁;
(8)滤纸破损(或待过滤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底部烧杯未洗干净)。
13.答案:长颈漏斗AF或AH 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不易溶于水
解析:解:(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可以得到装置图B中标号a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吗,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物的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因此选择发生装置为A,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不易溶于水,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和排水法收集,所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AF或AH,由于高锰酸钾在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会随着氧气进入导管,因此应该是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可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
故填:(1)长颈漏斗(2)AF或AH;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不易溶于水;
(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收集装置,结合高锰
酸钾制氧气的注意事项分析。
实验室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收集装置。
14.答案:胶头滴管试管澄清石灰水 a CO2+Ca(OH)2=H2O+CaCO3↓①③④ d 液体
的加入量2H
2O2−
MnO2
2H2O+O2↑CaCO3+2HCl=CaCl2+H2O+CO2↑橡胶塞冲出具支试
管内的液体从小孔排出,U型管内的两侧液面都上升,反应停止
解析:解:(1)A是胶头滴管;B是试管;若用D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则D中应装入的液体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要和澄清石灰水接触,所以气体应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H2O+CaCO3↓;
(2)图(Ⅱ)中所给的仪器为微型仪器,可以节约药品而不影响实验现象,可以较方便的来操作完成实验,同时由于所取的量少,即使加热所需的燃料也少等,但是不能够完全消除实验污染,故选①③④;
(3)根据装置的特点可以知道:图(Ⅰ)中C装置通过分液漏斗添加液体药品,当需要气体时,打开活塞,不需要气体时,关闭活塞,从而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而图(Ⅱ)中的F装置通过胶头滴管添加液体药品,当需要气体时,挤压胶头,不需要气体时,停止挤压,从而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即图(Ⅰ)中的C装置和图(Ⅱ)中的d装置具有相同的作用,都是通过控制液体的加入量来控制反应的速度;这两个装置适合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
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2−
MnO2
2H2O+O2↑、CaCO3+2HCl=CaCl2+H2O+CO2↑;
(4)C装置:夹上铁夹后,装置内产生的气体排不出去,气体压强增大,分液漏斗是关着那个活塞的,所以导致橡胶塞冲出;多用途U型管:夹上铁夹后,具支试管内反应产生的气体排不出去,具支试管内的气体压强增大,把试管内的液体从底部的小孔压到U形管内,从而使U型管两侧的液面上升,反应停止。
故答案为:
(1)胶头滴管;试管;澄清石灰水;a;CO2+Ca(OH)2=H2O+CaCO3↓;
(2)①③④;
(3)d;液体的加入量;2H
2O2−
MnO2
2H2O+O2↑;CaCO3+2HCl=CaCl2+H2O+CO2↑;
(4)橡胶塞冲出;具支试管内的液体从小孔排出,U型管内的两侧液面都上升,反应停止。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装置D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对比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4)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基本技能知识,要求学生熟悉实验仪器,同时对实验原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和
理解。
15.答案:(1)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氮气;
(3)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无味;廉价易得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将常见气体的性质与生活应用相联系,体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与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大明猜想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判断大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可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大明的猜想是正确的,故答案为: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可用氮气代替,故答案为:氮气;
(3)充气包装是现代常用的食品包装方式,是为了防止膨化食品在运输、储存时发生挤压或变质;故充气包装除了能保鲜外,还能防止食品在运输、储存时发生挤压,所充入的气体首先应具备: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物反应、无毒无味,其次从经济角度尽量选廉价易得的气体,故答案为: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无味;廉价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