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第十章 小气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1、温度:超绝热梯度(四种类型),日变化剧烈, 脉动性强。
2、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湿度的铅直梯度、 湿度的时间变化
3、风:风随高度的变化、水平方向风速的变化 特点(阵性)、风向的变化特点(紊乱)
§3 地形小气候
一、地形对日照的影响 二、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三、坡地上的热量平衡状况 四、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五、地形对风的影响 六、地形对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c
os1
uv
tan
sin sin
1u2
1 u2 1 tan2
(10 1)
sin
1
u
sin
sin
tan v
1u2
1 u2 1 tan2
式中 u sin cos cos sin cos
(10 2)
v cos cos sin sin cos
为坡度;为坡向,顺时针计算,南坡为0,西坡为90,北坡
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 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形成近地层与大 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二、范围
1、铅直范围:1.5~2.0米以下的“贴地气层气候”, 100~200米以下的“近地气层气候”
2、水平范围:微空间(叶面、植株)“微气候”、小空 间(车间、厂区、农田、街道、坡地)以及尺度从几 公里至几十公里(林区、峡谷、沼泽、海岸、城市、 小岛) “局地气候” 一地的小气候主要是由局地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所 决定的,但也受天气和大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来 说,愈近下垫面,小气候特征愈明显。
东西坡的辐射日总量介于南北坡之间,各季节均随 坡度增大而减少,但其年变化趋势与水平面相当。
计算任一坡地上的散射辐射公式为:
D
D0 2
(1 cos )
(10 5)
式中,D、D0分别为坡地和平地上的散射辐射;为坡度。
散射辐射主要与坡度有关,一般是随坡度增大而减少,各
坡向差异很小。
对于面向开阔平地上的有效辐射的计算式为:
(指数律)
(10 11)
式中,u1为2m高度z1的风速,在山顶指数m=0.53,
在谷地m=0.30,为卡曼常数,平均取0.40,说明
山顶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谷地快。
在起伏地形中,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顶风速均随高度
增加而增大。随海拔高度的对数增加,实验式为
为180 ,东坡为270;为纬度;为赤纬;为时角。
对于南坡,=0,于是
=cos1 tan tan
(10 3)
夏半年南坡上的日照时间是随着坡度增大而减 少,坡度愈大,被遮的时间愈长,南坡上的可 照时间愈短。同时,当坡度大于纬度时,随着 太阳赤纬增加,南坡上的可照时间也愈短;当 坡度等于纬度时,南坡上每天的可照时间均为 12h,不随赤纬而改变;当坡度小于纬度时, 南坡上每天的可照时间的年变化趋势与水平面 上相同。冬半年,南坡上的日照时间与水平面 相当。
效辐射也是不同的,也能影响净辐射的大小,
但其影响仅仅在作用面反射率差别很小时,才
起主要作用。
在地形起伏或有建筑物、植被存在的地方,
净辐射的收入项的差异就很大。例如,在中 纬度地区陡峭的南坡,冬季每天接受的太阳 辐射比水平面多,坡度每增加一度,在接受 太阳辐射上等于纬度降低一度,而北坡的情 形刚好相反;再如到达林地作用面上的太阳 辐射,随森林组成、郁闭度、林分结构、年 龄等而异,而且是决定林地净辐射大小的主 要因素;阴天,太阳辐射为散射辐射所组成, 散射辐射几乎不随作用面的倾角及方位等地 方条件而变化。所以不论在平坦的地方,还 是在地形起伏及有植被的地方,阴天作用面 的净辐射很小,小气候的差异也不显著。
第十章 小气候
本章主要内容
§1 小气候的概念 §2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及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3 地形小气候 §4 防护林小气候 §5 森林小气候 §6 采伐迹地和林中空地的小气候 §7 城市气候 §8 人工改造小气候的途径 本章重点
§1 小气候的概念
定义 范围 小气候与大气候的区别
