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2019届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含解析岳麓版高二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四)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维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从小就有抱负。
当他踏上社会后,才发现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他的正直、嫉恶如仇的个性,也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他甚至还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无法自拔。
最后,社会遗弃了维特,而他在郁闷中产生了厌世的心理。
在威廉这位好友的劝告下,维特在绝望中自杀了。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理性主义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自由主义
解析:选B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存在于19世纪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大量描述主人翁的内心世界,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B项正确。
2.斯特拉霍夫这样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这一文学作品的风格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可知该作品是现实主义,故C项正确。
3.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
这种主张( )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解析:选B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文学对情感的朴实的反映和描绘,材料“细小的、奇异的……按着顺序记录下来”注重刻画内心世界,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批判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个文学流派的特征而非多元文化格局,故D项错误。
4.二战后,某戏剧在巴黎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
而且对该剧给了高度赞扬,后来这出戏在美国一所监狱上演时,出人意料的受到囚犯们的热烈欢迎。
据此分析,下列作品与该戏剧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格尔尼卡》 B.《巴黎圣母院》
C.《战争与和平》 D.《西风颂》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是二战后及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尤其受到叛逆者“囚犯”的欢迎,
可以看出该剧应该是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故A项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故B项错误;《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故C项错误;《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故D项错误。
5.贝多芬给《田园交响曲》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是其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他更明确地说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这部作品( )
A.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B.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
C.热情赞美歌颂人类美好的心灵
D.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解析:选D “蕴涵着革命的力量”应该是《英雄交响曲》,故A项错误;“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应该是《命运交响曲》,故B项错误;贝多芬通过田园,歌颂的不是人的心灵,而是心灵的感受,故C 项错误;贝多芬强调表现感情,表达人的感受,属于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强调人的精神世界,故D项正确。
6.某校在艺术节上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主题包括:“海涅的诗歌创作”、“名画《自由引导人民》背后的历史”等,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表演一场“贝多芬之夜”。
你认为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文艺
解析:选C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宗教神学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内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印象派的文化风格,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海涅其诗歌创造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贝多芬将古典音乐推向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故C项正确;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7.早期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
可见,这一画派强调( )
A.景色的虚幻特征 B.个体感受的表达
C.景物的瞬间真实 D.景物的细节描绘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强调“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可见注重抓住景物的瞬间真实的感觉,属于印象派的特点,并不是强调景色的虚幻特征,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故B项错误;C项符合印象派的特点,故C项正确;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描述的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故D项错误。
8.“画家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凉。
”该画家所属的流派是( )
A.现代主义 B.印象画派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选A 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与材料“画家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凉”的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
9.几位意大利影评专家曾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
”由此推断,这些影评专家认为( )
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
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
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说明《夜宴》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意在强调艺术应该做到内涵和形式的统一,故A项正确。
10.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事。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电影诞生在危机中的美国
C.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
D.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解析:选D 电影只是艺术,不可能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电影诞生时间是1895年,美国经济危机是在1929~1933年,故B项错误;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说明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11.《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
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
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
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解析:选D 材料主要论及电影影响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电影的禁止
放映明显是受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故D项正确。
12.“由于中老年观众减少,渐以年轻人为主,美国好莱坞转而关注青年一代,1969年到1970年,斥巨资制作发行了几部以青年为题材的影片。
这些影片关注社会上那些反对现行体制的持不同政见者,尤其对学生起义和校园骚乱的题材感兴趣。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当时美国电影遭遇电视的强烈挑战,造成观众分流
B.反叛、反主流的现代主义在当时盛行
C.美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反战群体变得越来越激进
D.福利减少和就业困难,持不同政见者增多
解析:选D 电影绞尽脑汁分析观众群体,挖掘青年观众,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9年到1970年,正是“叛逆的一代”形成的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5年开始,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电影关注“那些反对现行体制的持不同政见者,尤其对学生起义和校园骚乱的题材感兴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9年到1970年,美国是典型的福利国家,并未出现福利减少和就业困难的现象,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卓别林,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
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
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蹬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
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材料二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
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电影的艺术风格。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卓别林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可概括出其表演风格的独特性;根据材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可以概括其表演艺术具有辛辣讽刺的语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第(2)问,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化的弊端、法西斯势力的发展、电影的发展以及卓别林的个人素养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1)独特的喜剧表演艺术;辛辣讽刺的语言;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2)工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法西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无声电影的发展;出身低微,经历曲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任答3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的《基督驱赶神殿中的商贩》(1571~1576)。
绘画
虽然是宗教的题材,但体现了世俗意识。
画中出现了许多名人的画像,如在画的前景处,从左到右依次有提香、米开朗琪罗、柯洛维沃以及画家的自画像等。
图 2 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1821)。
与其说是普通的乡村景色,还
不如说是一种浓浓乡愁的展示。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创作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这两个历史时期分别进行说明。
(22分)
解析:第一步提取信息。
据图1及材料中人名等可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据图2描述内容和“乡愁”,再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浪漫主义兴起。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图1人文主义绘画兴起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冲破教会的束缚,张扬人性,注重享乐;而图2浪漫主义绘画兴起,则是由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种种矛盾暴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现实不满,开始脱离现实,怀念乡村,注重心灵,重建理想。
答案:信息:图1: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或人文思想、人文主义)。
图2:工业革命时期的艺术创作,通过世俗题材展现个人的情感,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说明:图1: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但传统社会对这一阶层持排斥的态度,艺术创作中的一些作品,表现出了传统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现实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或人文主义)之间的激烈冲突。
图2: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这些现象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体现出了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对传统乡村社会的怀念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