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7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思想的最早记载
早在《国语》(其成 书可能晚至公元前四、三 世纪)里已经讲到阴阳之 道。“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曰:……阳伏而不 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 是有地震。”(《周语一》)
《月令》中阴阳家的宇宙结构
• 《月令》是阴阳家的重要文献,最初见于 公元前三世末的《吕氏春秋》,后来又载 入《礼记》。 • 《月令》的得名,是由于它是小型的历书, 概括地告诉君民,他们应当按月做什么事, 以便与自然力保持协调。 • 在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 述的。这个结构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 是空间结构,也是时间结构。
天子应当按月令行事
自然现象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所以 《月令》规定,天子应当按月做哪些事,才 符合名义。 例如,“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 虫始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天地同和,草木萌动。”人的行为必须与此 协调一致,所以在此月,天子“命相布德和 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 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 天秧。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ຫໍສະໝຸດ ▅▅▅▅▅ ▅▅▅▅▅ ▅▅ ▅▅
自然观包括
–宇宙观 –物质观 –运动观 –时空观 –因果观 –演化观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势图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结构 农业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的有限发展 2、以宗法专制为主体的政治体制 宗法专制 文官政治体制 3、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制 儒家文化是整个文化体制中的主体结构 多元文化的补充结构
如果天子在每月不按适合本月的方式行 动,就要造成异常的自然现象。 例如,“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 木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 焱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 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蒿草
藜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 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的起源。 ▲阳字本是指 阳光 ,阴字 本是指没有阳光。到后来,阴、 阳发展成为指宇宙的两种势力 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 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 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 生宇宙一切现象。
宇宙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因果观演化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势图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结构农业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有限发展2以宗法专制为主体的政治体制宗法专制文官政治体制3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制儒家文化是整个文化体制中的主体结构多元文化的补充结构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一四大学科一四大学科
中国最著名的创始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 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 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 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 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 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原 载《三五历记》,已佚,现残 存于《艺文类聚》卷一)
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
• 《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
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
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 “五四”以后,史学界提出怀疑,有周初 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
《周易》的起源
《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伏 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 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 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 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 画的初衷。
理、象、数
• 理: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 • 象: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现象。 • 数:每个现象,都有它的数。
阴阳生成万物类比男女生育
• 《系辞传下》说:“天地絪缊(yinyun),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系 辞传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 大始,坤作成物。” • 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 表现。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 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二)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的代表:四大发明
• 造纸:从东汉蔡伦公元105年发明“蔡侯纸” 直到 18 世纪这两千年间,中国的造纸技术 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 印刷术: 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宋代毕升 首创活字印刷术 • 指南针 :相传黄帝时代发明了指南车。公 元前1世纪巫师发明司南。沈括在《梦溪笔 谈》中记载了四种装置指南针的方法。 • 火药: 起源于道家的炼丹术。宋元时开始 用于军事。明代出现“多发火箭”。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古希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进
自然观
• 自然观是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 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认 识论前提; • 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每一时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 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论争,并由此 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五行思想
“五行”通常译为Five Elements (五种元素)。张岱 年先生认为,先秦认为五行是 生活中的 五种基本资料 。冯友 兰先生认为,我们切不可将它 们看作静态的,而应该看作五 种动态的 互相作用的力 。董仲 舒以后多认为五行是构成万物 的 五种元素 ,但不是最基本的 元素,五行说从属于阴阳说。
八卦的形成
在“阴”与“阳” 的基础上,圣人将其 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 同形状,分别命名为 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 应的象征,称为“八 卦”(也称“经 卦”)。
八卦符号和名称
• ▅▅▅▅▅ ▅▅▅▅▅ ▅▅▅▅▅ 乾 (天) ▅▅ ▅▅ ▅▅▅▅▅ ▅▅▅▅▅ 兑 (泽) ▅▅▅▅▅ ▅▅ ▅▅ ▅▅▅▅▅ 离 (火) ▅▅ ▅▅ ▅▅ ▅▅ ▅▅▅▅▅ 震 (雷)
《周易》其书