一、小气候的定义
=0.95为相对辐射系数;=5.6710-8 W /(m2 K 4 )为波
尔兹曼常数;T、T0分别为坡地和平地的地面温度;T为两地 的平均温度。
坡地的有效辐射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对于一
定的季节和地区,有效辐射的小气候差异决定 于坡地与平地的地面温度差。
三、坡地上的热量平衡状况
对于坡度小于15度的坡地,其热量平衡各分量仍可 用平地相同的方法来计算,即
(二)坡向和坡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夏半年,在回归线以内的低纬度地区,坡向和坡度 对于太阳辐射影响不大。在回归线以外地区,南坡 上任何一面上的辐射量,北坡则相反。
冬半年,各纬度南坡上的辐射日总量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加,纬度越高,坡度越陡,在冬 至前后增加越显著。而北坡则随坡度增大而迅速减 少,坡度增加一度,相当于比其纬度升高一度水平 面上的辐射日总量。
五、地形对风的影响
(一)孤立山岗上风的分布 气流经过山岗时,一部分越过山顶,一部分 从两侧绕过,大气越不稳定,越过山岗的气 流越多,绕过的越少,在向风坡下部,由于 气流受阻,空气堆积,产生与气流相反方向 的梯度,发生涡旋,风速减弱。在背风面, 流线辐散,风速迅速减小,产生北风涡旋。
图10-1
地形对风速影响的水平距离,在向风面不超 过山高的10倍,在背风坡可达到山高的10- 15倍,且山脊愈缓,在背风面影响的距离愈 远;在垂直方向上可达到山高的5-6倍;对 于延伸很长的山脊,影响的水平距离会更远 些。
对于北坡,=180,于是
=cos1 tan+ tan
(10 4)
夏半年,当坡度小于或等于太阳高度角时,坡地对阳光
无阻挡,全天有日照;当坡度大于太阳高度角时,随着 坡度增大而急剧减少;冬半年,北坡上的日照时间随着 坡度增大而迅速减少,坡度每增加一度,相当于纬度升 高一度地方的水平面上的日照时数;当坡度大于太阳高 度角时,全天无光照。
Bα=Pα+LE+θsα
(10-9)
坡地热量平衡状况,主要决定于湍流热通量和蒸发
耗热量,而土壤热通量差别很小。
坡地上热量平衡各分量随坡地方位的变化与坡地上
太阳辐射的变化相平行,只有蒸发耗热量与气候和 天气有关,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接受太阳辐射多的 坡地用于蒸发耗热量多。反之,在干燥气候条件下, 接受太阳辐射多的坡地,蒸发力虽大,但土壤干燥, 实际用于蒸发的热量反而比接受太阳辐射少、蒸发 力弱、土壤湿度大的坡地小。
§2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及小气 候的一般特征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一、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1、几个基本概念 作用面(活动面):能吸收和放射辐射,并能与相邻 的土壤和空气发生热量和水分交换的表面。 作用层(活动层):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空气层。
2、物理基础: 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3、乱流交换作用 乱流扩散与温度和下垫面粗糙度有关;它使各种物 理属性由高值向低值区扩散,使它们在空间上的变 化趋于和缓,所以在近地层中温、湿、风的铅直梯 度向着作用面迅速增大,同时由于乱流交换的不规 则性,形成了近地层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脉动特性。
(二)坡地方位对温度的影响
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西坡高于东坡,西南 坡高于东南坡,西南坡为最高。
各坡向坡地上气温分布趋势与地温一致,但 各坡的气温差异比地温缓和。随着离坡地高 度增加,坡地对气温的影响逐渐减小。
在群山围绕的山谷或盆地中,气温日较差比 山顶和坡地大,特别是在晴朗无风、气候干 燥、植被稀少情况下更显著。谷底冷的程度 和暖带的位置决定于山谷的宽度和天气条件。 如果谷中有水或坡上有森林密布,冷湖和暖 带现象不明显。
作用面的热量收支除了作用面的净辐射外还有作
用面与大气间的乱流热交换、蒸发或凝结所产生 的潜热转移以及土壤中的热量交换。白天,净辐 射为正值,作用面由辐射获得能量,并通过作用 面与大气间的乱流热交换和土壤热交换将热量传 给空气和土壤,造成白天气温和地温分布都是由 作用面向上和向下递减;同时还有一部份热量供 给蒸发,造成空气湿度由作用面向上递减,土壤 湿度向下递增。夜间情形刚好相反,在近地层中 形成逆温分布,蒸发停止或有凝结发生。净辐射 的绝对值愈大,能量平衡其余各分量的值也相应 增大,空气和土壤的增热和冷却愈厉害,温度的 铅直变化愈大,蒸发或凝结作用愈强。在净辐射 一定的条件下,蒸发愈大,则耗热泪盈眶愈多,
