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例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例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分析
官毅红,林伟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1)
摘要目的:对所选118例应用利奈唑胺开展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回顾分析㊂方法:随机选取118例应用利奈唑胺开展治疗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其应用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㊂结果: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㊁精神异常㊁皮疹㊁腹泻㊁癫痫㊁肝功能异常㊁持续性高热等,且治疗时间超过8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时间在一周内的患者,P<0.05;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患者;60岁以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㊂结论:利奈唑胺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予以有效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㊂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0)11-0040-02
作为一种新型噁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的抗病机制较为特殊,不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这使其在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多重耐药性强的细菌感染中能够取得良好疗效[1]㊂鉴于此,本文就主要对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间收治的118例应用利奈唑胺开展治疗的患者,男女各为71例㊁47例,年龄为25~79岁,平均年龄为(51.31ʃ1.09)岁,所有患者均经过细菌学检查证实存在感染,致病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㊂其中21例患者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43例为慢性心功能不全,35例为冠心病,另外19例为其他疾病患者㊂排除正在接受放化疗治疗的患者㊁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液系统改变的患者㊁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㊂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分析,记录其利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时间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㊂利奈唑胺的用法用量为:每12h一次静脉滴注,每次用量600m g,患者疗程为6~32天不等㊂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不同用药时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㊂其中,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标准为:0度为血小板ȡ100ˑ109/L;Ⅰ度为75ˑ109/Lɤ血小板<99ˑ109/L;Ⅱ度为50ˑ109/L ɤ血小板<75ˑ109/L;Ⅲ为26ˑ109/Lɤ血小板< 49ˑ109/L;Ⅳ度为血小板<26ˑ109/L㊂
肝功能异常的评价标准为肝毒性1级及以上, T B I L高于正常上限的1.1倍或者是A L T高于正常上限的1.25倍㊂
1.4统计学分析
以S P S S21.0处理本文相关数据,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
2.1不同性别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文所选118例患者,男女各为71例㊁47例,男性占比60.17%,女性占比39.83%,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患者㊂
2.2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60岁以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如表1所示㊂
表1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年龄(岁)不良反应发生率(%)
20~408.47
40~6033.05
>6058.48
2.3不良反应累及各系统情况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㊁精神异常㊁皮疹㊁腹泻㊁癫痫㊁肝功能异常㊁持续性高热等,如表2所示㊂
表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占比
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58(50.00)
神经系统精神异常11(9.32)
皮肤及皮下组织皮疹12(10.17)
胃肠道系统腹泻12(10.17)
神经内科癫痫8(6.67)
消化系统肝功能异常8(6.67)
其他持续性高热9(6.67)
2.4不同用药时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时间超过8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时间在一周内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㊂
表3不同治疗时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时间(天)例数(例)不良反应发生率(%) 1~72420.34
>79479.66
χ283.051
P<0.05
(下转第63页)
表1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组别痊愈缓解无效总有效率
常规治疗组
(n=60)19(31.66)28(46.66)13(21.66)47(78.33)
研究治疗组
(n=60)25(41.66)30(50.00)5(8.33)55(91.66)
χ24.1830
P0.0408 2.2接受治疗干预后患者的满意效果比较
研究治疗组患者的满意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㊂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㊂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效果比较[n(%)]组别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效果
常规治疗组
(n=60)23(38.33)27(45.00)10(16.66)50(83.33)
研究治疗组
(n=60)28(46.66)31(51.66)1(1.66)59(98.33)
χ28.1068
P0.0044
3讨论
聚甲酚磺醛栓适用于治疗宫颈糜烂㊁宫颈炎㊁阴道炎㊁宫颈黏膜突出(宫颈异位)㊁尖锐湿疣及使用子宫托造成的压迫性溃疡等疾病,可对革兰氏阳性菌㊁革兰氏阴性菌㊁真菌及某些病毒表现出有效的抗菌作用[2]㊂微波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物理疗法,通过消耗微波能量生热的热效应原理达到治病之目的,治疗效果较其他热敷法好[3]㊂单一给药治疗患者的病情无法快速得到缓解,可能会导致病程的延长㊂聚甲酚磺醛栓联合微波治疗方式,一方面给药治疗,做到有效杀
菌的功效;另一方面物理热敷,消除局部炎症,通过自
身发热提升其免疫功能㊂二者联合治疗可以缩短患
者的治疗时间,从根本上治疗患者的宫颈炎,降低其
再次复发概率,从而达到提升其治疗效果的目的㊂
本文研究表明,患者接受聚甲酚磺醛栓联合微波
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91.66%)显著优于接受单一给药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8.33%),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满意效果(98.33%)较接受单一给药治疗的患者满意效果(83.33%)好㊂因此,联合办法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升其满意度㊂
综上所述,在接受治疗的慢性宫颈炎患者中,常
规的单一给药治疗模式见效较慢,临床效果一般㊂治
疗干预中采用聚甲酚磺醛栓联合微波进行治疗,可以
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提高了患者对治
疗的满意程度,对治疗疗效的达成及预后降低复发概
率均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值得普及使用㊂
参考文献
[1]徐素琴.微波联合聚甲酚磺醛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 35-36.
[2]徐丽琼,谢晓冬.聚甲酚磺醛治疗慢性宫颈炎89例[J].中国药业,2012(15):111-112. [3]郭江球.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186-187.
作者简介:洪薇(1987-),女,傣族,云南景谷人,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妇科临床工作㊂
(上接第40页)
3讨论
人类感染常见的病原体类型就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偶链球菌㊁肠球菌㊁葡萄球菌等㊂以往的治疗中,氟喹诺酮类㊁糖肽类㊁β-内酰胺类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是随着抗生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细菌的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异,导致不断出现新型的多重耐药菌,加大了临床治疗难度[2]㊂利奈唑胺在万古霉素耐药细菌导致的院内感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该药物具有耐受性高㊁组织浓度高㊁抗菌活性大等特点[3]㊂但随着对利奈唑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细菌感染患者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典型的不良反应就是导致血小板减少㊂已有研究指出,患者体内血小板的减少与免疫介导存在关联性,虽然患者体内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症状,但是巨核细胞正常,可能是因为利奈唑胺在进入到人体血液中之后,能够与机体中的血浆蛋白相结合,形成抗原,从而对患者机体产生刺激作用,使其产生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引发血小板破坏,这类患者通过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能够快速缓解血小板数量下降状况㊂利奈唑胺也会导致一些胃肠道反应㊂通过本文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患者给药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于用药时间超过七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患者体内所蓄积的药物明显增多,那么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就明显增加㊂这也提示在为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开展抗感染治疗时,应对连续用药患者加以重点关注㊂利奈唑胺导致腹泻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比例相对来说较低,可能是因为与神经系统㊁血液系统相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相对来说比较轻,医务人员可能没有予以更多的关注㊂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口服给药的用药方式,可能静脉滴注会增加血药浓度,若是还存在滴药速度不合理的问题,会导致血液浓度呈一过性升高,随着人脑组织中药物浓度的提高,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㊂由此可见,利奈唑胺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予以有效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㊂
参考文献
[1]陈培莉,杨林,张辉,等.利福霉素钠注射液联合
利奈唑胺注射液对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炎症反应㊁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4):425 -427+431.
[2]黄小慧,文晓丽,史涛,等.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J].北方药学,2020,17(4):159-160.
[3]佟雷,刘金丽,刘世娟,等.逆相蒸发法结合响应
面优化抗耐药结核菌药物利奈唑胺脂质体处方工艺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6):37-41.。