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诊断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诊断报告
小学数学共开设了3节课,涉及到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3个年级,执教的3位老
师中有2位教龄在10年以上,其中一位教师是备课组长,区首届教学能手。

另外一位教
龄5年。

二、课堂观察与分析
(一)课型类别、教学环节与时间配z
这次提供的三门课程都是新课程。

一个是新的计算教学课程“两位数减去两位数放弃
减法”,另一个是新的几何知识课程“周长”,另一个是几何知识概念课程“角度的大小”。

本次开设的3节课就教学环节而言大致都可分为:引入部分――揭示课题――展开研究――巩固应用。

(二)课堂提问分析(包括提问技能水平和提问行为)表1课堂提问技能水平检查
表(片段)管理识别推理创建批评教师a/6451教师B/866/教师C/765/占所列问题的
038.8%29.6%29.6%/对照表2教师提问行为分析(一)教师a教师B教师C占问题总数的
百分比类型常规管理问题19.2%//记忆问题26.9%50%25%推理问题34.6%41.43%45%创造性
问题19.2%8.57%27.5%表3学生答案类型分析表1班2班3占问题总数的百分比类型无答
案007.5%机械判断23.1% 30% 5%
1
认知水平回答15.4%31.43%25%推理回答53.8%31.42%40%创造性评价回答
26.9%7.14%25%结论:教师的提问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推理问题占30%以上,创造性问题的设计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教师之间仍存在差异。

(1)提问具有包容性和启发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
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3节课中,教师所提推理性问题共56个,占问题总数的44.4%,相应地学生的回答也不只是停留在机械判断是非上。

反映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
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没能触
动学生的思维,而是居高临下的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
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起求知欲。

(2)创造性问题设计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教师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从表2可
以看出,创造性问题在三个班的问题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2%、8.53%和27.5%,表
明教师已经重视创造性问题的设计。

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

通过创造性问题的提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其思维过程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探索。

他们的思维会非常活跃,产生不同的想法,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课堂教师听答行为分析教师听答行为情况分析表教师a教师b教师c无反射倾
听378有反射倾听13159“察颜观色”倾听102023结论:教师能注意听答,尊重学生,但缺乏鼓励性倾听和反射,未充分关注个体差异。

(四)课堂练习分析
三节课的练习时间在5分钟到7分钟之间。

还有22个练习(因为这是一门计算课),少了5个练习。

从练习的类型来看,它侧重于顺序记忆、理解、推理和综合应用。

结论1:概念课的教学,教师从重视知识的结论(如公式,定理等)逐步转化为重视
让学生获得结论形成的过程。

从这两门概念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合
作操作、探索和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合作操作、探索和交流的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
合作学习精神。

例如,在周长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和练习来获得周
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例子是“角度的大小”一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摆动角度、绘
制角度并比较角度大小来获得角度
2
边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结论2:计算教学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过程。

因为每个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和文化环境中,他
们有不同的数学现实,所以他们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当一道
数学题出现时,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必然
会导致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计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心理
特征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己的探索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
的多样性,如问题53-19,学生提出七种口头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分析
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分析表占总课时间百分比教师师生小组学生非教学教师讲解回
答合作自学时间教师a7.3%76.4%6.2%0.2%0.79%教师b6.25%78.75%3.75%9.0%2.5%教师
c5.83%51.66%27.91%12.5%2.5%从上表看,师生问答占总课时的50%以上,用于小组合作和学生自学的时间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六)课堂情境分析
1、创设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长期以来,教师说和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据说,如果
西方孩子犯了“43+57=99”这样的错误,老师的评价是“非常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教
师的这种宽容和鼓励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人格健康是基于安全感的心理背景。

从三节课的分析来看,教师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安全
感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如下:(1)当学生有不同
意见时,教师会热情地给予赞赏和鼓励。

例如,在二年级的两位数减法和两位数退位减法
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下表现出自信和积极的思考,并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了七
种算法。

(2)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给予启发和指导。

例如,当学生们创造性地提出可
以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圆的周长时,老师进一步问道:“电风扇叶片的旋转轨迹也是一
个圆。

如何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启发学生,使学生认识到研究
周长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研究从哪里开始?这个学生又困惑了。

老师点击“猜测周长与哪
个数量相关,以及它如何相关?”进一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关
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
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三堂课,三名执教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把课本中地例题、讲解
和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概念抽象过程,三
公式的推导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教师舍得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多一点体验,从而使学生在
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重视课后小结,逐步提高课堂小结质量。

从三节课的总结来看,三位老师注重对课堂的总结,但从总结的深度来看,似乎停留
在对知识内容的总结上。

课堂总结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总结;第二部
分是对知识研究过程(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三位教师对知识内容的总结较多,对知识
内容的重视程度较高,但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总结。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改变想法。

学习过
程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并阐明思考过程。

我们如何研究这
个问题,通过什么方法、手段和步骤?这是一种思考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一
点更为重要。

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的总结也很重要。

它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自
我回顾、检查、调整、评估和监控,能够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学习。

三、反思与建议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主动建构
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
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转变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

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的主线外,还有情感交流的主线。

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
条主线的互动和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当学生对学习有热情时,他们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
实现情感的认知过程。

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注重激发学
生的学习好奇心,体验数学的兴趣和挑战,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输入,倡导快乐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
发展。

(二)转变学习方式,关注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
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
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合
作交流只流于形式,怎样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并让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呢?教师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当然要求的提出
可以“建议”的形式,并说明这些是参考建议,小组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组织活动,四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关心以下问题:(1)行为的参
与度一种是积极观察、思考、认真讨论,亲自实验操作,写写、画画、算算等;另一种是
旁观,不积极讨论。

(2)一种情感参与是兴趣浓厚、态度认真、有所收获,表现出成功的喜悦;
另一种是表情淡漠,有厌倦情绪、依赖他人。

(3)一种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发现问题或寻求规则,从特殊情况到类似问题;
另一种是机械仿效,条件不清,不善于由此及彼。

第三,合作与交流。

在组织交流之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
备好交流的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中有话要说,以提高交流的效率。

第四组比赛。

教师可以
通过竞争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三)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习中的不断“反思”。

教师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实施教学大
纲和教材,也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对课程和教学的专业理
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和教学的决策者,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和参与者。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
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本
质特征。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达进行反思,对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

在数学
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
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
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