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苏叔阳选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苏叔阳选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老师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
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
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
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
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
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梦幻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
(3分)
2.赏析文章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刘老师的性格特征。
(4分)
4.文章第⑦段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何作用?(4分)
5.有人说本文的标题太一般,不如将它改为“记忆中的风筝”。
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
1、(3分)刘老师笑谈残腿;刘老师写板书;带我们放风筝;让学生诉说学习心得。
(3分)
2、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回忆刘老师带我们放风筝一事做铺垫。
(3分)
3、(1)坦然、乐观;(2)敬业;(3)慈祥、爱学生。
(4分)
4、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刘老师对学生的赞赏和鼓励,也表现了刘老师慈爱的性格特征。
(4分)
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4分)
淡化了“个人”一环。
人类社会的进展似乎在提醒我们,这三者少了哪一环都不行。
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应当是:个人—家庭—社会都和谐、有序。
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在理论层面上也是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谐有序的,达到这理想的良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实践的层面上却有许多弊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整个社会被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大,而个人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常常不被看作是“独立的单元”。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的血缘关系又是核心部分,所以,中国的家庭实际上是一个以父子为中心的血缘关系的小群体。
旧式大家庭有“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二世同堂者已经有新式家庭的味道,不过,其奋斗目标依旧是“四世同堂”。
所谓“四世同堂”便是父母,子、媳(或女、婿),孙子、孙媳,曾孙子(女)聚集而居。
若子、媳因兄弟姐妹众多,划分出旁户,但也在一位父亲的统帅下和合而居。
巴金先生的《家》曾揭露了这种旧式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从伦理的层面讲,这种家庭原是为了体现“和”与“序”的。
“家和万事兴”,“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这是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
不过只有家庭安宁、稳定、幸福,社会也才可能祥和,这似乎是普遍的真理。
直到今天,温馨和睦的家庭依旧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要求和理想。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处处体现着“序”,体现着传统的道德观。
每个家庭成员都担负着几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
为父母者,同时又是先祖的晚辈,是人之夫之妻。
因此要给晚辈树立敬老、爱幼、相爱、相亲、相敬的榜样。
同时,他们又是社会人,还要表现出敬业、勤劳、谦虚、自爱自立、善于持家、坚守信义等等优良品德,这才能培育出好子女和模范公民。
因此,家教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少调失教”、“缺乏家教”自古至今都是对一个中国人极大的轻蔑。
“序”的目的还是在于“和”。
中国人强调每个家庭成员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要求全体家庭成员协调一致。
在家庭里,一切
长幼秩序都是为了造成一个既缅怀祖先、慎终追远,又重视现在、爱护幼小,其乐融融、温馨可亲、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
所有破坏这氛围的言行都被视为件逆,这样的成员要受全体家庭成员的责难。
西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类似“契约制”,整个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都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的亲情观念、伦理观念是否应当向契约关系转换,是需要人们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中国人还能不能保持原有家庭传统的特性,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特质能否存续的大问题。
实际上,“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中国家庭,早被西方人称羡。
20世纪80年代,一部描写中国普通农家生活的影片《喜盈门》在西方上映,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渴望有影片中那位},i:独老人的幸运,同时向那孝敬公爹的儿媳奉上由衷的赞美。
如今西方游客都对在中国家庭中生活几天极感兴趣,特别是那阖家吃饭的场面,以及那场面所流露的温情让他们倍感快活。
他们极愿意成为这场面中的一员,享受人间的亲情。
中国人浓浓的亲情,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情感之一,这种优秀的传统,不应当抛弃。
6.下列选项中有关中国传统家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和万事兴”,这是中国传统家庭的传统观念,直到今天,温馨和睦的家庭依旧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要求和理想。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整个社会被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大,只有家庭幸福、安定,社会才可能平安、祥和。
C.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处处体现着“序”,而“序”的目的还是在于“和”,一切长幼秩序都是为了营造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
D.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体现着传统的道德观,而传统的道德观又规定了家庭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担负的各种角色。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旧式大家庭有“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现象,即使分出旁户,也在一位父亲的统帅下和合而居,这种家庭模式的存在体现了传统道德观中的“和”与“序”。
B.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在理论上主张个人—家庭—社会都和谐、有序,“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虽在实践上有许多弊病,却不失为达成这一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良策。
C.中国传统家庭讲究“序”,“家教”就是为维护“序”而在家庭中进行的一种教育,为父母者是家庭的核心和制高点,接受来自晚辈的敬爱,所有违背“序”的言行都被视为怜逆。
D.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的血缘关系极其重要,是家庭的核心部分,“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旧式大家庭,实际上是以父子为中心的血缘关系的小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家庭体现出“和”与“序”的特性,中国人还能不能保持这种原有家庭传统的特性,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特质能否存续的大问题,需要人们慎重思考。
B.西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类似“契约制”,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中,中国传统的亲情观念、伦理观念向契约关系转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趋势。
C.中国人家庭中浓浓的亲情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情感之一,“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家和万事兴“,“长幼有序”的家庭传统的特性时至今日仍不应当被抛弃。
D.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其优良的内核,重视家庭(家族)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家庭的“和”(和谐)与“序”(有序)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