东西坡地上每天的可照时数全年均随坡度增大而减少, 但其年变化趋势与水平面上相同。总之,由于坡向和坡 度的影响,总是使日照减少。
二、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一)海拔高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山地上的太阳辐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 强,中纬度地区,每升高100米,直接太阳辐 射约增加5-15%;晴天散射辐射随高度的增 加而减少,而阴天则相反;山地上的紫外辐 射随高度而递增;净辐射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能量平衡方程:
B=LE+P+Qs 净辐射方程:
B=(Sb+Sd)(1-r)-Ln
Ln=L0-La
在平坦的地方,投射到一个地区不同作用面上
的太阳总辐射几乎没有差别,但由于各种作用
面的反射率不同,反射率由百分之几至百分之
几十,从而造成了作用面上吸收辐射能的显著
差别;作用面反射率的差别晴天大,阴天小,
所以其净辐射晴天大于阴天。不同作用面的有
=
0
2
(1
cos
)
(10 6)
当 15,可用下式计算
0 cos (10 7)
在白天,由于坡地与坡前平地的地面温差较大,坡地与平地
之间要进行辐射热交换,这时坡地上的有效辐射计算式为:
0
cos
4T 3 (T
T0 ) sin 2
2
(10 8)
式中 、 0分别为坡地和平地上的有效辐射;为坡度;
水分平衡方程:
R=E+f+ΔS
作用面上水分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消耗于 蒸发、迳流及增加土壤含水量上。作用面 上水分平衡各分量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影 响和制约的,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 能影响到其它项。作用面上水分平衡分量 的大小,不仅影响土壤和近地气层的水分 状况,而且通过蒸发作用影响热量状况。 因此作用面上能量和水分的交换是决定土 壤和近地层小气候特性的基本因素,是形 成小气候的物理基础。
一、地形对日照的影响
(一)海拔高度对日照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日照的影响不大,山顶平地上的日出日 落时间一般与海平面相同,在坡地和谷地上,由于 遮蔽作用,日照时间总是比海平面少。由于天气气 候条件,实际日照很复杂,一般在气候湿热地区, 山的下部比上部少,面向暖湿气流的迎风坡的日照 比北风坡少。
(二)坡地方位对日照的影响 当周围无其它遮蔽,计算坡地日出、日落时角ωα的 公式为:
在山地贴地气层中,风速随高度增大。向风 面变化最大,山顶次之,背风面小些,在周 围山坡高度以下的谷地风速随高度变化最小, 但接近和超过山坡顶后风速向上急增。
近地层风廓线在平均情况下比较符合对数律, 在风速较大时则符合指数规律,即
u u* ln z (对数律)
z0
(10 10)
m
u
u1
z z1
而进入空气和土壤的热量愈少,因而土壤和空
气增温愈小愈缓,温度的铅直变化愈小,空气湿 度愈大,反之情形相反。
因此,作用面能量平衡各分量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的,改变其中任何一项都能引起其它各项的变化, 从而形成不同的小气候特点。例如在林区,能量 平衡的主要支出项是蒸发耗热,因而形成林区湿 度大,地温和气温变化和缓和小气候特点;在干 燥地区,蒸发耗热很小,土壤热交换和作用面与 大气间乱流热交换是主要支出项,因而造成了空 气湿度低,地温和气温变化剧烈的小气候特点。
三、小气候与大气候的区别
在铅直方向上,小气候变化剧烈,但只能达 几十米至几百米,大气候变化缓和,可达对 流层顶; 在水平方向上,小气候要素变化剧烈,而大 气候要素变化缓慢; 小气候日变化显著,脉动性强,而大气候的 日变化不太显著,脉动性不明显。
小气候学:研究小气候形成的物理过程 和变化规律以及各种类型小气候特点, 合理利用小气候资源以及人工改造小气 候的一门科学。
四、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一)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 山地的平均气温是随测点的海拔高度增加而 递减的。山地的气温年较差、无霜期都有随 高度减小和缩短。年平均气温递减值随季节、 坡向、纬度和天气条件而不同。山区气温日 较差也随高度递减。山地上的土壤温度高于 气温;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着 海拔升高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