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1小题,每题3分,共计33分)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1.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
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 气温分布图
B. 降水量分布图
C. 工业分布图
D. 旅游景点分布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研究的方法,以及地图的应用能力。
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为
切入点,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热点。
水土流失与地形、降水量、植被、土壤关系密切,因此调查水土流失问题,要优先收集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B项正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流域产沙量为
切入点,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流域产沙量的概念。
在流域出
口处设置收集池,才能获得泥沙总量。
D项正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正确理解
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一般来说,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大,由此判断A项正确。
2.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 鼠害猖獗
C. 草场的季节变化
D. 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解析】内蒙古草原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场景观到“老鼠跑过露脊梁”的现象,说明了其草场的严重退化。
故选A。
3.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 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比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度要快
C. 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 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答案】D
【解析】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普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为主要
原因;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故选D。
4.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 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 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 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 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答案】C
【解析】次生盐碱化一般分布于较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而我国江南丘
陵地区气候湿润,A错误;
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形成石漠化,B错误;
西北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植被的破坏而形成荒漠化加重,C正确;
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风沙、旱涝和盐碱等,D错误。
故选C。
5.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图甲是我国东北高纬黑土区某小流域内9条切沟
沟头黑土侵蚀量统计图,图乙为编号2切沟景观图。
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
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
①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
②春季融雪径流量更大
③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
④雨季雨水径流量较小
A. ①②
【答案】C
【解析】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冬季土壤冰冻胀
裂沟头,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
故选C。
6.(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质疏松
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6.(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的地区中,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形崎岖,为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严重,且同
属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故选B。
【答案】B
【解析】(2)土壤次生盐渍化多与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
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聚集于地表,出现盐渍
化现象。
故选B。
7.(1)黄土高原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黄河下游地区()
7.(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最合理的是()
A. 诱发凌汛灾害
B. 土壤盐渍化加重
C. 人口数量减少
D. 河道泥沙淤积严重
【答案】D
【解析】(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对当地的地理环境
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自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河流上游有不合理人
类活动,主要指的是对植被的破坏,所以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
故选D。
【答案】A
【解析】(2)河流中上游的治理主要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故选A。
8.(1)近年来,青藏高原热融湖塘的面积趋于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8.(2)随着青藏高原热融湖塘面积扩大,湖塘周边的高寒草甸()
8.(3)随着热融湖塘影响程度的加剧,周边土壤剖面中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A. 冰川融化
【答案】D
【解析】(1)由热融湖定义可知,气温升高导致冻土融化地表土层沉陷形成洼地,融
水在低洼处汇集导致地表积水增多,形成湖塘。
D项正确。
故选D。
【答案】A
【解析】(2)随着全球变暖的发展,冻土融化水分下渗流失,蒸发加剧,使得地下水
位下降,地表土壤干燥化,导致草甸草原向冻融荒漠化、土地退化方向转化。
A项正确。
故选A。
【答案】B
【解析】(3)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温作用而使冻融循环过程增强,使土壤结构变得疏松,增强了土壤水分入渗,导致细颗粒物质由浅层向深层运移,而粗颗粒物质在浅层
富集,地表风蚀的加剧也降低了地表细颗粒物质的含量。
故选B。
9.(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9.(2)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
工作是()
A. 破坏植被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答案】C
【解析】(1)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滥伐森林,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故选C。
【答案】B
