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魏晋玄学-资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 有递哉?”
“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终,思音抱思以至死, 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2020/4/15
自性(意谓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如此并必然如此的。)
1.就事物的‘自性”说,每一事物都各自有各自的 “性”,而且各自的“性”都有其所能达到的一定限 度。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歧尚之所及哉?” “小年”如“朝菌不知晦朔” “惠蛄不知春秋” “大年”如“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2.每个事物的“性”都有其具体的特定的的内容。 “性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不可废者,耕织也。” “夫马之真性,非辞鞍而恶乘,但无羡于荣华 ” 3.由于每个事物的“性”是天生如此的,不得不然的, 因此是不能改变的。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 马的“真性”是否是“非辞鞍而恶乘”;一般老百姓 的“自性”就是“衣食”、“耕织“,而“智者”就 是2020天/4/15生的智者,“愚者”就应一辈于处于奴隶的地位。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突然发生的。 A事物是“无待”而存在的。 “无待”是说事物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的生生化化 不追求任何外在的力量,不要等待任何条件而自己存 在着、变化着。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 独生而无所资借。 列子御风而行,虽“非风则不能行“,但列子“非 数数然求之者”。 (比如列子待风而不求之)“不为而自然”,“顺 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这难道不就是‘无待而常 通“吗?
合。
•
同时,东汉经学谶纬化,神学化后,整个思想
界死气沉沉,思想文化僵化。于是,人们开始反思
பைடு நூலகம்
经学,反思汉代的传统思想。(佛教、清议、品鉴
才性)
2020/4/15
2.玄学的形成和发展
玄得名于《老子》,“(有无)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北魏正始年间形成,两晋盛行。以清谈 为主要形式,以《老子》、《庄子》、《周 易》为谈资,又称“三玄”。清谈主要在名 士间进行,以辨名析理为方法,交流思想, 展开学术讨论。同时为了避祸存身,不言时 政,专论有无、生死等抽象思辨问题。
“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 哉?古不在今,今事巳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 焉。”
“向者之我,非复今我,我与今俱往矣。”
2020/4/15
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4)根本否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必然联系 。 “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生者亦独化而 生耳。独化而是,死与生各自成体 ”。 “向者之我,非复今我,我与今俱往矣。”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 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於自 然。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 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 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 合开辟了道路。
2020/4/15
(2)竹林时期 嵇康、阮藉阶段:
2020/4/15
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2)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郁在变化之中。 。 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 郭象认为事物都是在经常变化之中。“夫无力之力,莫 大于变化者也。” 人的生命也是这个样子。“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 人之生也,—息—得耳。” (3)古不至今
可是,郭象交谈事物的运动变化时,却否认运动的连 续性,而把运动的中断性绝对化。
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 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 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 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 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2020/4/15
(3)元康时期 向秀、郭象阶段:
主张名教即自然,绝对自由放纵 与积极有为的纲常名教都是合理的, 游外冥内,内圣外王;
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2020/4/15
王弼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 注》,《周易略例》
1 本末有无 :“贵无论”
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 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 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 不可名状的,不是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 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人有天性,顺性适情,按其本分存 在和发展都是合理的,万事万物性分 自足,名教即自然;
自生独化,彻底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无不能生有,事物自然而生自然而 灭。
2020/4/15
郭象 1.生平
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 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 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 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 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 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 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 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 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任职当权,熏灼内 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
第 三 编 魏 晋 玄 学
2020/4/15
2020/4/15
魏晋玄学
1.背景
•
政治上两汉长期统一后出现的短暂分裂割据,主要
体现为政权更替频繁,政局以南北对峙为特点,所以出
现了多元化(三国、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东晋、宋、齐、梁、陈)。
•
随着两汉土地兼并的发展,庄园主经济发达,经济
2020/4/15
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1)根本否定事物的相对差别。 A 万物“各足于其性”。根本无所谓大小差别。 “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毫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 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 “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其性足 者为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 B 他之所以否定事物的差别,恰恰是为了要论证事物之 间的差别是绝对的。
5.那么每个事物都应安于其“自性”所要求;如果能安于性 命,那就是“逍遥”(绝对的自由)了。
“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 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 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那他就不仅是绝对的自由,而且是能成为与整个宇宙一体 的绝对自由的存在,达到万物一体彼我玄同的境界。
自性(意谓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如此并必然如此的。) 4. 每个事物的自性天生,因而必然是自足的,也就是自然 如此并必定如此的。(大小俱足)
“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 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故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 为小。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毫为大,则天下无小也。 无小无大,无寿无夭,足以蟪蛄不羡于大椿而欣然自得,斥 鹑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
