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7题;共16分)
1. (2分)选出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 . 夜缒(zhuì)瞋(chēn)目阙(quē)秦戮(lù)力
B . 以飨(xiǎng)读者火钵(bó)窥(guī)视为(wèi)之奈何
C . 裨(pì)益颓圮(pǐ)河畔(bàn)叱(chì)骂
D . 不啻(dì)朝(zhāo)服不肖(xiào)阻遏(é)拜谒(jě)
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 . 辍学诀窍斑澜责无旁贷
B . 惊咤砝码坐镇食不果腹
C . 姿式压韵脉胳铩羽而归
D . 蛰伏沉缅剧增强驽之末
3. (4分) (2019高一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空间。

强调互动和分享的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用户行为,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____________。

不过,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让很多人沉迷其中____________。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知识含量低、质量____________,这些零星、不完整的信息很难带给阅读者深层次、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其所能够达到的阅读深度和阅读质量有限。

____________,我们就无法建立起有深度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甚至也会削弱和限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不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根本和全部。

必须引导他们跳出碎片化的限制,站在更高的位置来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来追求高质量的阅读。

唯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阅读的品格,大学生们才能真正获得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乐在其中不能自已参差不齐旷日持久
B . 乐此不疲不能自拔参差不齐长此以往
C . 乐此不疲不能自已良莠不齐旷日持久
D . 乐在其中不能自拔良莠不齐长此以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它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我们深度阅读的大量时间也被挤占了
B . 它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也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
C . 它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
D . 它在满足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B .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C .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D .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4. (2分) (2017高一上·石家庄期中)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石家庄一中学生拾金不昧的事迹被《燕赵都市报》报道后,引起巨大反响。

B .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 . 我要为一中的发展贡献我的一点力量,用我的青春为校庆70周年献礼。

D .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我校在生命课堂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进。

5. (2分) (2019高二上·金台期中) 下列文言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征一国者②乐琴书以消忧③或棹孤舟④雄州雾列
⑤窜梁鸿于海曲⑥臣具表以闻⑦而后乃今将图南⑧则刘病日笃
A . 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B . ①②③╲⑤⑥╲⑦╲④⑧
C . ①⑤⑥╲②╲③⑦╲④⑧
D . 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6. (2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旁边君既若见录见:表被动
B . 夙兴夜寐,靡室老矣靡:没有嬉戏莫相忘相:互相
C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雪:下雪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D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扶将:扶持,服侍多谢后世人谢:感谢
7. (2分) (2019高二下·温州期中) 对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分类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①非我也,岁也②无乃尔是过与③肇锡余以嘉名
④是社稷之臣也⑤不拘于时⑥为巡船所物色
⑦恐年岁之不吾与⑧闻道百⑨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 . ①④/②⑦⑧/③⑤⑨/⑥
B . ①④/②⑦/③⑨/⑤⑥/⑧
C . ①④⑥/②⑧/③⑨/⑤/⑦
D . ①④⑥/②⑧/③⑤/⑦/⑨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8. (1分) (2016高二上·潮阳期中) 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人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

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人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

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

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①第一阶段: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②第二阶段: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③第三阶段:________。

(不超过20个字)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9. (9分)(2017·唐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
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

“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

”(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 .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 .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 .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
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 .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 .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 .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 .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 .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 .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10. (20分)(2020·桓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

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
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

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

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

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

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

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

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

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

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

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

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
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

“互联网十”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

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

“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

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

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

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海德格尔认为,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

B . 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

C . 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一说的具体诠释,和比于材料一,材料二显然态度更为乐观。

D . 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快捷,教师的知识优势必将受到冲击,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
导者。

B .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效率难题。

C . 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D . 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B . 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C . 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

D . 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与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堂。

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11. (16分) (2020高一上·凤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居下邳,为任侠。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
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 . 高帝,正式名称为高皇帝。

经常与太祖庙号一起给予王朝创始者;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 .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后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

D . 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或称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没有厚葬弟弟,而是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 . 张良为人精明。

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沛公听之任之想从中渔利,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他让沛公袭击秦军,取得大胜。

C . 张良足智多谋。

击败峣下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可用良才,为汉王解危除难,用计促成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D . 张良知道激流勇退。

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2. (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本诗句写“月”。

颔联写了什么?
(2)“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