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
2.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和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
4.城市的条件:①聚集性:一定的人口密度;②经济性: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③社会性:社会综合实体
5.城市的特征:①以人为主体;②高度集中;③中心作用;④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1.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的建筑物。

2.代表城市: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阿玛纳城
3.孟菲斯古城:四周布满堑壕,城防坚固厚实。

(战乱引导城市发展出新的职能——防御)
4.卡洪城: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5.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④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巴比伦)
1.古代西亚文明城市建设:①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城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波斯城市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②为避免水患和潮湿,两河流域地区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之上。

2.代表城市及特点:
①乌尔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分区明显;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
②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城里规划整齐,路径明确(新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③爱克巴塔纳:其城市规划布局反映宇宙观
④帕塞波里斯:雄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平面组和井井有序
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
1.古印度城市特点:①住宅和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②用罗盘定朝向,城内土地分块要按某种规格进行,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为塔楼;③城市主要干道和建筑物按照当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向。

2.古印度代表城市及特点:
①达罗城:平面为正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②哈拉巴城:西城中央有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计划性周密
③华氏城:古印度奴隶制国家最有名首都;具有商业及战略上的重要性
3.古代美洲3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及代表城市:①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都市、宗教中心;②古代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③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城):保留大量印加庙。

4.古代美洲城市特点:从选址来看,很少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考虑距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是否方便,水源如何等等。

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重)
1.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②唯物主义思想;③城邦,
社区精神;④人本主义;⑤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⑥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
2.古希腊文化经历的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城市文明达到高峰)、希腊化时期
3.爱琴文化的城市: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市建设演变的显著特点:城墙的发展)
5.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6.古典时期城邦四大发展动因:①唯物论;②奴隶制民主;③科技发展;④没有宗教特权阶层阻挠
7.古典时期的雅典规划特点:希波战争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成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城市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划,无轴线关系;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无定制,社会功能齐全;城市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道。

8.雅典卫城:①空间序列效果;②雅典全盛时期纪念碑;③历经40年建成;④名为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公众活动场所;⑤布局自由灵活,顺应观景需要;⑥设施平民化。

9.对比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雅典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的同时照顾到山上山下的观赏,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10.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11.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
1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变化及特点:①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②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与广场规整、划一。

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③城市广场去边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

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④希腊化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突出建筑主体性(利用层高及建筑体系);⑤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第六章古罗马的城市(重)
1.罗马城市规划思想:①强烈的使用主义:不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②开敞空间和秩序感:罗马在城市总体空间的创造,对建筑群体秩序的把握和创造和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其成为后世的典范;
③大比例模数手法:超人的空间尺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
2.罗马病:指重视城市在享乐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功能,物质的繁荣与精神的空虚
3.古罗马经历的三个时期:伊达拉利亚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鼎盛时期)
4.伊达拉利亚时期城市建设特点:①统一的模式修筑城市;②城市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③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

5.城市的奠基仪式:①选址;②划分地区,地区再分地块;③确定街道走向;④城市奠基仪式
7.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Ⅰ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Ⅱ罗马帝国广场:①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②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③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④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Ⅲ阿德良离宫: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围,整个建筑群被安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Ⅳ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阿奥斯达):军队短时期内建成的,共同特征是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的,方格形城市路网,在主要道路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

Ⅴ列柱街和城市工程:城市工程设施达到很高水平,除道路外,古罗马在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建设中都有突出成就。

Ⅵ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重点):本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统一了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理想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①关于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公路或者河道通向城市。

②关于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③关于街道的布置:研究了街道和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④提出理想城市模型: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的距离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击攻击者。

城市的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

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剧中。

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⑤意义: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

(理性原则、有比例关系、城市要有直接的美感、军事防御原则)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1.中世纪西欧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交通型
2.三种类型城市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的共同特点:①一般都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起来;②随着经济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因而又不断扩建城墙,
城市受城墙的束缚,往往规模很小,人口少;③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郊区,主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同行者多聚居一条街。

3.城市选址与发展:①易守难攻之地;②后期突破城墙发展
4.城市空间特色:①封闭、防御性强;②密度高、街道狭窄;③中心感强;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5.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规划思想(重点):
Ⅰ以教堂为中心:教堂座位这个欧洲时期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成为唯一的纪念性和标志性建筑,城市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围发散,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
Ⅱ自然主义和非干预行为:城市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毫无逻辑,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城市总体布局结构非常自然;
Ⅲ丰富的景观和亲和宜人的特质:中世纪的城市尺度比罗马要小得多,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反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弯曲街道既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Ⅳ中世纪城市和谐而统一的美,事实上是城市社会生活高度有序化的客观反映,而不是形式上的空间秩序设计的结果。