任何事物都是“自生’、“自为”,因此罔两(影 子外圈的阴影)并不是由影子所造成,彼之自为,济我 之功宏矣。进一步讲,“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 无。”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3)独化于玄冥之境 “冥”是昧的意思,就是泯除分别,不分彼此。“玄”是 黑色、辽远、看不清楚的意思。“玄冥”是郭象哲学的 中心观念,就是一种神秘主义世界观。玄冥,原意为深 远幽寂。 A 名无。根据其“独化”论,天地万物的就个体来讲是 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 B 但就世界整体来讲,万物又是互不可缺的。(和谐) C非无。他只能把这种决定和谐的力量归之为所谓的“命” 或“理 ”。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寓言注》) “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人间世注》 D玄同归一。面对事物的这种情况,人们只能“以不知为 宗”(大宗师注)),就是“捐聪明,弃知虑,魄然忘其所 为,而任其自动”
• 3 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嵇康
•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 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 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 然不同。
2020/4/15
• 阮籍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 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
魏晋玄学可分前後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 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 和哲理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 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 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 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2020/4/15
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 : • 正始玄学(204年~249年)何宴、王弼创立,提出名
何晏 重要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1 本末有无 :“贵无论” 2 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 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 名”或“道”。
3 圣人有性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於圣人无情而有
2020/4/15
3.玄学的内容
(1)正始时期
王
何宴、王弼阶段:
弼
贵无,无是本体,是万物之本;
以静制动,根本的无是不变的,是静,有是暂时
的,运动是暂时的,以不变之本应万变,息乱以静 ;
名教出于自然,建立秩序要依据根本,从自然出
发;得意而忘言,注疏经书,要抛弃语言概念,求 得莫名其妙的道(言外之意、象外之体)。
2020/4/15
“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 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1)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物各自 生) A不仅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不能生物”。 “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 “自生”、“自得”、“自尔” B‘自生”意谓“非他生”。 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 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C “自生”意谓“非有故”。(无外在目的) “无故而自合者天属也”。 D“自生”意谓“非有因”。 ‘不知所以因而自因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突然发生的。 B 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自为而相因) ,否定物物之 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
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自为的,即所谓“天下莫不相 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
另方面事物在各自自为的时候又自然而然地配合着, 此即所谓“彼我相与为唇齿”,任何事物都必须在这 种“自为而相因”的关系中存在,故“斯相反而不可 以相无者也”
教出于自然。 • 竹林玄学(254年~262年)阮藉、嵇康发展,提出越
名教任自然。 • 元康玄学(290年前后)向秀、郭象极盛,提出名教自
然合而为一。
东晋玄学
2020/4/15
基本特点
• 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 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 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 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2 动与静 :“本静末动”
3 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 得意而忘言,注疏经书,要抛弃语言概念
,求得莫名其妙的道(言外之意、象外之体
2020/4/15
4 圣人:“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
“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但圣人 能“物物而不物於物”“从心所欲不逾规” 。 5 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越名教任自然,不拘泥于纲常礼教,一切要顺 其自然。著名的竹林七贤,循逆山林,饮酒赋诗, 歌风咏月,反对名教,荒诞放纵,放荡不羁。
• 嵇康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 释私论》
• 1 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 2 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 种不同的事物
•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 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 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於人的 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一元化被打破,大量的豪强地主出现,“乌堡”成为地
方经济的象征。于是出现了门阀士族和庶族地主。门阀
士族为了标新立异,以示显贵,以清谈为荣。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2020/4/15
飞入寻常百姓家
魏晋玄学
1.背景
•
中原的长期战乱,在客观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南北虽然对峙,但是北人南迁,也加强了交流融
“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终,思音抱思以至死, 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2020/4/15
自性(意谓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如此并必然如此的。)
1.就事物的‘自性”说,每一事物都各自有各自的 “性”,而且各自的“性”都有其所能达到的一定限 度。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歧尚之所及哉?” “小年”如“朝菌不知晦朔” “惠蛄不知春秋” “大年”如“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2.每个事物的“性”都有其具体的特定的的内容。 “性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不可废者,耕织也。” “夫马之真性,非辞鞍而恶乘,但无羡于荣华 ” 3.由于每个事物的“性”是天生如此的,不得不然的, 因此是不能改变的。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 马的“真性”是否是“非辞鞍而恶乘”;一般老百姓 的“自性”就是“衣食”、“耕织“,而“智者”就 是2020天/4/15生的智者,“愚者”就应一辈于处于奴隶的地位。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突然发生的。 A事物是“无待”而存在的。 “无待”是说事物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的生生化化 不追求任何外在的力量,不要等待任何条件而自己存 在着、变化着。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 独生而无所资借。 列子御风而行,虽“非风则不能行“,但列子“非 数数然求之者”。 (比如列子待风而不求之)“不为而自然”,“顺 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这难道不就是‘无待而常 通“吗?