【解析】(2)江西低山丘陵地区既要保持水土又要发展经济,需要结合当地多山的自
然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
故选B。
10.(1)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两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关联图,图中序号①代表()
10.(2)面对日益严重的荒漠化,两河流域的居民应()
①落实《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②贯彻“边破坏,边治理”的理念
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
④鼓励开发荒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
10.(3)下列措施中,可以防治两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是()
①封沙禁牧②大量打机井抽水
C. 水资源减少
D. 耕地扩大
【答案】A
【解析】(1)由图中关联图的“滥牧”可得知会导致草场破坏,属于“植被破坏”;垦荒导致“耕地扩大”,耕地扩大造成用水量增加。
故选A。
【答案】D
【解析】(2)题目中的各选项中“边破坏,边治理”是不合理的行为;对荒漠化地区的
自然资源应科学合理地利用,而不是“鼓励”。
故选D。
【答案】B
【解析】(3)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属于沙漠气候,降水量少,封沙禁牧、合理用水和
生态移民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措施。
如果大量打机井抽水,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土地荒漠化。
故选B。
11.(1)毛乌素沙漠1995年后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据图文推测其原因最可
能是()
11.(2)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11.(3)电影片段“回乡之路”中,主人翁乔树林四处推荐毛乌素沙地治沙成果——沙地
苹果。
榆林沙地苹果的特点及其对应的自然环境正确的是()
A. 气候转暖
B. 降水增加
C. 土质黏重
D. 地形平坦
【答案】B
【解析】(1)据图可知,1995年后榆林气温变化不大,但降水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
提高,从而沙丘从流动转为固定、半固定沙丘,B正确,A错误;当地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且沙漠地区不存在土质黏重的现象,C错误;地形并没有发生变化,且也
不是流动沙地变为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答案】C
【解析】(2)经过大量沙地治理,植被覆盖率提高,榆林涵养水土能力提升,湿地面
积增加,C正确;
经过毛乌素沙漠治理后,水土流失减少,黄河输沙量减少,A错误;
兰州位于毛乌素沙漠西侧,其沙尘天气的沙源主要来自其西侧,故受毛乌素沙漠影响
较小,B错误;
榆林位于农牧交错带,治理后生态环境仍旧较脆弱,不适合扩大耕地面积,D错误。
故选C。
【答案】A
【解析】(3)由于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果树及鲜果生长出较厚的蜡质层以减少蒸发(类似地中海气候下硬叶林蜡质厚),A正确;
病虫害少是因为海拔和纬度均较高,且位于半干旱区,B错误;
果色鲜亮是因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得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C错误;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2.从2011年起,遵义市13个县、区(市)列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
(1)推测遵义市石漠化最严重的时期,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12.目前,遵义市基本形成了以茶叶、竹、辣椒和中药材(花椒)、生态畜禽等为主导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原来的“黔北粮仓”正在成为“黔北钱仓”。
(2)简述遵义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利条件。
【答案】(1)1975-1985年前后。
该地大多为石灰岩山区,坡度较大,土层浅薄;森林覆盖率较低;降水多且集中,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
【解析】(1)读材料可知,该市石漠化最严重的时期应在1975-1985年前后。
自然原因可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大)、土质(石灰岩山区,土层浅薄)、植被(该时间段植被覆盖率较低,表土易被侵蚀)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2)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高原、山地地形,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空气、水土等环境质量高;政策支持(或市场广阔、农业技术发展)。
【解析】(2)注意关键词“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可从气候、地形、生态环境以及政策等方面加以作答。
13.(1)说明狮泉河镇黄沙的来源。
13.(2)简析狮泉河镇治沙工程用砾石沙障而非草方格沙障的原因。
13.(3)分析防护林幼苗和人工草地在砾石沙障的保护下成活率高的原因。
【答案】(1)河流携带泥沙在地势低平的狮泉河镇附近沉积下来,冬春季节,河流流量减少,河滩裸露,形成沙源;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森林,使林地变为砂砾质戈壁滩,成为重要沙源。
【解析】(1)从自然、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狮泉河镇黄沙的来源,河流携带泥沙在地势低平的狮泉河镇附近沉积下来,冬春季节,河流流量减少,河滩裸露,形成沙源;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森林,使林地变为砂砾质戈壁滩,成为重要沙源。
【答案】(2)狮泉河镇极度干旱,植物生长困难,缺少草方格沙障的材料;周边砾石戈壁广布,原材料来源广。
【解析】(2)从气候、材料等方面分析,狮泉河镇治沙工程用砾石沙障而非草方格沙障的原因,狮泉河镇极度干旱,植物生长困难,缺少草方格沙障的材料;周边砾石戈壁广布,原材料来源广。
【答案】(3)砾石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抑制就地起沙,有效保护砾石沙障间的防护林幼苗和人工草地免遭风沙(打击)掩埋,提高成活率。
【解析】(3)从地表粗糙度、风速、保护幼苗、成活率等方面分析防护林幼苗和人工草地在砾石沙障的保护下成活率高的原因,砾石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抑制就地起沙,有效保护砾石沙障间的防护林幼苗和人工草地免遭风沙(打击)掩埋,提高成活率。
14.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14.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1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
【解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
【答案】(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解析】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
【答案】(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15.(1)试用实线在下图中绘制该地单个新月形沙丘的平面俯视图,并用虚线在适当位置画出沙丘脊线。
15.(2)说明该地荒漠景观广布的自然原因。
【答案】(1)根据风向判断沙丘迎、背风坡,并用实线绘制;结合沙丘迎、背风坡特点,推断沙丘脊的位置,并用虚线绘制。
【解析】(1)首先判读出该地盛行风为东北信风,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即可画出。
【答案】(2)以低缓高原为主,地表起伏小,风力大;海岸线平直,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干旱;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强烈,多岩石碎屑和细沙;植被稀疏,风沙地貌广布。
【解析】(2)分析荒漠广布,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原因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