第八章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社会概况: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远不如西欧教会,它对埃及和西亚等东方文化兼收并蓄,提出哲学应与神学分离。

在中古前半期,罗斯人从拜占庭吸取了较高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拜占庭文化影响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发扬了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风格。

2.拜占庭的建设活动:①首都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②拜占庭宗教建筑用若干个集合在一起的大小穹隆顶覆盖下部的巨大室内空间;③圣索菲亚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④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御城墙,防卫区仿古罗马七丘;⑤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

3.俄罗斯的建设活动:①公元10~13世纪,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并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商业中心;②封建主义的发展促使许多小城市的建立(世袭城市);③俄国人从蒙古人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分裂的罗斯逐渐以莫斯科为中心团结起来;④克里姆林建筑群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御设施组成。

第九章阿拉伯国家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伊斯兰城市建设特点:①伊斯兰城市常简单地划分为若干城区,其城市整体性较弱,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某一清真寺为中心的邻里,即穆斯林区;②伊斯兰城市受教义与宇宙观的影响,也受气候影响,在干热地带多封闭式的城镇,封闭式的穆斯林区和封闭式的院落式住宅;③道路类型分两种,一种是弯曲的盘街,时而转变走向,另一种是死胡同,只到某些住户门前就截断。

2.城市巴格达建设特点:①城市平面为圆形,是太阳的象征,有四座城门;②宫殿布局复杂、规模很大;③巴扎——经商场所、市场;④城的主轴线与子午线或对角线的关系,仿早期城镇的传统方位。

第十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重)
1.文艺复兴的产生:城市中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即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形成文艺复兴运动。

(其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舆论)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借用古典外衣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是当时社会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
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城市对人本主义的追求;②城市的人性化主义;③城市对理想主义的追求;④高雅精英主义营造思维;⑤对前人文化的尊重,注重城市规划的延续性;⑥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最终演变成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

4.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设活动特点:①科学合理的设想,实施少;②改建活动由细节开始,逐步扩大到环境;③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
(出现:方格网道路、矩形城市)
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及特点:
7.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建设许多反映文艺复兴面向生活的新精神和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广场。

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文艺复兴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

8.园林建设类型:①文艺复兴早期(美第奇式);②中期(台地式);③晚期(巴洛克式)
9.园林建设特点:①绿化与装饰为主,建筑较少;②雕塑多;③喷泉、瀑布多;④几何性强,人工性强;⑤自然环境与人工造型的结合
第十一章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1.古典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它体现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认为不依赖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理性、永恒、高贵、有秩序;是对君主的颂扬。

2.法国城市:区域性、轴线式规划
Ⅰ巴黎城市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①修建了很多广场,旺道姆广场、胜利广场和协和广场;②街道的建设巴黎中轴线;③对宫殿的修建与改造;④对城区的扩张和整改。

Ⅱ凡尔赛的建设:(服务于王权的最重要纪念碑)
①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②巨大的体量,全部宫殿建筑可同时容纳两万人;③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形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④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几何形式构图,自然森林,精美雕塑小品。

Ⅳ法国园林建设:
①巴黎南郊的枫丹白露宫园:无强烈轴线对称,具有法国风格的御园;
②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而严谨,在轴线两侧布置了一些惊异的、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宽广;
③凡尔赛宫:无处不体现王权之上和唯理(物)主义的思想。

(效仿凡尔赛宫:俄国夏宫、普鲁士无愁宫、奥地利维也纳夏宫)
3.俄罗斯城市(彼得堡):受法国古典主义的明显影响,有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和中心主体建筑物;中心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水平高超。

4.德意志城市(卡尔斯鲁):①君权专制时代的产物,受巴黎凡尔赛的影响;②城市以同心圆组成,中心为王宫,32条以王宫为中心的放射路,全对着王宫的尖顶;③其规划思想是城市统治者企图使市民在生活中处处感到王权的支配力量。

5.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著名广场(丹麦哥本哈根的阿玛连堡广场):八角形平面,周围建筑严格对称,广场中央有骑马像,街道底景一端面向大理石教堂,另一端面向船埠。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第十二章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市改建
1.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以及产生:旧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大工业城市的需要——旧城改造。

