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精英版教案 三年级-15 认识集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
教材版本:精英版学校: .
第一课时
师:你同意吗?你能用一个图来表示一下这个关系吗?
3.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引导学生画韦恩图分析题意。

4.学生尝试解答。

答案:
2的倍数的个数:30÷2=15(人)
3的倍数的个数:30÷3=10(人)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6,12,18,24,30
面向老师的同学人数:30-15-10+5+5=15(人)
答:现在队列中还面向体育老师的同学有15人。

5.教师小结。

解决这类有关集合的问题往往可以尝试画韦恩图来进行分析解题。

师:体育课正式上课了,体育老师想统计学生们都想参加什么活动,结果是这样的:
例2:想参加跳绳的有18人,想参加跑步的有20人,两个项目都想参加的有8人。

已知每个人都至少参加一个运动项目,那么参加活动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整理信息。

师:根据题意,你觉得最后参加活动的同学人数应该怎么求?
生:我知道,不能简单的将两种项目人数相加。

师:那这里面说的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有8人,这8人包括在会跳绳的18人里面吗?
生:包括。

师:参加跑步的20人里面包含这8人吗?
生:也包含了。

师:那你能像例题1那样画出示意图吗?
2.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图形。

师:你能说出这幅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吗?
(指定学生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和数量)
师:要求参加活动的同学总数是求的哪部分?题目中的“已知每个人都至少参加了一个运动项目”是什么意思?
生:……
3.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结果。

答案:
18+20-8=30(人)
答:参加活动的同学一共有30人。

4.教师讲解一遍,强化基本解题方法。

5.教师小结
解决此类问题,为了更清楚的理解题意,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图,再计算。

计算时,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除出去,就可以使计数的结果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活动过后,体育老师又组织大家练习跳高。

为了避免摔伤,他还拿来两个圆形的海绵垫子。

例3:已知其中一块海绵垫面积是80 平方分米,另一块海绵垫的面积是120平方分米。

两块海绵垫最大能覆盖多少平方分米的面积?最小呢?
1.学生读题,整理信息。

师:怎么摆放才能使覆盖面积最大?
生:当两个垫子没有重叠的时候就是覆盖面积最大的时候。

师:那面积最小的时候呢?
生:就是两个垫子重合的时候。

师:那面积最小的时候是多少呢?
生:120-80=40(平方分米)
3.小组交流,画示意图分析,汇报思路
生:如果要想两个项目都喜欢的人数最多的话,那么参加项目的人数要最少,这样的话只能是打乒乓球的15人包含在跳远的人员里面。

生:如果要想两个项目都喜欢的人数最少的话,那么参加项目的人数要最多,这样的话打乒乓球和跳远的人尽可能的不重复;但是总认识只有30人,所以至少有5个人是两个项目都参加的。

4.学生尝试解答。

答案:
两个项目都参加的人数:20+15-30=5(人)
两个项目都不喜欢的人数最少:25+15-5-30=0(人)
两个项目都不喜欢的人数最多:30-20=10(人)
答:两个项目都不喜欢的人数最多10人;最少有0人。

5.教师小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要学画韦恩图,并根据题意找出重叠的部分再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快速的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二课时
复备内容及讨论
教学过程
记录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集合问题的方法,结合你头脑中的图形,我们来从实战中检验一下吧!
二、拓展问题,巩固提升。

1.某班同学在一项测试中,答对第一题的有28人,答对第二题的有26人,
两题都答对的有18人。

问:至少答对一题的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整理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至少”的含义。

(3)学生尝试画韦恩图,说明每个部分的含义。

(4)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答案。

2.在1~30这30个数中,既不是3的倍数,又不是5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
(1)学生读题,整理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从逆向考虑问题。

师:题目叫我们求的是“既不是3的倍数,又不是5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

你能直接算出来吗?
生思考后汇报:不好直接计算。

师:那如果我们能求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个数,你会接着往下求吗?
生:用30减去3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个数就是我们要求的。

师:3的倍数有多少个?5的倍数呢?有没有重复的数?有多少个?
生:30÷3=10(个);30÷5=6(个);15和30两个数是重复计算的。

(3)学生尝试画韦恩图,说明每个部分的含义。

(4)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答案。

3. 某班39名同学,数学考满分的有27人,语文考满分的有22人。

已知
每个同学至少有一门考了满分,那么两门都考满分的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整理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至少有一门考虑满分”的含义。