合。
•
同时,东汉经学谶纬化,神学化后,整个思想
界死气沉沉,思想文化僵化。于是,人们开始反思
பைடு நூலகம்
经学,反思汉代的传统思想。(佛教、清议、品鉴
才性)
2020/4/15
2.玄学的形成和发展
玄得名于《老子》,“(有无)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北魏正始年间形成,两晋盛行。以清谈 为主要形式,以《老子》、《庄子》、《周 易》为谈资,又称“三玄”。清谈主要在名 士间进行,以辨名析理为方法,交流思想, 展开学术讨论。同时为了避祸存身,不言时 政,专论有无、生死等抽象思辨问题。
“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 哉?古不在今,今事巳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 焉。”
“向者之我,非复今我,我与今俱往矣。”
2020/4/15
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4)根本否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必然联系 。 “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生者亦独化而 生耳。独化而是,死与生各自成体 ”。 “向者之我,非复今我,我与今俱往矣。”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 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於自 然。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 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 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 合开辟了道路。
2020/4/15
(2)竹林时期 嵇康、阮藉阶段:
2020/4/15
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2)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郁在变化之中。 。 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 郭象认为事物都是在经常变化之中。“夫无力之力,莫 大于变化者也。” 人的生命也是这个样子。“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 人之生也,—息—得耳。” (3)古不至今
可是,郭象交谈事物的运动变化时,却否认运动的连 续性,而把运动的中断性绝对化。
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 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 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 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 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2020/4/15
(3)元康时期 向秀、郭象阶段:
主张名教即自然,绝对自由放纵 与积极有为的纲常名教都是合理的, 游外冥内,内圣外王;
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2020/4/15
王弼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 注》,《周易略例》
1 本末有无 :“贵无论”
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 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 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 不可名状的,不是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 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人有天性,顺性适情,按其本分存 在和发展都是合理的,万事万物性分 自足,名教即自然;
自生独化,彻底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无不能生有,事物自然而生自然而 灭。
2020/4/15
郭象 1.生平
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 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 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 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 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 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 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 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 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任职当权,熏灼内 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
第 三 编 魏 晋 玄 学
2020/4/15
2020/4/15
魏晋玄学
1.背景
•
政治上两汉长期统一后出现的短暂分裂割据,主要
体现为政权更替频繁,政局以南北对峙为特点,所以出
现了多元化(三国、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东晋、宋、齐、梁、陈)。
•
随着两汉土地兼并的发展,庄园主经济发达,经济
2020/4/15
2.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1)根本否定事物的相对差别。 A 万物“各足于其性”。根本无所谓大小差别。 “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毫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 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 “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其性足 者为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 B 他之所以否定事物的差别,恰恰是为了要论证事物之 间的差别是绝对的。
5.那么每个事物都应安于其“自性”所要求;如果能安于性 命,那就是“逍遥”(绝对的自由)了。
“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 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 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那他就不仅是绝对的自由,而且是能成为与整个宇宙一体 的绝对自由的存在,达到万物一体彼我玄同的境界。
自性(意谓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如此并必然如此的。) 4. 每个事物的自性天生,因而必然是自足的,也就是自然 如此并必定如此的。(大小俱足)
“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 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故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 为小。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毫为大,则天下无小也。 无小无大,无寿无夭,足以蟪蛄不羡于大椿而欣然自得,斥 鹑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