6. D 【解析】“传统的道德观又规定了家庭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担负的各种角色”,文章无此意。
7.C 【解析】依据原文意思,“父子的血缘关系”才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核心部分,“为父母者”也可能是“先祖的晚辈”,不一定是家庭的“核心和制高点”,在“接受来自晚辈的敬爱”的同时,也要孝敬先辈。
8.B 【解析】文中说“向契约关系转换”“需要人们慎重思考的问题”,可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法无依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
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
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
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
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
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
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⑪当一天的功课做完。
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
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
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
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⑫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⑬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⑭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9.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不恰当的一项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
”(自信、坚定)
11.写出文中两处“少年”的不同含义。
①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②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2.作者对刘老师有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文章的题目市“理想的风筝”,④~⑧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你如何理解?
【分析】文章回忆了上学时教历史的刘老师。
刘老师是一个失去左腿的残疾人,他历史课上得很精彩,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能做出各式各样的风筝,并亲自将它们放上天空。
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解答】
9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能力。
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本文表述的对象刘老师,他身残志坚,每年春天都会放飞风筝,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
文章的标点是“理想的风筝”,主要事件与风筝有关,所以文首写春天的景物,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人物与主要内容,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此段景物描写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与希望,为下文表现刘老师对理想的追求作铺垫,并定下了温暖的感情基调。
10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揣摩正误的判断能力。
A.有误,刘老师在介绍他残疾原因的时候,是“笑着对我们说”的,“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他说自己的腿是女娲造人时甩丢的,很明显是调侃,所以说话时应是快乐、放松的。
BCD.正确。
故选:A。
1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两题中给出的词语相同,要求分析的是词语的语境义。
第一个句子中的“少年”,很明显指的是刘老师,指的是放风筝时快乐轻松的刘老师如同少年般充满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
第二个句子中的“少年”指的就是青少年一代,作者是想以此反问句,表达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青少年一代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
1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文章第五段写刘老师对自己残疾原因的介绍,“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表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第七段介绍刘老师历史课上得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喜爱与感激之情;写刘老师春天里放风筝,“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又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文末“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直接抒情,表达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13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
本文的标题是“理想的风筝”,很明显有两层含义,表层指的是刘老师春天放飞的风筝,以风筝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从刘老师放风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可以看出标题还暗指刘老师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理解了这些,即可知标题的含义即为本文要表现的主旨。
文章④~⑧段描述的是刘老师上课的情景,“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现了刘老师上课十分艰辛,但是他却不顾自己的痛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看起来与风筝没有关系,实则是为下文具体写他放风筝,放飞理想作铺垫。
答案:
9内容上:渲染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奠定全文温暖的感情基调,以景喻人,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结构上:照应题目,由风筝引出下文,是用春天的景色和风筝勾起我对刘老师的回忆,突出了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十分大,让我至今记得他。
10.A
11.①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刘老师,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如少年一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
在放风筝时仍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对生活充满热爱,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②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和学生时代的作者一样的广大青少年。
在这里将孩童与年过五十,身有残疾却对生活有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刘老师进行对比,表现出我因为刘老师而产生积极的改变,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12.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以及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残疾,依然努力生活,也体现了我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敬佩。
最后因为多年未见刘老师,也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
13标题有两层含义:①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也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②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
④~⑧段侧重于对刘老师的描写,看似与风筝无关,实则突出了刘老师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表达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为下文写“放风筝”和体现主旨作铺垫。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方法: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主要作用有:(1)渲染某种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
节作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往往需要我们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2、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