• 周易,中国古代研究、占测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 典籍。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 • 《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 每卦六爻,六十四卦为三百八十四爻。即有六十 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 • 《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 《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 言》、《序卦》、《说卦》、《杂卦》。又称 《十翼》。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中国古代科技就类型看,主要是实用科 学和实用技术。 ●就研究对象而言,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就实用技术而言,带有明显的工匠性。 ●从方法论特征看,带有直接的 经验性 质, 使用归纳法,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基本特征
1、原始思维形态自然观的神话和巫术形态 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 神话阶段的自然观主要表现为有关创世的 神话。 主要包括 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诞 生、文化发端以及宇宙万物肇始等。
马克思盛赞三大发明
马克思对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 明有一段生动描述:“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 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 ,变成科学复兴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 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还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周易》的内容
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 爻辞。 •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 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 三叠而成。 • “阴”和“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 线条形状,即“—”与“– –”。
《周易》的三原则
• 变易 • 简易 • 不易
四季配四方
• • • • 夏季配南方,因为南方是热的方向; 冬季配北方,因为北方是冷的方向; 春季配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的方向; 秋季配西方,因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
昼夜变化是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 • 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现 • 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现 • 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现 • 夜间是冬季的小型表现
五行相生相克图
火
• 相生关系 :火生土,土 木 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 • 相克关系 :木克土,土 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特征 典型的非理性巫术特征
土
水
金
相生 相克
五德(五行)配时空
• “火德盛”于南方和夏季,因为在南方和 夏季都热。 • “水德盛”于北方和冬季,因为在北方和 冬季都冷。 • “木德盛”于东方和春季,因为春季万木 生长,而东方与春季相配。 • “金德盛”于西方和秋季,因为金与秋季 都有肃杀的性质,而西方与秋季相配。 • 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于四方 的中心,在季节上居于夏秋之交。
汉代造纸工艺:挫、煮、打、抄
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 的唐咸通本《金刚经》
宋泥活字版
司南
指南车
宋 悬 法 指 南 针
明铜火铳 宋火箭
一窝蜂模型
明代火箭
火 龙 出 水 模 型
神 火 飞 鸦 模 型
明代万户利用火箭飞行
14世纪末, 明朝的一位 勇敢者万户 坐在装有47 个当时最大 的火箭的椅 子上,双手 各持一个大 风筝,试图 借助火箭的 推力和风筝 的升力实现 飞行。万户 被誉为利用 火箭飞行的 第一人。
3、以计算和实用见长的算学
◆战国或西汉的《周髀算经》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分九章编写,题目为246道。 ◆祖冲之(公元429—500),算得3.1415926<П< 3.1415927。 ◆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
九章: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 盈不足、方程、勾股。
4、经世致用的天文学 (1)专职天学机构及其日常工作:天学机构 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为皇家独占。 ( 2 )观测手段与研习──天学仪器与典籍: 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 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 (3)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历法:主要 研究内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 。史籍所载中国古历前后近一百部,其中 获得官方正式颁行的五十余部。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 (一)四大学科:农、医、天、算
1、历史悠久的农业科学 我国形成376种农业专著。西汉以来主 要有五大农书: 西汉时期的《汜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南宋《陈甫农书》 元代《王桢农书》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2、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
以有机整体观为哲理基础,以内科为主要 科目,以植物为主要药物。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汉末医学家华佗 ◆西汉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司母戊鼎
公元前十二世纪商 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 造,因鼎内壁铸有铭文 “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鼎重832.84公斤,结 构复杂,耳、身、足分 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 个整体。
还有:水利工程代表都江堰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50)时期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修 建。变岷江水害为水利,可灌溉300万亩良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燧人氏
精卫填海-工笔画
2、中国原始思维自然观的理论形态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八卦学说
中国古代解释宇宙起源和结构的两条思想路线
• 一条见于阴阳家的著作,一条见于儒家的 无名作者们所著的“易传”。 • 阴阳家的著作主要是《洪范》和《月令》, 它们强调五行而不提阴阳;“易传”讲了 很多阴阳,不提五行。 • 这两条思想路线开始彼此独立发展,后来 互相混合。所以《史记》把它们合在一起 称为阴阳家。
还有秦
铜车马
还有:中国古代四大名锦
云锦(南京)
蜀锦(成都)
宋锦(杭州)
壮锦(广西)
还有:桥梁技术代表——赵州桥
桥长50.82米,单孔净跨37.37米,并首创“敞肩拱”的新桥型。采用 此项技术比欧洲早1200多年。
陶瓷技术
造船技术:海船模型
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皇家园林典范颐和园
私家园林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
女娲补天
传说水神共工造反, 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 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 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 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 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 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 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 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 类始得以安居。
反映人类与自然不同关系的神话故事
• • • • • • •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大禹治水” “后羿射日”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