(3)学生尝试画韦恩图,说明每个部分的含义。

(4)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答案。

4. 数学兴趣班上,40名同学做最后两个难题,结果做对第1题的有21人,第2题有24人没做对,两题都做对的有7人。

(1)只做对第2题的有几人?
(2)两题都没做对的有几人?
(1)学生读题,收集信息。

师:你是怎么理解“第2题有24人没做对”这句话的?
生:也就是说第2题做对的人数有16人。

师:那“只做对第2题的有几人”呢?
生:也就是用做对第2题的总人数减去两题都做对的人数。

(2)学生尝试画出示意图。

(3)学生尝试解答,汇报结果。

答案:
(1)40-24=16(人)
16-7=9(人)
(2)40-21-9=10(人)
答:只做对第2题的有9人;两题都没最对的有10人。

三、拓宽视野:
1.多多的同学们也来到了游乐园。

有10人乘了旋转木马,有12人乘了小火车,两个项目都玩的有7人,她们至少有多少人?
(1)仔细审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题意自己画出示意图?
(2)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这时候它们至少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3+7+5=15(人)
师:3和5是怎么得到的你们知道吗?
生:用乘旋转木马的人和乘小火车的人分别减去两项都玩的人。

师:我们直接列一个算式应该怎么列?
生1:10+12-7(一共的人数-重复的人数)
生2:10+(12-7)
(乘旋转木马的人数+只乘小火车的人数)
生3:(10-7)+12
(只乘旋转木马的人数+乘小火车的人数)
答案:10+12-7=15(人)
答:她们至少有15人。

3.需要让学生分析“至少有多少人”中的“至少”是什么意思。

表示考虑最少人数的情况,也就是每人至少玩了这两个项目中的一种。

如果把“至少”改为“可能”,那么答案就很多了。

因为还可能有同学这两个项目都没玩,而是玩的其它项目。

2.欢欢和乐乐等25名男同学来到了游乐场。

有16人玩了碰碰车,有18人玩了小飞机,有1人因身体不好,一个项目也没玩。

两个项目都玩的有几人?
(1)生读题后师问:这题与例2有什么联系?
生:例2告诉了我们两个项目都玩的人数,要求一共有多少人。

而这题告诉我们的是一共的人数,要求两项都玩的人数。

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两项都没玩的人数。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条件和问题吗?
生:可以
(2)生独立画图,然后师指定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其他同学们更正。

3.生独立完成,然后师指定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如果学生列式有困难,教师酌情分析指导:
25名男同学,1人没玩,共有24人至少玩了一个项目,而16人玩了碰碰车,18人玩了小飞机,说明有一部分人玩了两个项目。

16+18-(25-1)=10(人)
答案:25-1=24(人)
16+18-24=10(人)
答:两个项目都玩的有10人。

3.全班45个同学,玩海盗船的有28人,有10人没玩碰碰车,两项都玩的有20人。

(1)玩碰碰车而没有玩海盗船的有多少人?
(2)两样都没玩的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后,师问:(1)题中的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如果画图表示,该如何画?
师:第①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只玩过碰碰车的有多少人?
师:怎么求呢?
生:45-10=35(人)是玩过碰碰车的人数,再用35-20=15人就是只玩碰碰车的人。

师:两样都没玩的人数该怎样求?
生:总人数-至少玩过一个项目的人数
师:至少玩过一个项目的人数怎么求?
生:只玩过一个项目的加上都玩的。

师:只玩海盗船的有多少人?
生:28-20=8人
师:现在你们能独立完成了吗?
答案:
(1)45-10=35(人)
35-20=15(人)
答:玩碰碰车而没有玩海盗船的有15人。

(2)28-20=8(人)
45-8-20-15=2(人)
答:两样都没玩的有2人。

四、全堂总结
1、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列式计算
2、两个对象的容斥原理:
总数=A+B-A、B的交集
拓展问题答案:
1. 36人
2. 16人
3. 10人
4. (1)9人;(2)1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