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从此在人类历史上摆脱了政治军事中心而真正成为经济生产和人类生活的中心。

而城市规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一种解决手段,成为政府管理城市的有力工具。

近代城市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引起的。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2.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带来城市建设的矛盾:
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低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②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③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⑤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⑥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解决方案:城市分散、城市集中)
3.英国的旧城改建:
Ⅰ伦敦改建:①无规划结构上的根本变化,仍是沿袭古典主义手法,而且把法国园林设计的技巧用于城市;
②规划鲜明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增长;③城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的特征;④城市的中心不是教堂和宫殿,而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活设施,反映了资产阶级是社会的主人,而不是国王和教会。

Ⅱ巴斯的建设:①疗养城市,以温泉著称;②圆形广场舍葛斯;③月牙状居住建筑群皇家克莱逊特;④建筑群兰斯道恩·克莱逊特,这个建筑群设计成蛇形,位于城市高处,以三个折曲顺地形高差组成了蛇形住宅群,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开敞和动态的手法。

Ⅲ英国的园林:①英国造园学院发起园林设计革命,开创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抛弃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②浪漫主义风景园林——英华庭园;③追求自然、变化、惊奇、隐蔽和田园的情调,强调蛇形的曲线美,有意识地保存自然起伏地形。

4.法国的旧城改建(巴黎改建):
Ⅰ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①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②为劳动人民居住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增添街灯;③吧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并在市内广泛进行绿化;④这一时期建设追求表现感情,表现性格、情绪,在建筑上追求体形简单的圆柱体、方锥形、平行六面体和球体,平整的墙面很少有装饰,平面大都有简单的几何形组成,以反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像公民美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Ⅱ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造:①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弘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②多层公寓逐渐成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③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在市中心区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以控制巴黎中心地区的帝都风貌;④烧毁丢勒里宫改建拿破仑的练兵场凯旋门,协和广场建设雄狮凯旋门,两个凯旋门遥遥相对,奠定巴黎市中心的轴线;⑤协和广场中心路易十五雕像代之以拿破仑从埃及劫掠的方尖碑;⑥由于交通堵塞,在雄狮凯旋门广场周围开拓圆形广场,即明星广场;⑦旺道姆广场正中的旺道姆纪念柱。

Ⅲ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奥斯曼主持)特点及影响(重点):
①特点:分离贵族和贫民区;完成大十字和两个环路的建设(环形放射道路系统);重视绿化与公园的建设;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改善城市排水、供水、电力等市政设施。

②影响(评价):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平民窟问题,也未解决交通问题。

但奥斯曼对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其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5.俄国的旧城改建:①凯旋的激情成了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内容;②建造了一批大型纪念性建筑物;③修建两条大街,与原有涅瓦大街形成对称的、放射形的三条大街;④建造了一所弧形的总司令部大厦,为了纪念与拿破仑作战的胜利,在中央做了凯旋门式的构图,这凯旋门是冬宫广场的南面入口。

6.阿姆斯特丹(荷兰)的旧城改建:①城墙不断向外扩大,并建造碉堡;②市内房屋密集,市区作马蹄状向河口两岸发展,旋成扇形,房屋多沿运河分布;③市内运河纵横交错,层层环绕城市,状似蛛网,不断开凿新的环城运河;④建设方格网式的居住区;⑤阿姆斯特丹是运河之城,运河两旁还存留这古老建筑,房屋一般为四五层,高度统一,色调明艳,富有民族特色。

第十三章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和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1.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建设特点:
①城市平面简单,一般为方格形路网,未建立三度空间的概念。

如拉丁美洲的若干殖民城市(墨西哥),有宽阔的道路与宏伟的广场,除市中心局部地区建设有条理外,其他地区房屋层数低,建设松散,无规划秩序。

②殖民统治者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都无科学预测。

为便于城市从小到大,易于发展,采用棋盘方格形道路骨架系统。

如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采用这种方格形道路系统,普遍地应用于中美与南美各新建的殖民地城市(墨西哥的喀士柯、阿根廷的孟多札),英法殖民主义者应用于北美殖民地(费城、萨伐纳),在19世纪被应用于亚洲非洲等殖民地城市(越南西贡、埃及赛德港),葡萄牙占领的印度郭亚仍维持原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