任何事物都是“自生’、“自为”,因此罔两(影 子外圈的阴影)并不是由影子所造成,彼之自为,济我 之功宏矣。进一步讲,“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 无。”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3)独化于玄冥之境 “冥”是昧的意思,就是泯除分别,不分彼此。“玄”是 黑色、辽远、看不清楚的意思。“玄冥”是郭象哲学的 中心观念,就是一种神秘主义世界观。玄冥,原意为深 远幽寂。 A 名无。根据其“独化”论,天地万物的就个体来讲是 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 B 但就世界整体来讲,万物又是互不可缺的。(和谐) C非无。他只能把这种决定和谐的力量归之为所谓的“命” 或“理 ”。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寓言注》) “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人间世注》 D玄同归一。面对事物的这种情况,人们只能“以不知为 宗”(大宗师注)),就是“捐聪明,弃知虑,魄然忘其所 为,而任其自动”
• 3 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嵇康
•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 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 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 然不同。
2020/4/15
• 阮籍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 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
魏晋玄学可分前後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 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 和哲理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 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 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 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2020/4/15
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 : • 正始玄学(204年~249年)何宴、王弼创立,提出名
何晏 重要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1 本末有无 :“贵无论” 2 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 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 名”或“道”。
3 圣人有性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於圣人无情而有
2020/4/15
3.玄学的内容
(1)正始时期
王
何宴、王弼阶段:
弼
贵无,无是本体,是万物之本;
以静制动,根本的无是不变的,是静,有是暂时
的,运动是暂时的,以不变之本应万变,息乱以静 ;
名教出于自然,建立秩序要依据根本,从自然出
发;得意而忘言,注疏经书,要抛弃语言概念,求 得莫名其妙的道(言外之意、象外之体)。
2020/4/15
“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 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1)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物各自 生) A不仅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不能生物”。 “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 “自生”、“自得”、“自尔” B‘自生”意谓“非他生”。 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 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C “自生”意谓“非有故”。(无外在目的) “无故而自合者天属也”。 D“自生”意谓“非有因”。 ‘不知所以因而自因
2020/4/15
1.万物独化论 :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突然发生的。 B 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自为而相因) ,否定物物之 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
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自为的,即所谓“天下莫不相 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
另方面事物在各自自为的时候又自然而然地配合着, 此即所谓“彼我相与为唇齿”,任何事物都必须在这 种“自为而相因”的关系中存在,故“斯相反而不可 以相无者也”
教出于自然。 • 竹林玄学(254年~262年)阮藉、嵇康发展,提出越
名教任自然。 • 元康玄学(290年前后)向秀、郭象极盛,提出名教自
然合而为一。
东晋玄学
2020/4/15
基本特点
• 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 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 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 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2 动与静 :“本静末动”
3 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 得意而忘言,注疏经书,要抛弃语言概念
,求得莫名其妙的道(言外之意、象外之体
2020/4/15
4 圣人:“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
“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但圣人 能“物物而不物於物”“从心所欲不逾规” 。 5 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越名教任自然,不拘泥于纲常礼教,一切要顺 其自然。著名的竹林七贤,循逆山林,饮酒赋诗, 歌风咏月,反对名教,荒诞放纵,放荡不羁。
• 嵇康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 释私论》
• 1 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 2 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 种不同的事物
•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 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 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於人的 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一元化被打破,大量的豪强地主出现,“乌堡”成为地
方经济的象征。于是出现了门阀士族和庶族地主。门阀
士族为了标新立异,以示显贵,以清谈为荣。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2020/4/15
飞入寻常百姓家
魏晋玄学
1.背景
•
中原的长期战乱,在客观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南北虽然对峙,但是北人南迁,也加强了交流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